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小孩「胖嘟嘟」,可能成為十年魔咒

LizLeon ...| 2015-08-23| 檢舉

據美國《Parents》十月號雜誌,超過2/3的美國成人以及1/3的美國小孩不是過重就是肥胖,肥胖已是重大健康與社會議題,但多數的家庭、學校甚至醫生在和孩子談起這個問題的說法和態度卻不夠細膩,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增重,或催生更多喜歡拿別人的體重、體型開玩笑的霸凌者。

該怎麼跟孩子好好談肥胖問題,才不會造成孩子身心創傷?

一、絕不要談到數字

跟小孩談到體重,把焦點放在健康與行為本身,而不是數字或外表,因為每個人天生身高、體型都不同,體重一定不一樣,但追求健康的標準卻可以一致。

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團隊研究追蹤數千名家長和他們的青少年小孩,結果發現,那些談起食物離不開體重的家長(如:告訴小孩你不該吃這個,那吃了會胖),日後小孩更容易會嘗試極端減肥法或出現節食、暴食、濫用瀉藥等飲食失調症狀。

反而是本來就過重的孩子,父母的態度若是溫和、健康導向但不論及體重的,小孩的身心或飲食失調問題反倒少很多。把焦點放在食物營養和效用(像韓國「大長今」在介紹食物那樣)且完全沒有與孩子的體重、體型做連結的父母,家裡的青少年幾乎沒有飲食問題。

二、父母的話、對肥胖的態度都很關鍵

如果你經常說,「我穿這件衣服看起來好胖」、「天啊,你剛才有看到那個超胖的女生嗎?」這些負面訊息其實會讓孩子開始思考,你是怎麼看他們的外表。

兩歲的孩子就很擅長模仿周遭的人,他們會想:「我聽到有人說別人胖,被說的人就哭了,我也要試試看,看人家會不會哭。」甚至比兩歲更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周遭的人對某些體型特別在意、大做文章的氛圍,得出「胖是不好的」的概念。

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多數小孩就會有「胖就是糟、次等」的意識和心態。《ObeseResearch》期刊的研究發現,不管是1960年代小孩或是現代小孩,孩子最不喜歡的是肥胖的人,比起其他身心障礙,他們對肥胖的人評價更低。

三、說小孩「胖嘟嘟」,可能成為十年魔咒

很多長輩或成人,覺得自己只是在逗小孩玩,但事實上,被笑是「胖嘟嘟」的小孩可笑不出來,反而像領到一個「十年詛咒」。

根據UCLA大學最新研究,若一個小孩曾被家中成員、同儕或老師取笑過自己的體重,被說太胖,十年後,相較從沒被取笑胖的孩子,他們肥胖的機率大幅提高。

一個人是否會有飲食失調症,多少受先天基因影響,但後天環境才是「扣下扳機」導致失調爆發的關鍵因素。

若更多大人能幫助孩子在一個不那麼嫉「胖」如仇的環境下長大,引導孩子用心感受「直覺飲食」,在餓的時候吃真正想吃的,飽了就停,可降低孩子未來飲食失調的機率。

父母可以做的是,把體重當做衡量健康的指標之一、像血壓一樣,接受每個人的體型都不一樣,有人身材天生比較圓潤、或個頭比較小,這是正常現象。

此外,讓孩子理解,一個人的體重跟他是否善良或邪惡沒有關聯,不應當以此做為評價他人品格或能力的標準。假設父母本身過重,在調整飲食和運動,讓孩子知道你改變自己的行為是為了能更健康,而不是將胖瘦與美醜連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5387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