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營說
本文是今天【育兒心理專題】第一篇,
這是爸媽營一位朋友的太太寫的真實記錄文字,
當時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自己太太的育兒理念是如何令他成長,
點開他的轉發,讀到這篇的時候,爸媽營頓時就感受到了這位媽媽的境界。
不是每一位爸媽都有如此不斷自省的覺悟的。
不是每一位爸媽都能有如此的整理總結能力,將書本理論和生活中的小事關聯起來,從而總結出一套自己的,並且正確的育兒理論的。
所以,在此推薦給各位爸媽,也歡迎各位爸媽關注這位媽媽的個人號:【我要做辣媽】(微信號:spicy-mama),雖然名字是跟她的境界有點差距,哈哈,大俗大雅應如是。
回復「心理」,可以查看爸媽營所有的【育兒心理專題】精華文章。
作者: 墩子媽媽,本文由爸媽營內容合作夥伴【我要做辣媽】授權爸媽營轉載,她們的微信號是:spicy-mama,歡迎關注!
墩子半年前進入2歲的敏感期,語言發展迅速,同時又有明確的自我偏好,執著於維護秩序,這陣子最常聽到的是「不、不要、不好」,有時更是竭斯底里地反抗。最近在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一書深有啟發,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是因為我們沒有聽懂他說的話!
事件1:墩子在空調房拉起衣服晾出肚子
墩:媽媽這裡好熱
媽:空調打得很大呢!別著涼,穿好你的衣服,不要拉起來露著肚子
墩:拉起來,熱!
媽:我說不要拉起來,凍著肚子!
墩:不要!拉起來!熱!
事件2:墩子在玩積木,媽媽拿起一塊想跟他玩
墩:媽媽不要拿
媽:媽媽想跟你一起玩,你跟媽媽分享好嗎?
墩:不要分享!
媽:東西是需要互相分享,不分享都是自私的行為
墩:我要自私!不分享!媽媽不要拿!
事件3:午睡後在樓下公園玩
墩:媽媽,抱抱,我累了
媽:才剛下來,怎麼會累呢?
墩:抱抱!
媽:墩子長大了,可以自己走了
墩:不要!媽媽抱!抱!抱!
類似以上的事件每天都發生,有沒有發現這些對話最後都變成我們認為的無理取鬧?當我看到書中這段話時引起我的反思:「當孩子自我感覺良好,他們便會自發地守規矩。如何讓孩子感覺良好?需要的是我們認可孩子的感受。」
確實,每當孩子跟我們設想有分歧(簡單如天氣的冷熱),我們都習慣先否定孩子的感覺,然後帶著權威,道理或建議嘗試說服孩子。我做了個大膽假設:假如那一刻墩子真的很熱?很累?或想獨自呆著?而他又很希望把這些感受告訴對他來說很重要得媽媽?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墩子常說「不要!不要!」,因為我的回應是在告訴他我並沒有聽到他說的話,他那些熱了累了的感受都是不對的,所以才激起孩子更大的反彈。
之後幾周我努力嘗試代入墩子的感受,同樣的事件,我的回應竟是如此不一樣:
事件一:「媽媽在空調房覺得挺涼,但墩子覺得很熱,是嗎?」
事件二:「哦。媽媽看到墩子現在想自己一個人玩,等玩夠了再跟媽媽玩,是嗎?」
事件三:「儘管我們才剛剛下來,不過墩子已經覺得很累?」
我不是在順從墩子,只是道出我倆不同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畢竟我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有著對事物不同的判斷。神奇地,當我這麼回應,墩子竟然在火山爆發的邊緣暫停下來,給我一個「嗯~」,然後道出一連串他的真實想法和他希望怎樣解決,我們的對話從以前「要!不要!」的執拗變成商量。
這就是書中所說認可孩子的感受,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告訴孩子你聽明白了他的想法,小孩跟大人一樣,需要的是一顆同理心。當我們失意、不高興時,其實並不想聽那些大道理、建議或特別膚淺的安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一個人能安靜地聆聽,給我一個舒服的環境讓我說出我的感受,讓負面情緒得到宣洩。
其實理解這個道理並不困難,難的是家長需要把一貫張口就來的道理憋回去,安靜地把孩子的要求聽完(即使那是你覺得最無理最愚蠢的要求),然後讓談話平和地開展。以下分享幾個實戰建議:
1)看進孩子的眼睛聽他把話說完
當孩子有話跟你說,最好停下手上的事情,看著他眼睛聽他說,千萬不要咀巴說在聽,眼睛瞪著手機。有時當孩子有煩惱要訴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帶著同情心的聆聽者。
2)不要打斷孩子說話,不時給予簡單的回應
當孩子告訴一件處理不當的事情,一定要沉著氣,壓下怒火,不要急著問問題,責備或建議,因為這樣會打亂他們的思路,中斷他想跟你的溝通。簡單如「啊。。。嗯。。。這樣啊」的回應鼓勵孩子把他的想法跟你分享,有時他們在說話的過程還會自己想出解決方法。需要提醒爸媽們避免複述孩子的原話,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你沒有在認真聽。
3)給孩子的感受一個表述
小孩一般會通過描述事情的經過或語氣告訴你他的感受,很多時他們還不能把該感受正確地表達,如果我們能為孩子的感受找到一個確切的表述,不管是傷心還是生氣,這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安慰,因為他知道有人真正理解他。大部分父母都嘗試在孩子呼天搶地時轉移視線,不讓孩子去想不愉快的事,可惜這隻對年齡小的小孩有用,大一點的孩子通常都會更鬧更傷心,只有讓孩子覺得你想他所想,跟他感同身受,他的情緒才能找到出口。
4)跟孩子一起做白日夢滿足他的願望
不是所有的要求都需要滿足,對於沒辦法實現的,有時候發揮想像力跟孩子一起做白日夢也是一個好辦法。當孩子知道有人理解他,並跟他一樣有那麼想得到這個東西時,會讓他更容易去面對和接受現實。
帶著同理心去聆聽、理解,其實不單是小孩,大人又何嘗不是?我說這是一門需要不斷自省,不斷精進的必修課。辣媽們,共勉~
【爸媽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