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國家剖宮產比率在10%至15%之間,最低控制在3%,而我國一些大城市的剖宮產比率已高達50%~60%,剖腹產似乎日益流行。怕痛、追趕流行、錯誤認為剖腹產更好、擇日生產等都是催熱剖腹產的因素。但是,專家提醒,剖腹產雖然能緩解一時之痛,但它帶來的某些後遺症是會為害終生的。
1、剖腹產的男寶寶免疫力更低
據報道,同樣是剖腹產,男嬰比女嬰的免疫力更容易下降。產科醫生抽取剛剛出生的63名女嬰和69名男嬰的靜脈血,將其中的免疫球蛋白進行對比。其中自然分娩68例,剖宮產64例。研究表明,自然分娩的男嬰與女嬰免疫力差別不大;與自然分娩相比,剖腹產新生兒的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相對較差,這一現象在男嬰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專家解釋說,控制免疫球蛋白合成的基因(主要用於增加人體免疫力),位於人體X染色體中,而女性的這種染色體比男性要多一個,因此,女嬰的免疫力比男嬰強。
2、剖腹產令「濕肺症」寶寶增多
剖宮產時由於胎兒沒有經過產道擠壓,氣道內的黏液未受擠壓排出,肺部沒有經過鍛鍊,肺功能可能不健全,出生後不易適應外界環境的驟變,易發生新生兒窒息、唿吸窘迫綜合徵,甚至導致出生後濕肺、新生兒肺炎等疾病。
一項研究發現,過去五年患初生兒短暫性氣促,又名「濕肺症」的患兒中,71%是經剖腹生產,以致嬰兒不能自行清除肺部積水,其中45%是出現陣痛前剖腹生產,平均約於37周進行剖腹手術。
專家表示,嬰兒出生前需要一定準備時間,讓嬰孩的肺部有足夠條件吸收部分肺內胎水;另外,母體子宮收縮及經陰道出生可助嬰孩把肺部積水擠壓出肺外。母親未經陣痛而剖腹分娩,或過早出生的嬰孩均有較高風險患上嚴重濕肺症,可導致死亡。
3、剖腹產寶寶更容易患哮喘
英國研究人員警告說,剖腹產孩子比順產的孩子更易患哮喘,剖腹產孩子患哮喘的機率比正常順產的孩子高80%。雖然確切原因尚不明確,但原因可能是剖腹產孩子沒有經歷過免疫系統和肺部發育的一些必經步驟,也與荷爾蒙分泌缺失有關。
4、分娩時用的麻醉藥可能危及胎兒的生命
幾乎所有的麻醉藥及鎮痛藥對中樞系統都有抑制作用,都較易通過胎盤屏障而進入胎兒體內。
麻醉藥物會通過兩種方式對胎兒產生影響,即直接抑制胎兒唿吸、循環中樞,或通過抑制母體唿吸循環而間接對胎兒產生影響。過量的麻醉藥或手術中媽媽出現了因唿吸抑制的低氧血症,都會影響寶寶的氧氣供應和代謝廢物的排出,直接威脅著寶寶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選擇剖宮產麻醉時,醫生必須慎重考慮用藥的種類、劑量、時機和方法,以防止對胎兒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
5、剖腹產寶寶容易患感統失調
所謂感統失調,就是孩子想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他的思維往往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剖腹產確實是導致孩子感統失調的一個原因。
胎兒從母體產道分娩出的過程,也是第一次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撫觸機會,而剖腹產剝奪了孩子最先感覺統合鍛鍊的權利。有些孩子可能因此在長大後出現學習和行動上的障礙。
6、剖腹產寶寶易患小兒多動症
據南京某醫院兒童多動症專科醫生介紹,在醫院近期平均每天所治的17名患兒中,剖腹產患兒約有12名,這與有關資料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據專家分析,剖腹產因產道的改變,導致孩子降臨人世時的「環境」變化,正常產道生產過程帶來的神經接觸等感覺受到破壞,從而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易得多動等神經精神疾病。專家提醒人們不要盲目選擇剖腹產,同時還要正確對待多動症孩子,抓緊治療,理解「環習慣」,多動症狀—般能改變。
7、影響母子感情
美國研究人員對產婦作腦掃描後發現,自然分娩的母親對孩子的哭泣更為敏感,而剖腹產則可能致使產婦母性行為減少。
