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小錯當可愛,這樣只會害了孩子

小雲子| 2015-10-07| 檢舉

「孩子還小,不懂事」這句話是大部分家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潛台詞就是「他們做錯什麼事都是可以原諒的!」

甚至還有些家長們覺得那些小錯誤還挺可愛,「看,孩子多天真啊!」卻不知他們這樣其實是害了孩子!

說謊,做錯事不認錯

情景再現:有一天,晨晨將洗漱台上的洗面奶被擠的到處都是,媽媽回來後發現頓時氣火攻心,質問晨晨:「是不是你把媽媽的洗面奶弄得到處都是!」

晨晨被媽媽嚇壞了,支支吾吾地說:「不是我,是……是小熊(玩具),小熊說要我不要告訴媽媽!」

孩子剛說完這句話全家人就撲哧一下全笑了,於是事情不了了之!

情景分析:孩子撒謊,不管大小,一定要及時糾正和引導!在最初的時候,孩子其實是不會故意撒謊的,但是如果一旦他發現即使撒謊爸爸媽媽也不會生氣,有時候他們好像還很開心(類似本情景),那麼他以後做錯事也不會主動認錯只會想著找藉口逃避了!

本例中,在明顯知道晨晨在撒謊時,媽媽應該繼續追問「真的是小熊嗎?如果小熊發現有人冤枉他,他會不高興的然後再也不和冤枉他的人玩了」,等孩子改口以後,再告訴他說謊是不好的行為!

打斷別人講話

情景再現:媽媽正在和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打電話,晨晨興致勃勃地跑過去拉著媽媽:「媽媽,媽媽,你快來看我堆的城堡!這個是國王……哎呀,媽媽,你聽我說嘛!」

因為不忍心讓孩子失望,媽媽只得跟朋友道歉然後掛斷電話陪孩子!

情景分析:即使是孩子,也沒有隨便打斷別人講話的權利!家長們在被孩子打斷講話時一般不會生氣,還會高興地回應孩子,這樣的態度就等於讓孩子覺得——我的需求是應該首先被滿足的,從而養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的習慣。長大以後還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媽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告訴晨晨:「媽媽在跟阿姨講話,你可不可以先等等?」

忙完之後再通過孩子自身的經歷告訴孩子隨意打斷別人會讓人不高興,這樣他以後才能成為一個體貼受歡迎的人!

假裝沒聽見講話

情景再現:媽媽快做好飯菜的時候,對正在客廳看電視的晨晨說:「晨晨,去書房叫爸爸吃飯吧!」

晨晨扭頭看一下媽媽,沒回應繼續看電視,這樣持續了幾次,媽媽無奈只好自己去叫老公吃飯了!

情景分析:這樣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小時候就開始縱容的話,長大以後無疑在人際交往和工作中都會碰壁!而最好的糾正辦法就是讓孩子親身體會一次,比如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特別是在提要求時),父母可以假裝沒聽見,等孩子感受到被傷害了,再將其中的道理講給他聽。這樣孩子才會從心底里學會尊重別人!

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甚至打人

情景再現:小區遊樂場,晨晨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也想玩,奶奶告訴他人太多了就不去了,於是晨晨一邊哭一邊捶奶奶:「我要去,我要去,奶奶不讓我去是大壞蛋!」

奶奶為了哄他給他一個小玩具,他看都沒看就直接仍在了地上……

情景分析:很明顯,這樣的孩子是平時大人嬌慣了的!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教育孩子的大人,比如為了讓孩子不再哭鬧就拿著孩子的手假裝輕輕地打人或是玩具,邊打邊說:「打死你,誰要你欺負我家寶寶的!」

長此以往,孩子便會形成習慣用暴力的手段來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來實現自己的願望。我相信這絕對不是你願意看到的結果!該怎麼做?很簡單!首先明確嚴厲的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然後溫和的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就可以了!

亂拿別人的東西

情景再現:媽媽帶晨晨去還不到一歲的表弟家做客,一到那晨晨就被弟弟的玩具吸引了,於是這裡翻翻,那裡玩玩,當弟弟也過來拿玩具時,晨晨開始大哭起來「不許弟弟拿!不許弟弟拿……」臨走時,還抱著一個玩具不鬆手,哭著鬧著要帶走,直到阿姨開口說「沒事沒事,送給你了」才停歇!

情景分析:孩子小,物權意識並不是很明確,正因為這樣父母的教育才顯得尤為重要!平時生活中就應該有意識的告訴孩子「你的」「我的」「他的」是不一樣的!

這種物權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要是孩子沒明白這些,只會成為自私讓人避之不及的人!

最後,還是強調一句:別再把孩子的小錯當可愛了!這樣做只會害了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6411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