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了解孩子睡眠發生的機理,就會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睡眠出現的問題,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讓孩子獨立安然入睡,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去培養,在孩子沒有形成不良的睡覺習慣之前就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行為。孩子出生4個月以後,一旦形成不良的睡眠習慣,再想糾正就十分困難了。要想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和睡眠習慣,父母的態度必須明確。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這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的體現。

1、幫助嬰幼兒建立睡眠的作息規律
嬰兒早期很多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通過建立條件反射這一學習方式形成的。孩子定時睡眠、定時上床、準時起床的好習慣同樣是運用了這一學習方式。
當小嬰兒2~3個月時,家長可以配合孩子的特點和生活習慣,幫助他逐漸建立良好的睡眠規律。每當孩子到了要睡眠的時候,讓孩子躺在床上進行哄睡,然後家長採取一些固定活動,如每次臨睡前洗浴、換睡衣、換上乾爽的紙尿褲或讓孩子聽同一首安眠曲或者講同一個故事,或者家長做同一個動作——親吻他、拍他等,直至孩子入睡。每天家長都採取這樣固定的哄睡模式,經過一段時間,只要做這些事情,孩子就知道該入睡了,就能夠養成自行入睡的習慣,即建立了良好的睡眠條件反射。
需要提請家長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建立這種條件反射需要的時間越長,家長要有耐心。如果家長採取了抱著、搖著、吃著奶哄睡的模式,時間長了建立的條件反射就是必須抱著、搖著或者吃著奶才能入睡的習慣,以後再想糾正就十分困難了。
2、幫助嬰幼兒分辨晝夜
室內光線要有明顯的晝夜分別,日夜活動應該有明顯的區別。白天小睡也不必掛上窗簾,不需要刻意製造安靜環境;夜間睡眠則需要黑著燈(可以用小夜燈)與白天小睡有所區別。
《生命時報》曾經報道,英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指出,睡眠期間室內燈光會影響人體內分泌,尤其是可以改變褪黑素分泌,同時縮短體內褪黑素在夜間的持續作用。而褪黑素則可以影響人們的睡眠、體溫調節、血壓和血糖的穩定。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暴露於燈光之中的受試者,99%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褪黑素分泌延遲,而褪黑素持續作用的時間也縮短約90分鐘。這對於人們血糖的穩定是不利的,它會影響血糖穩定,不利於血糖控制。
3、白天小睡的時間不要超過4小時
白天儘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與他玩耍、說話,利用孩子清醒的時間進行早期教育。其實,早期教育在我們生活的時時、處處、事事中都可以進行。
4、臨睡前不要讓孩子太興奮或太疲勞
孩子臨睡前不要玩耍得過度興奮,或者讓孩子過於疲勞。因為這樣會造成腎上腺素濃度增高以對抗機體產生的疲勞,孩子反而會因為興奮、易怒、急躁而難以入睡。
夜間入睡前一定要換上滲水性強的乾爽紙尿褲,防止嬰幼兒因漏尿、尿濕或更換尿布而被打擾睡眠。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