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誓不會在打孩子了 這句話在你心裡出現過幾次嗎?

Hannah ...| 2015-07-25| 檢舉

前幾天,科學育兒分享了一位媽媽打孩子事件,引起網友熱議。粑粑麻麻由於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和耐心好好和孩子溝通,一著急起來動手打孩子司空見慣,不管是真打,還是無意打PP。這並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而且對某些敏感的孩子來說,打罵會導致心理問題。

木木在回憶自己打孩子的過程中,有兩件事情記憶幽深。「不喜歡保姆替自己收拾東西,保姆給她抹桌子,她就是不讓,大喊大叫,非要讓我來抹,氣得我打她兩下屁股;對自己的東西看得特別緊,說了多少次好東西要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就是不聽,又打兩下屁股。」雖然當時拍兩下屁股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非長久之計,無論是尊重保姆、分享還是莫名其妙犯彆扭,都沒有改善「打了以後繼續再犯,沒用。」

在科學育兒專家看來,這與家長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教育有關係。1歲左右是孩子養成秩序感的關鍵期,雖然需要給孩子尊重和安全感,但如果太尊重,就會導致孩子形成過於偏執的性格,動不動就大肆地宣洩。而關於分享,首先需要給孩子最大化的需求滿足,當他可以選擇什麼東西能分享,而不是處於一種拿出去就沒有的擔憂中,自然就會分享。

打孩子是家長失去理智的野蠻行為,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於一時衝動,然而,卻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後果。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體罰可能影響孩子智商。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有時明明知道不能打小孩,但孩子實在太頑皮,似乎怎麼說都沒用,只有打才能讓他記住教訓。然而,打後不久孩子又舊病重發。於是家長陷入打孩子沒多大用處,不打孩子也不行的矛盾中。

小編提醒,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決不能獲得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懇切希望孩子的家長,不要打自己的孩子,學會和孩子平等溝通。

【家長注意:經常打罵孩子有6大危害】

1、懦弱。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孤獨。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難以接近。

3、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罵。孩子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會對父母說謊,避免受到責罰。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這種強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說謊變得習以為常,構成惡性循環。

4、暴躁。父母打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只會是對孩子的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是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經常挨打的孩子會變得脾氣暴躁,心驚膽戰,產生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不滿的情緒。

5、怪僻:有的家長打了孩子以後,還硬要孩子「認錯」,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這樣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傾向加劇。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實際上,牴觸情緒很大。在被打之後,他會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怪僻。

6、喜怒無常:有的家長打過孩子以後,又覺得心痛後悔,即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並加倍給孩子以物質上的補償。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也就習以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變得喜怒無常了。

【六種情況下萬萬打不得】

1.與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越打越疏遠,越打越逆反,這種無效行為寧可不做。

2.孩子已經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萬別干。

3.過於內向的孩子。這種孩子天性敏感,處理應激能力有限,什麼事都掖在心裡,外表看不出來,打會加重孩子的壓抑。

4.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有關孩子選擇愛好、社交、友情等,尊重孩子的權利,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

5.青春期前後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強的自尊心,她們長成後遇到的社會壓力會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種受虐傾向,以為打是一種被愛和被關懷,結果會無意識地鼓勵丈夫的暴力。

6.打後還要讓孩子自我檢討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後相當一段時間一般都很窩火,可以讓孩子表達他的不滿,讓他有個心理的緩衝。這個時候強迫他認錯,等於逼迫他撒謊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創傷。

【任何時候這麼打都不行】

1.拿「爸爸媽媽打你是為你好」當幌子。很多家長因為「爸爸媽媽打你是為你好」這句話走入了「打」的最大誤區,扭曲「愛」的意義,加劇親情疏離。因為他們打,不是為孩子好,而是為自己好。歸根到底是從成年人自己的角度出發,實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將個人的意志強加給他人。

2.心情壞的時候打,心情好的時候不打。哪怕就懲罰的效果而言,如果家長憑個人心情獎懲,心情好的時候,再嚴重的錯誤都不懲罰,心情壞的時候,隨便打罵,懲罰尺度差別太大,絲毫不會有任何正面效果。

3.公眾場合為顧全自己的面子打孩子。這種打孩子的行為最常出現在公共場合、親友聚會的時候,當孩子在眾人面前表現不好,或者公然挑戰家長的權威,家長此時衝動性地「打」,純粹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可能同樣的行為,如果是在家裡出現,家長的情緒反應會較少一半。

4.自己急功近利,卻怪罪孩子。以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成就為理由打孩子是不可取的。唯有當出現涉及人身安全、社會道德、規範,才是最需管教的。

5.拳打腳踢。教育目的的「打」和普通意義上的暴力動詞,必須嚴格區分。當該行為超出懲戒的界限,那就是赤裸裸的人身傷害。

【6種方式取代打罵孩子的教育】

多多了解孩子。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耐心傾聽孩子。如果是氣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打罵。此時,父母應該先冷靜下來,嘗試來傾聽孩子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對孩子放下身段。有些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教育專家建議,父母要對孩子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作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同孩子做協商。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父母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父母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父母要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4721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