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原作者、爸媽營內容合作夥伴【父母視界】家庭教育講師陳義萍授權爸媽營轉載,他們的微信號是:FMSJ2013,歡迎關注!
您有想過「壞小孩」為什麼「壞」嗎?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但是,當我們與有些人相處,會感覺很舒服,而與另一些人在一起,則會情不自禁地感到煩惱。於是,我們的大腦會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做出一些判斷,並給不同的人貼上不同的標籤,比如「好人」、「壞人」、「乖孩子」或是「壞小孩」,等等。然後,我們又會根據自己的感受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讓我們感覺舒服的人,我們會樂意與他交往,而那些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的人,我們自然就會對他疏離,甚至想逃離。
對於那些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沒有交集的人,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了,我們只要遠離他們就可以了。但是,總有些人是我們不能迴避的,比如同事、親人,尤其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來諮詢時,會向我講述孩子的言行舉止是多麼的不合規範,為孩子操心,因為孩子而煩惱,詢問我該怎麼教育孩子。
其實,也有很多孩子會給我來信,訴說他們的煩惱和思考。
我先讀一封網友來信:
陳老師,您好!五歲以前的我在奶奶家生活,那時的我開朗、陽光,見誰都是有說有笑。雖然小,但不管去誰家,都有人喜歡我,說我聰明。
可是,五歲以後,父母接我到他們身邊。我父親喜歡抽菸打牌,母親是那種不愛生活、不愛一切的人,見到父親出門就和他吵架,說他又出去敗家。每次他們打架我都很害怕,感到心裡顫顫巍巍的,害怕他們把對方打死。
到父母身邊之後開始上學,一二年級時,我的學習成績還是很好的。可是,過了二年級,我的學習就一落千丈,之後就一直處於中下等的水平。直到初三那年的寒假,開學報到那天早上,不知道為什麼,我睡到十點半才醒,我一下子慌了,不敢去學校,想讓父母打電話給班主任,幫我請假。可是,我的父母卻覺得我學習不好,打電話丟人,不願意幫我。我的心一下子就死了,那一天我就決定輟學了。
現在,我二十多歲了,上了幾年班。現在的我,見人不怎麼愛說話,看了一些書,總記得「沉默是金」。但我感覺生活沒有以前那樣精彩了,也沒有信心了。陳老師,您能幫我分析一下,怎樣才能找回原來那個開朗、活潑的自己呢?
我不禁要問:一個活潑、開朗、人見人愛的小男孩,為什麼幾年不見就變樣了呢?那個「見誰都有說有笑」的小男孩,怎麼會信奉「沉默是金」了呢?我想答案就在他自己的信里,在他的成長環境。
我曾提到過一位心理學家,一位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他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足夠好的父母」和「促進性的環境」。那麼,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男孩的信里提到他的成長環境是不是一個適宜成長的「促進性的環境」呢?五歲前不在父母身邊,來到父母身邊,面對的卻是一對經常打架的父母。想讓父母幫忙打電話給老師請假,父母卻以「學習不好,丟人」為由拒絕提供幫助。那一刻,男孩說:「我的心一下子就死了。」我想,父母拒絕打電話,這就是所謂「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吧!
我想再給大家說一個故事,也是一個大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曾經是我的學生,我是他的班主任。畢業後,我沒有了他的消息,直到三年後,有一天,他突然通過qq給我發來信息。
他問我:「老師,為什麼我現在會變得那麼壞了?壞的徹底、無藥可救的那種。」回想起他當年的模樣,憨厚的、規規矩矩的,走路都是安安靜靜的樣子,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多可愛的孩子啊,哪個孩子長大了不會變呢?我問他:「哦,你覺得你變壞了,那究竟怎麼壞了呢?」他回答說:「我現在吸菸、喝酒、紋身、打架、交女朋友,還賭博。」「你覺得做了這些事情,就是變壞了嗎?」我反問他,並在心裡想:「會有幾個男人不抽菸、不喝酒、不交女朋友呢?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有這些情況也算是正常現象了。」他繼續對我說:「我的心也壞了。以前,我沒有心機,現在有了;以前,我對人都是敞開心扉的,現在只是在玩心機。我不像以前那樣了,我現在內心很封閉。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不想把自己廢了。」
很顯然,每個人對自己都會有期待,而且絕對是美好的期待。即使是所謂的「壞小孩」,他們其實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壞」狀態。有些成年人看到「壞小孩」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姿態,奇怪這些孩子為什麼不會自己要好呢?這確實讓人費解:既然不想壞,那為什麼不做個「好孩子」呢?
