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寶寶好好睡覺?(下篇)

小雲子| 2015-07-30| 檢舉

忍耐,讓寶寶哭,哭完就好,通常爸爸比媽媽還在行。並不是說父親比較狠心,而是對於寶寶的哭聲,爸爸相對比較容易覺得「聽起來還算正常」,而媽媽則較容易擔憂「聽起來寶寶身體不太舒服」。想當然耳,當寶寶哭一陣子之後,通常都是媽媽受不了,開門進去探個究竟,這時候母子四目相對,寶寶更是衝上前去和母親相擁而泣,大、破、功。

這種故事我聽太多了,幾乎所有嘗試百歲醫師派的父母都有經驗,更慘的是因為每天晚上老是以「大破功」而收場,夫妻之間還會因為挫折感而爭吵,導致產後憂鬱惡化,連帶也造成夫妻睡眠品質惡化。

媽媽的憂鬱情緒,讓寶寶更加睡不安穩

「媽媽不開心,全家不開心」,多麼充滿智慧的一句話;同樣的,研究顯示,媽媽如果有憂鬱傾向,也是寶寶睡不好的因素之一。

有專家發現,不用等寶寶出生,光是懷孕時期,如果媽媽有憂鬱的傾向,就可以預測將來出生的寶寶睡眠品質不會太好,而且效果持續到三歲左右。澳洲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3-6個月的寶寶如果睡不好,通常他們媽媽的生理或心理狀態,原本就有一些健康的問題。

不過大家應該可以發現,這種研究根本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矛盾,很難帶給我們什麼明確的因果關係。所謂「雞生蛋」就是:媽媽有憂鬱傾向,表示她的憂鬱基因可能因此遺傳到寶寶,所以寶寶比較番、比較鬧,基本上也就是先天而來,跟媽媽教養的態度並無關連。而「蛋生雞」就是,姑且不論遺傳體質問題,基本上如果你家的寶寶每天晚上都哭醒好幾次,連續兩年都這樣鬧,媽媽就算本來沒有憂鬱症,也會被寶寶逼出憂鬱症來了。

有些媽媽雖然心裡想要替寶寶立界線,試圖在晚上的時候不要被寶寶情緒影響,自己卻罹患了「母親的分離焦慮症」,看不到寶寶就窮焦慮。比如說半夜時寶寶明明就睡的好好的,媽媽卻爬起來胡思亂想,半夜動不動進房間幫孩子蓋被,擦汗,換衣服,調冷氣溫度,然後寶寶就被吵醒了,哭鬧,生氣,討安撫。所以如果媽媽有這樣的強迫症,倒是需要練習自製忍耐,甚至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打擾到孩子的睡眠。

嬰兒先天的氣質與依附感需求

話說回來,根據現有的研究證據顯示,一旦寶寶被訓練成功自己入睡,半夜起來的頻率還真的比較低,不管是在六個月,一歲,兩歲,還是三歲,皆是如此。但是反過來說,家長也別太高估自己,以為是你教養有方,其實也許只是因為你運氣好,生出了氣質比較溫和的寶寶,放棄跟你抗議倒頭就睡,而不見得是父母的功勞!

如果今天寶寶是情緒比較激動的,哭起來聲嘶力竭的,而且可以持續一兩小時不停的,通常表示這樣的寶寶在依附感的需求上,也是比較焦慮的。有一項研究顯示,晚上睡眠品質較差的寶寶,他們的媽媽自己有57%,在童年時期也屬於焦慮依附型的氣質,顯示嬰兒的氣質與依附感也許根本是與生俱來,是很難一視同仁被訓練的。

不過寶寶對依附感的需求,並不是說媽媽白天多滿足一點,晚上就可以少滿足一點。根據觀察研究顯示,結果竟是完全相反:全職媽媽因為白天陪伴時間很多,會成為寶寶唯一的依附對象,如果晚上睡覺時剛好不在家,寶寶失去唯一的安全感來源,反而會哭的更慘,睡的更糟。這結論肯定會讓很多媽媽感到沮喪,覺得白天已經無時無刻的陪著寶寶,怎麼晚上想換個手休息一下也不行,搞的好像我背叛孩子一樣,真是沮喪加三級。很可惜事實就是如此,對寶寶的依附感而言,送佛就要送上西天,沒有中途換手這種邏輯。

要讓寶寶睡好好,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妳的答案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家長是越讀越困惑:所以現在黃醫師,您的結論是要大家繼續百歲育兒的訓練,還是親密育兒的滿足寶寶依附感,才能讓寶寶晚上睡的好呢?這就是一開始我說的,這個問題在我的諮詢門診,不同的家庭,很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通常在解決寶寶睡眠問題時,我會先把重點放在父母身上。比如說,我會觀察今天這位母親本身是焦慮的,還是冷靜的個性?父親在寶寶睡眠的問題上,又抱持著什麼態度?這個家庭對睡過夜的標準是什麼?寶寶是否有親餵母乳?這些問題都是我給予睡眠建議之前,所需要的重要資訊。

很多媽媽聽到我最後建議,「今天開始,妳就晚上恢復躺著哺乳,親子共眠,寶寶一哭,你就塞奶,他吃他的,妳睡妳的」,竟是鬆了一口氣,如釋重負。她們終於可以拋下那些令人困擾的罪惡感,好像沒有戒夜奶的媽媽就不是好媽媽的指控(甚至來自丈夫),重拾為母則強的自信。旁人也許會說「這樣一個晚上起來三、五次,不累嗎?」但對這位母親來說,半夜一直起來安撫哭泣的小孩更累,哺乳對他來說,只要能躺著餵奶,她甘之如飴。

當然,對於喝配方奶的寶寶,如果要媽媽半夜要一直起來泡奶,簡直是要命的折磨。所以對於某些家庭而言,我反而建議全家人,稍微把對寶寶的關注程度降低,藉由cry it out的睡眠訓練,讓寶寶在有限的陪伴之下自行入睡,父母可以好好休息,進而解救一下因睡眠不足而瀕臨崩潰的家庭氣氛,各退一步,皆大歡喜。

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尊重寶寶的先天氣質,以及他的依附感需求程度,來決定最終的目標。比如說,有些寶寶只要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就感到安全,這樣的寶寶當然是隨便訓練一下就搞定了;然而其他的寶寶可能要看到媽媽才能入睡,有些要摸到媽媽才能入睡,有些要抱到媽媽,甚至吸到乳房才感到安心。所以父母親就要根據自己寶寶的需求,設定彼此都能接受的界線,看寶寶是否能接受這種程度的安撫而自行入睡,這些都是要嘗試過了才知道。

任何教養習題,都是過猶不及

讓寶寶予取予求,讓父母陷入憂鬱深淵,當然是不好;但讓寶寶哭到斷氣,進而失去依附感與安全感,更有可能造成他一生難以磨滅的傷害。所以說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實在才是為人父母的最大課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4853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