嬰兒護理的絕招,太實用了,媽媽們看過來!

Joon Si ...| 2015-10-08| 檢舉

1. 安撫奶嘴會影響牙齒和嘴形發育嗎?

這是經常被問及的問題。吸吮是嬰幼兒先天性反射,出生即會,但吃手和吸安撫奶嘴是嬰幼兒自我安慰的表現,很難輕易阻止和戒斷。為此,對於頻繁吃手的嬰兒,應鼓勵吸吮安撫奶嘴。安撫奶嘴的外部的圓片可有效拮抗頻繁吸吮可能造成的牙齒和嘴形的異常。

2.小孩子「枕禿」完全是物理性摩擦造成的,和缺鈣無關。

3. 輔食新增注意事項:

新增起始時間為出生後4-6個月,起始時間與餵養方式沒有明顯相關性,與孩子的生長過程、神經系統發育有關。如果孩子近期出現體重生長偏緩,同時對大人進食出現興趣,即可考慮新增輔食。生後滿4-6個月為輔食嘗試階段。家長不要新增過急,以免出現胃腸不適或過敏問題。

4. 媽媽要將咀嚼動作演示孩子,這樣他們才會學會咀嚼。

5. 為使嬰幼兒能養成順利進餐習慣,建議家長注意幾點:

①將輔食時間調整到大人進餐期間或進餐後,大人進餐對孩子有行為引導作用;

②喂輔食時,大人嘴裡同時嚼食物,哪怕僅是口香糖,咀嚼的動作同樣誘導孩子順利進食;

③每次喂飯控制於30分鐘之內,沒有吃完也要結束,避免產生厭惡情緒。

6.一歲以上嬰幼兒即可進食鮮牛奶。

不論母乳還是配方奶粉餵養兒,只要無牛奶過敏,即可進食「家長認為質量有保證的」鮮牛奶,還可進食酸奶、乳酪等牛奶製品。推薦在家用鮮奶自製酸奶,注意:做酸奶前,酸奶器內膽必須乾燥;鮮奶直接倒入內膽;加適量活益生菌並攪勻;數小時後即可食用。

7. 大便乾結、排便費力的情況稱為便秘。便秘與腸道狀況功能狀況有關。

腸道內的細菌,主要是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可敗解食物中的纖維素,產生短鏈脂肪酸,同時產生很多水分,從而導致大便變軟。大便中所含水分,與喝水量關係不大。保證腸道菌群正常和足夠纖維素攝入,才是預防便秘的關鍵。

8.只要孩子飲食正常,母乳或者配方奶的攝入量都正常,就不需要補鈣,只是純母乳餵養兒應每天補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有很多醫生毫無根據地讓家長給孩子補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9.家長常問及給嬰兒喂水問題。每天應給嬰兒喝多少水?喝什麼水?何時喝水?等等。嬰兒接受的母乳、配方粉,都是液體食物,其中80-85%都是水分。只要吃奶正常,就不會缺水。

排便間隔超過一天;嘴唇稍干,都不能說明體內缺水。只要嬰兒排尿是無色或微黃,就說明體內水分充足,不需額外補水。

10. 對3歲以內嬰幼兒進行語言教育很難獲得預期效果,而行為引到卻容易奏效。

當孩子做出大人認為的錯誤舉動時,不要在說教中迅速制止,應將孩子注意力引到其它事情上,否則會強化這次舉動。要做到「強化孩子的優點,淡化缺點」。

11.輔食指的是除母乳、配方粉以外的任何固體和液體食物。第一輔食最好是嬰兒營養米粉。菜水,特別是煮菜水,沒有營養;果汁也沒有超越果泥的營養價值;反而,菜水、果汁會干擾嬰兒對喝白水的興趣,對今後口腔護理、保護牙齒不利。

12.營養對嬰幼兒來說非常重要,但不是說營養補充劑對嬰幼兒很重要。母乳、配方奶粉、嬰兒輔食(如嬰兒營養米粉)都含豐富的營養素。除純母乳餵養需額外補維生素D以外,沒有什麼需額外補充的營養素。DHA發現於母乳,言外之意,母乳中所含DHA足夠嬰兒生長發育所用。多補會給嬰幼兒增加代謝負擔。

13.8個月嬰兒父母敘述,進食嬰兒營養米粉、商店購買的麵包和饅頭後會出現顏面紅腫,而進食自家做的米粥、饅頭就不會過敏,這是為什麼?根據敘述,孩子不可能是對大米和麥子過敏,應是對食物新增劑過敏。

建議給孩子新增輔食時,儘可能在家自製。

14.給嬰兒洗衣服不能用含消毒劑的洗滌劑,可損傷嬰兒面板和消化道,不利嬰兒健康生長。嬰兒衣服有多髒?!用溫水和肥皂清凈後,再用開水泡一會兒,晾乾或曬乾就已經是最講究的洗滌過程。其實,注意用水沖洗,再晾曬即可。不要認為越乾淨越好,應該拒絕消毒劑在家庭使用。

