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所以當發現自家寶貝連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的時候就會抱怨說:你怎麼那麼笨啊!其實, 有的時候真不是孩子笨,是我們家長做的不夠 .
在進入話題前,先來聽兩個小故事
故事1:3歲的明明學數數
明明的媽媽給了他三塊積木,說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這些積木,好不好?來1—2—3」
明明很認真的跟著媽媽一起數「1—2—3」
「那我們一共有幾塊積木呢?」媽媽問道。
明明茫然地看著媽媽,搖了搖頭。
「我們剛才不是數過了嗎?現在你自己來數一數!」
「1—2—3」、「一共有幾塊積木?」、「不知道」…………
故事2:5歲的豆豆學加減法
媽媽給了豆豆4塊糖,並問道:「豆豆,你有幾塊糖」
「1—2—3—4,4塊」
「你來數數媽媽這有幾塊糖?」
「1—2—3 ,3塊」
「那把媽媽的糖也給你,你一共有幾塊糖?」
「1—2—3—4 –5—6 – 7,7塊」
「那3+4等於幾呢?」、「不知道」、…………
在現實中,這樣的事情時常發生。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這孩子怎麼這麼笨啊?其實真的不是孩子笨....
分析:孩子的思維發展
孩子在這樣的年齡段有這樣的表現其實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孩子的思維發展是有規律的。
孩子的思維發展是: 從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
所以3歲的孩子可以通過點數的動作學會數1、2、3,但形象思維還沒有成為主導,所以他總結不出一共有三塊積木。
而5歲的孩子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導,但抽象思維還沒有形成,所以雖然知道一共有7塊糖,但他還是不能理解3+4=7這樣抽象的結果。
20年後孩子需要的三大支柱
有時,人們認為數學邏輯智能是一種加減乘除的能力,是一種計算的能力。但是,它所包含的遠遠不止這些。
數學邏輯智能的定義是:處理一連串的推理,識別模式和順序的能力。除了計算之外,數學邏輯智能還包含邏輯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學的分析。
除此之外,數學邏輯智能還包括一種傾向,去建構問題、發現問題,這比語言智能包含的要多。具有很強的數學邏輯智能的人可以成為會計師、財務分析員、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和生物學家。
也許你現在還有這樣的抱怨,上學時學那麽難的教學知識,現在好像也沒有用上啊。而專家認為:學習數學的終極目標不是那些具體的知識,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鍛鍊思維方法和思維水平,也就是數學思維具有一般思維的普遍性。
再讓我們的思維跳躍到20年以後,那時候孩子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呢?很多人會說綜合能力。而早教專家認為, 綜合能力的培養需要三個最基本的基礎支柱——語言修養、哲學修養和數學修養。
怎麼做?7招養出聰明寶貝
其實數學修養常常也是哲學修養的基礎,由此可見數學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根據寶寶生長發育的特點,我們可以用這7個簡單的方法來培養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
1、理解學習分類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根據某些相同特點被歸為一類,如顏色、形狀、用途等。父母應幫助引導寶寶找到分類的根據,即事物的相同點。可以多通過舉例子的方法,讓寶寶逐漸認識到同一類事物的共同點。
2、了解順序概念
事物按照大小、硬軟、胖瘦等會有一個順序,如小朋友們有時候會按高矮站隊,這些訓練有助於寶寶更好的把握事物特徵。
3、建立時間概念
寶寶的時間觀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如「立刻」、「等會兒」之類,理解其含義,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幫助寶寶的表達更為準確並且更容易理解別人的話。
4、掌握一些空間概念
寶寶並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後」等空間概念的,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因此要及早引導寶寶掌握這些概念,比如說「請把勺子放在碗里」。
5、理解基本的數字
不少寶寶,有的在兩歲時,就能從1「數」到10或者更多,但更多的是「背數」。可以教寶寶背兒歌數數,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教寶寶計數。
6、了解各種形狀
對於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圓形、方形、心形等形狀,有必要慢慢教寶寶認,這種形狀的分類也有助於提高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
7、了解簡單的因果關係
寶寶雖然還小,但是邏輯思維中最初簡單的因果關係就會在身邊出現了,媽媽讓寶寶吃飯,寶寶也許就會問「為什麼要吃飯呢」,這些都是媽媽需要解答的,並藉此幫組寶寶逐步理解這些簡單的因果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49285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