有這麼一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叫「身不由己」。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的學生繼續對我說:「我不上學已經好幾年了。從小我爸媽就不管我。我一直很叛逆,已經有三年,沒有見過爸媽了。我一直在外面,什麼事都做過,什麼苦都吃過。一個人的時候,心情很差、很煩,就想打架。小時候,我想有錢就好了,可是現在有錢了,卻感覺沒用。我抽利群煙,手機用蘋果,還打算買車,但是還是感覺缺少了什麼東西。我也想像老師您一樣,平常的上班,平常的生活,多好啊。」
每次回味學生的這些話,我都感覺很心酸。正如溫尼科特所認為的那樣: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足夠好的父母」和「促進性的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溫尼科特被任命為英國牛津郡政府疏散項目的精神病學顧問,監控疏散旅館工作人員對無家可歸的孩子的護理工作。通過對一些具有「反社會傾向」的孩子的觀察工作,溫尼科特提出了他的「反社會傾向」的理論,1946年,溫尼科特對法官們進行講座,談到了「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心理學問題」。他認為:兒童、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如偷竊、破壞、撒謊、爭鬥等行為,表達了兒童的一種無助感,他們希望找到一種方式以填補環境的缺失和斷裂,這些反社會行為是向養育者發出的求救信號,是對環境失敗阻礙發展的一種補償。(參考《客體關係理論的轉向:溫尼科特研究》,郗浩麗著)
說的通俗一點,孩子們只是在嘗試用一些特殊的言行舉止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希望大人們能夠調整環境以適應孩子的成長需求。這是一種潛意識的驅動機制。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相比,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可惜的是,這種潛意識的信號,總是被誤解。
當然,我無意要指責父母。父母也是平常人,不是無所不能的神。父母們怎樣對待的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因為他們曾經被自己的父母那樣對待過,父母們同樣也是被自己的成長環境所塑造的人。
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在盡己所能地向孩子提供成長環境,而且,基本都想給孩子最好的養育。只是,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是採用想當然的理念和方法來對待孩子了。作為父母,我們也需要成長,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過去,傳統的想法認為孩子的表現不規範了,就需要嚴加管教,應該受到懲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並相信了「越是不可愛的孩子,越是缺愛」,所以,有些人則主張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要用溫柔的愛來感化「壞小孩」,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寬容。
這兩種理念,誰對誰錯嗎?究竟是懲罰比較好,還是包容比較好呢?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作為父母,我們究竟要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我們不能只是按照某一個人的理論來養育我們的孩子。那樣的話,我們的孩子極有可能會成為理論的犧牲品。
讓我們回歸到生活情境中來,我們的人生不能只有懲罰和規則,也不能只有包容和自由,甚至不能只有愛,也不可能只有愛。前面這兩個男孩的故事,我看到的是他們既缺少父母的關愛,也缺少父母的約束和管教。所以,我們還會看到一些孩子,總是惹是生非,招到父親的責打,但又總是屢教不改。為什麼呢?缺愛的孩子,父母的責打也成了一種關愛的方式。只要能和父母保持聯結,無論什麼方式。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愛護和約束,同樣都是不可缺少的。
家庭也是一個小宇宙,家庭成員就像是宇宙中的各個星球,每個星球之間都有相互牽引的力量。各種引力保持連接,且維持平衡,整個宇宙、宇宙中的每個星球,才能正常運轉。
前幾年流行一首歌曲叫《吉祥三寶》,有幾句歌詞就寫得很妙:「太陽、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花兒、葉子、果實就是吉祥的一家……爸爸像太陽照著媽媽,媽媽像綠葉托著紅花……孩子像種子一樣正在發芽。」
宇宙中有萬有引力,自然界需要維持生態平衡。敬愛的父母們,先成長自己,把自己的家營造成為一個有序運作的場域吧。父母先讓自己成為家庭小宇宙的發動機和油箱,孩子就能在家庭系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合適的位置和狀態。
【爸媽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