15.不應給一歲內嬰兒主動提供食糖(蔗糖)和食鹽(氯化鈉),更不能給嬰兒喝葡萄糖水。嬰兒以液體食物為主,其中含很多水。只要排尿不黃,不應額外加水。若需加水,應喝白水。母乳、配方粉、米粉等食物中都含氯和鈉,足夠嬰兒生理所需。只是不是氯化鈉,不咸而已。葡萄糖水會干擾體內代謝。

16. 何時開始給孩子刷牙呢?當孩子長出第一顆牙齒時,就應給孩子刷牙了。

17.葡萄糖與蔗糖、乳糖不同,屬單糖,在腸道中不需分解,直接吸收入血,參與血糖濃度。口服葡萄糖水直接影響血糖濃度,對胰腺壓力太大。葡萄糖屬於藥物,不能當成「食糖」看待。不要輕易給孩子喝葡萄糖水,除非出現低血糖。喝葡萄糖水給新生兒退黃也無理論依據。

18. 過早給孩子加食鹽,致使鈉攝入過多,增加今後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早期加糖增加出現齲齒的風險。

19.4-6個月後要給寶寶新增富含鐵的輔食,如肝臟、動物血、牛肉、瘦肉等含鐵豐富,且血紅素鐵含量高,是膳食鐵的最佳來源。魚類、蛋類含鐵總量及血紅素鐵均低於肉類。新鮮綠葉蔬菜含鐵量較高,且富含促進鐵吸收的維生素C。

20.酸奶什麼時候給孩子喝?因為酸奶是牛奶製成的,所以在1歲以後喝比較適合。

21.輔食種類與出牙快慢無關。初期嬰兒只吃營養米粉,接著可在米粉中加菜泥。建議滿7個月新增肉泥,滿8個月加蛋黃。新增輔食中,可疑過敏,就要停止餵養3個月,然後再試。輔食性狀與出牙狀況相符。在磨牙(槽牙)沒長出來前,應是泥糊狀食物,否則沒有咀嚼效果,只能吞咽,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22.防曬霜最好不給孩子用或者少用,一定要用時也只能用SPF30以下的,否者對孩子的面板不好。防曬霜的使用,也會阻礙孩子對維生素D的吸收。孩子曬太陽,也不要對著陽光直射。

23.保持面板透氣是預防痱子的主要方法。儘可能不用痱子粉,是因可避免肺內吸入。之所以推薦十滴水放入洗澡水祛痱,是因為此藥可以口服,洗澡時即使偶爾進入口腔也不擔心。

24.接種疫苗後出現發熱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若體溫未高過38.5度,只需多飲水(液體)、冰貼、洗溫水澡等物理降溫的方法。若體溫超過38.5度可服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6個月內嬰兒多推薦服對乙醯氨基酚退熱。除了發熱,接種疫苗後還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皮下硬結,食慾偏差等,對此無須治療。

25.幼兒急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侵犯絕大多數嬰幼兒。其過程以高熱起步,一般持續3-4天,當體溫下降時全身會出紅色皮疹,多遍及全身,再持續3天。高熱期間以控制體溫(退熱藥、多飲液體)為主要措施;出疹期間不需特別關注,只需等待,可給孩子洗澡,可以外出,不需任何藥物,包括面板用藥。

26.嬰兒多大也不應使用學步車!從趴、翻身、爬、坐、站、走、跑、跳的連續運動發育,在每個孩子身上體現的時間會有差異,但是水到渠成的過程,不是「學」會的。家長不要互相攀比。強迫嬰兒用學步車並不利於運動的快速發育;還可能造成下肢發育問題。對嬰兒發育不能急功近利,順其自然!

26.「濕疹」的原因不是濕熱,而是過敏、面板發育等原因。濕熱只能加重濕疹表現。濕疹是面板脫屑、滲水、基底紅腫,伴有明顯癢感的疹子。濕熱直接導致熱疹。千萬不要將面板上出現的任何紅疹都歸結於濕疹。若真是濕疹,只有含激素的藥膏才會明顯奏效。嬰兒嚴重濕疹多與過敏有關。

27.小嬰兒「長眼屎」,特別僅是一側眼睛,並不是上火、眼睛發炎所致,而是因鼻淚管通暢不良所致。

28.暈車是因雙內耳發育不平衡所致。很多嬰兒都會有此現象,表現為扣耳朵;揪耳朵;拍頭;晃頭等。有些嬰兒能把外耳道抓破。較輕時,只是上述的簡單動作;嚴重些,可出現暈車(不喜歡坐汽車安全座椅,乘車時哭鬧等)。除等待發育外,多跟孩子玩鞦韆、轉椅等遊戲會加速雙耳平衡的發育。

