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孩子太磨嘰?因為你不懂他的「慢」

LizLeon ...| 2015-08-24| 檢舉

關於孩子的磨嘰,這些情境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細雨過後,草叢中生出了不少小蘑菇,大大小小立在那裡,很是可愛。鄰居李媽媽一路疾走,準備送兒子瑞瑞去幼兒園後再上班,可瑞瑞一會兒玩玩草叢中的小蘑菇,一會兒挑選路邊的寶貝小石子,收入囊中,李媽媽實在忍不住,著急吼道「你能不能快點啊!送完你,我還要上班!」

堂哥家3歲小公主,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全家人都愛得不行。可她吃飯的問題一直讓人頭疼,每次總是放到嘴裡嚼半天才吃下一口,直到把美食吃成涼菜。

在微信後台,我們也經常收到一些網友的提問:

「孩子不管做什麼事都慢條斯理的,怎麼辦」 「我的孩子什麼都好,就是磨嘰」 「他做作業太慢了,沒辦法,我只能每次都幫忙」 ……

似乎孩子的磨嘰,已經與這個快速、高效、忙碌運轉的時代脫節了。

作家龍應台也遭遇過這樣的事,在兒子安安上小學後,她覺得孩子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再接送了,畢竟只有十五分鐘、拐三個彎的路程。可是每次放學後,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安安的身影,總是一個多小時後,安安才摁響家中的門鈴。

她問安安,為什麼十五分鐘的路程,他卻走了一個多小時,到底去了哪裡?安安很無辜,覺得冤枉,他說自己只是和同行的朋友們一起走,一路走回家,哪裡也沒去。

看著孩子氣憤的臉,母親龍應台壓制住自己的怒火,踏上了尋求真相的路途,她要親眼看看孩子是怎麼走那十五分鐘,拐三個彎的路程。

十一點半,學校放學了,龍應台盯緊了安安,還有安安的死黨。

四個孩子在前頭走,她隔著一段距離,跟在後面。在七十分鐘的時間裡,看著他們先後驚險地爬跳矮牆,故意逗鐵門裡的惡犬狂吠再尖聲撤退,盯著地上一隻螞蟻,研究它如何搬送比自己大兩倍的蒼蠅,在工地旁聚精會神地搜尋寶藏,和鄰居家松樹上的兩隻紅毛松鼠凝神對望……

原來,在安安的世界裡,爬爬矮牆、逗逗惡犬、尋找寶藏、與松鼠對望等,都是最平常不過的事。回家的路很短,卻也是安安生活的一部分,是放慢了幾拍的安安時空,也是安安走出自己的房間,和世界對話的一段路。母親龍應台面對孩子的「晚歸」,沒有選擇發怒,而是放下焦慮,揣著好奇,跟著孩子們走了七十分鐘,見識了這條只屬於孩子的回家路。

看完這個故事,小編反思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我們催孩子,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覺得孩子打亂了大人的節奏,於是我們大聲地吼叫,粗魯地打斷,把自己對於過錯、失敗的焦慮轉嫁給孩子,我們真的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嗎?有沒有靜下心來像龍應台一樣,想辦法找到孩子為什麼會如此磨嘰的答案。也許他們之所以磨嘰,是因為他們擁有的獨特身份:孩子。

1.很多時候,孩子做事磨嘰,跟神經肌肉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孩子小的時候,神經肌肉的活動還不協調,所以做事時,要慢慢地才能做得好,穩定得住。

2.沒有時間緊迫感是孩子動作緩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孩子並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儘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他只是在延續著從前的習慣而已,他不認為自己慢有什麼不好的。動作緩慢孩子的神經類型往往屬於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變的先天氣質,我們對於孩子的氣質只能接受並因勢利導。

3.有的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當他們對一個事物專注時,自然很難滿足父母的需求,很快從這件事中抽脫出,進行下一件父母認為應該做的事。要知道孩子能夠對著一個玩具幾個小時都不走神,意味著孩子對其非常感興趣,不需要外力刺激,就能憑藉自己喜歡的方式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父母的貿然打斷,容易導致孩子暴躁,易怒。

很多時候對於孩子來說,磨嘰有理,磨嘰無罪。孩子有自身發展的節奏和速度,我們不能以成人的節奏和速度代替孩子的發展。放下生活中的焦慮,等待孩子以自己的節奏發展吧。

害怕有個「慢」孩子的媽媽們,雨後的蘑菇也許生命只有15個小時,但如果我們能夠早起一些或者適當的等待,會留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認識自己與外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5409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