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兒的常見生理現象

(一)生理性黃疸

黃疸是一種由於人體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症狀和體徵。80%~90%的新生兒會出現黃疸。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寶寶體內紅細胞相對較多,而這類紅細胞壽命相對短,出生7天內就會被破壞較多,造成膽紅素生成較多。加卜膽紅素的代謝是由肝臟系統負責,而新生兒的肝臟系統發育不成熟,不能很好地分解膽紅素,使過多的膽紅素積存於血液中,從而引起黃疸。

新生兒發生黃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通常米說,如果程度不重,就屬於生理現象。生理性黃疸程度較輕,持續時間短,一般在寶寶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4~5天達高峰,7~10天能自然消退。如黃疸以外無其他不適,對寶寶沒有影響,不需治療。媽媽只要堅持母乳喂養,確保寶寶能喝到足夠的乳汁,多吃多排泄,堅持每天給寶寶曬太陽,也是減輕黃疸的有效方法。

具體方法:室溫在26℃,隔著玻璃將嬰兒的衣服脫下,將紙尿褲遮擋會陰部遮住嬰兒的眼睛,前胸曬30分鐘,翻過米後背曬30分鐘,曬太陽的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寶寶,如果寶寶出汗,面色潮紅,呼吸過快,立即停止曬太陽,每天曬太陽不限次數,曬太陽的過程中需加強喂養,防止新生兒脫水,必要時要適量喂水。

(二)螳螂子和馬牙

新生寶寶口腔頰部有堅厚的脂肪層,叫頰脂體。這種結構有利於吸牢乳頭,幫助吸吮動作的進行。有的新生兒兩塊頰脂體先天較大,通過吸吮鍛鍊後,變得更加發達而向口腔突出,即所謂的「螳螂子」。隨著寶寶長大,這樣的頰脂體會逐漸消失。

新生兒上齶中線和齒齦切緣上常出現黃白色韌性小顆粒,這是寶寶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所致,類似牙齒組織,稱為上皮珠,俗稱「馬牙」。這實際上是牙齒的奠基者,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寶寶對這也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

(三)生理性體重下降

新生兒在出生後2~4日,由於攝入量不足,胎糞和小便的排出、羊水的嘔吐、出汗,以及通過呼吸和皮膚使水分蒸發等原岡,出現體重減輕(低於出生體重)的現象,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即「生理性體重下降」。家長對此不必太過擔心。這只是暫時性的體重下降,到第3~4天體重可減輕6%~9%,生後第5天開始回升,生後7~10天義可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四)脫水熱

脫水熱是指新生寶寶在嚴重脫水後,由於水分減少影響機體散熱效果,導致體溫升高的現象。有的新生兒出生後2~3大,由於入最不足,包裹太嚴,體內熱量散不出去,或用熱水袋保暖過度,就易導致脫水熱。表現為寶寶體溫可突然上升達39~40oC,並有煩躁不安、U唇乾燥、面色發紅、尿少的現象,但其他情況尚好,無感染中毒症狀。為寶寶去除熱水袋,松解包裹,U服或靜脈補液後,體溫即可馬上卜下降,恢復正常。

(五)乳腺腫大

寶寶在母親體內會受到母親體內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和催產素的影響,這些激素可促進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因此部分新生兒,無論男女,生後會出現乳房腫脹的現象,有的還會分泌乳汁。這樣的乳腺腫大不是病態,一般在寶寶出生後2~3周就會逐漸消失,個別新生兒會延遲到2~3個月消失。家長對此不必過慮,千萬不要去擠壓寶寶的乳頭,以防繼發感染。如果乳房腫脹遲遲不消,或伴隨其他症狀則需要去醫院就診。

(六)新生兒「月經」

如果您的寶寶是女孩,出生後的幾天,也許您會發現寶寶的大陰唇輕度腫脹,或出現陰道流出少量黏液及血性分泌物的情況,請不要驚慌,這是一種叫做「新生兒月經」的正常生理性現象。

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會從母體接收到一種雌性激素,使寶寶的生殖道黏膜增殖、充血。寶寶出生後,這種雌激素供應突然中斷,3~5天後寶寶體內的雌激素降到最低,增殖和充血的子宮內膜因此脫落,於是造成「月經」的假象。一般可在2~3日消失,不必作任何處理。但如果同時有新生兒出血症、陰道出向量過多時,則應前往醫院就診。

(七)新生兒「包凈」

男性寶寶剛出生時,包皮與陰莖頭問都有粘連,使包皮不能上翻,看不見尿道口及陰莖頭,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在出生後2~3年內,隨著陰莖和陰莖頭的生長發育,包皮與陰莖問粘連部分會逐漸被吸收,包皮就能上翻,露出陰莖頭和尿道口,「包莖」消失,所以不需要手術治療,爸爸媽媽也不要擔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5646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