29.兩側臀紋和大腿紋不對稱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僅僅通過臀紋或大腿紋不對稱就判斷孩子是否存在髖關節發育問題,是非常不科學的說法。發現類似問題,應該請教兒童骨科醫生。也許要通過B超或X光檢查協助診斷。

30.大多數嬰兒滿6個月時開始出牙。出牙具有個體差異。極個別嬰兒出生時即已出牙;也有一歲才開始出牙,更有一歲後才出牙的。這與遺傳背景有很大關係,與缺少鈣等元素無關。其實,出生前,牙胚即已形成,生後處於長牙階段,直至牙齒萌出後,還會繼續生長。早出牙者不需刻意補營養素。

31.孩子睡覺時頭偏向一個方向,長時間必出偏頭現象,容易出現斜頭。首先,觀察孩子是否有斜頸——就是平臥時,頭的中線與身體中線間有角度。如有斜頸,應該請醫生診斷,並接受物理治療。再有,儘可能多種體位睡覺(平臥、左右側臥、俯臥)。只要有人看護,小嬰兒白天可趴著,也可俯臥睡覺。

32.對嬰幼兒眼睛發育的檢測,是眼睛靜止時雙眼位置是否對稱和運動是否協調一致。如果靜止時雙眼不對稱,應考慮斜視(內斜、外斜);如果眼睛追光運動時,一眼先動,另一隻追著動,說明雙眼運動異常。需要及時就診。

33.囟門大小與缺鈣無關。平時掛在嘴邊的「缺鈣」應是「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全稱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不是缺鈣性佝僂病。純母乳餵養兒,每天應補充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混合餵養酌減;純配方粉餵養不應補充。但每個嬰兒吸收能力不同,可通過血液維生素D水平進行口服補充量的調控。

34. 給嬰兒剪指甲容易造成甲床破潰,應先壓迫止血,再簡單消毒。如果傷口不大,出血不多,不必包紮。不提倡包紮的原因:

①暴露傷口容易保持傷口快速乾燥;

②包紮物容易被孩子吞入胃內。

35.女嬰外陰常會有一些白色、偶爾帶有血性的分泌物,與分娩後雌性激素戒斷和母乳餵養中一些激素有關。這些分泌物中的化學物質具有殺菌、抑菌作用。將局部分泌物徹底清除,可增加局部感染的機會,還會因清理過程中造成局部粘膜損傷引起小陰唇粘連現象。平時清水沖洗局部即可,不應過度擦拭。

36.對2-3歲內的男嬰,因包皮與龜頭可能還未完全分開,一些乳白色分泌物(包皮垢),就會逐漸堆積於包皮和龜頭之間。透過包皮即是白色"小腫物"。若局部無發紅、紅腫、疼痛等,沒必要立即處理。當包皮逐漸與龜頭分開,包皮垢會顯現。這時局部塗些橄欖油,包皮垢即會溶於油中,很容易被清除。

37.剃不剃胎毛對嬰兒發育沒有任何影響。如果頭髮較多、較密,會影響頭皮的散熱,可能會引起頭皮出疹子。對室溫較熱,經常出汗的情況,可以考慮將胎毛適當時候剪短。最好不要剃禿。每日給孩子用清水洗頭,可以促進頭皮代謝,預防出疹。

38.生後三周開始,定時難以安撫的哭鬧可能是嬰兒腸絞痛,是胃腸發育不成熟所致,與缺鈣無關,屬發育中的問題,不是疾病,4-6個月自行緩解。遇孩子不可安撫的哭鬧,要觀察孩子吃奶是否正常?生長是否正常?若都正常,就不要著急了。哭鬧時讓孩子趴著會有一定安撫效果。若無濟於事也可服西甲矽油。

39.臍部膨隆呈鼓包稱臍疝。哭鬧、排便時會增大;安靜時會縮小。原因雖與臍部腹肌發育不完全有關,但腸脹氣(嬰兒腸絞痛)是導致臍疝主要促發因素。腸絞痛期間,腸脹氣加上頻繁哭鬧,迫使脹氣腸道向外突出形成臍疝。當腸脹氣緩解後,臍疝部位的肌肉漸向內生長,封閉臍部,一歲內多自行消失。

40.高熱時服退熱藥只獲得暫時退熱效果,最常用的退熱劑為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中藥退熱、點滴退熱的作用有限。若病毒感染,高熱一般持續3-5天;若較嚴重的細菌感染需服抗生素。對待發熱,在服退熱藥的基礎上,多給孩子飲水、奶等液體,鼓勵進食和排便,等待自行退熱,身體康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6428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