研究結果顯示,自然分娩刺激產婦子宮頸和產生荷爾蒙,增強她們對嬰兒的情感,對日後成為好母親至關重要。腦部研究顯示,自然分娩時腦部劇烈活動 能調節產婦的情緒和日常行為,幫助她們日後成功照顧小孩,而剖腹產採取在產婦腹壁開刀方式,直接把寶寶從子宮取出,改變了母體分娩過程中的「神經和激素體驗」,可能使母親與孩子的親密程度降低。
8、剖宮產切口妊娠
剖宮產切口妊娠就是女性做了剖宮產後,在一兩年之內再次懷孕,孕囊容易附著在切口的斑痕里,流產時,容易大出血。如果不想流產,想再生,也不行,會危及胎兒生命。
一般順產的產婦,分娩後,第二天自然可以下地行走,但是剖宮產婦,有的人害怕刀口疼,產後一周之內一動不動,這非常危險,容易患肺動脈檢塞。本來產婦分娩前後血液粘稠度就增加,血流緩慢,如果產後再一動不動,再加之吃油膩食物,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檢形成,脫落以後容易肺動脈栓塞。
9、嚴重傷害子宮
在對子宮造成傷害的不同因素中,剖腹產高居榜首。不少孕婦都因為害怕疼痛或誤認為剖腹產的孩子比自然分娩的孩子聰明,媽媽的身材也不會受損,殊不知生孩子還是自然分娩好,剖腹產僅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的一種應急措施而已。
剖腹產手術時,女性要承擔麻醉、出血、術後感染等風險,身體恢復也比自然分娩的女性慢。遠期來講,則主要是子宮疤痕引發的問題。剖宮產後子宮的傷口很難癒合好,如果癒合不好,就易形成疤痕導致大出血。就運算元宮傷口癒合好了,仍然有後患。比如再次懷孕,會導致異位懷孕、宮頸懷孕及疤痕處妊娠,容易出現大出血;若判斷、處理不及時,將嚴重危及生命。
10、難看的疤痕
雖說現在刀口的縫合技術先進,但是疤痕的產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不少准媽媽在生產後還是會在身上留下剖腹產的疤痕。而且,如果生第二胎,媽媽會發現,第二胎剖腹產的疤痕比第一胎丑多了。這是因為多次懷孕之後腹部肌肉被撐得鬆弛無法回復,這些都會造成小腹突出,而增加傷口的張力,疤痕因而特別明顯。
必須剖腹產的情況
媽媽或胎兒有以下特殊狀況時,通常會建議選擇剖腹產的方法,以避免在自然產的過程中,可能會遇上更多的風險。如果是產前就已經知道的狀況,例如胎位不正、前置胎盤,那麼就可以採取預約剖腹生產的方式,媽媽可以事先對剖腹產做些了解,如果是生產當下才出現的問題,例如難產、胎兒窘迫,則必須採取緊急剖腹的方式處理。
因媽媽問題需要剖腹
*骨盆腔異常,可能無法順利進行自然分娩。
*有嚴重高血壓、子癇前症、心臟病等。
*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
*生產時發生難產或產程遲滯,為了母體及胎兒安全,只好進行剖腹。
*產道有腫瘤阻礙或有子宮頸癌。
*孕婦感染皰疹病毒,預防傳染給新生兒,最好選擇剖腹。
因胎兒問題需要剖腹
*雙胞胎或多胞胎,經醫師評估後認為不適合自然生產者。
*胎位不正,非呈正常頭下腳上的姿勢。
*胎兒過大(超過4000公克)或胎兒太小(低於1500公克)。
*胎兒發育畸形。
*胎兒窘迫,待產時發現胎兒出現心跳減弱或生命跡象不穩定時。
*臍帶脫垂。
醫生提醒:非必要別輕易剖腹產
除了上述不得不的情況之外,有些產婦還是可能因為個人因素或考慮剖腹產的好處,例如挑選黃道吉日、擔心產後陰道鬆弛、避免生產遲滯、避免生產陣痛、可預先知道生產時間等原因,而考慮自費進行剖腹產。醫生建議這些懷孕狀況正常的媽媽,不只是單從剖腹產的便利性來考慮,最好也能了解剖腹產可能會有的副作用及缺點,再評估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
術後護理8原則
要想避免剖腹產的後遺症,做好術後護理非常重要。
1. 儘早活動
目的:預防血栓性靜脈炎
剖宮產的媽媽容易發生栓性靜脈炎。所以產後要儘快讓雙腳恢復知覺,多進行肢體活動,24小時後應該練習翻身、坐起,並下床慢慢活動,當導尿管拔除後應多走動,這樣不僅能增加胃腸蠕動,還可預防腸黏連及靜脈血栓形成等。
TIPS:下床活動前可用束腹帶綁住腹部,這樣走動時就會減少因為震動的關係碰到傷口而引起疼痛。
2. 及時大小便
目的:預防尿路感染、便秘
一般術後第二天靜脈滴注結束會拔除留置導尿管,拔除後3~4小時應排尿,以達到自然沖洗尿路的目的。如果不習慣臥床小便,可下床去廁所,再解不出來,應告訴醫生,直至能暢通排尿為止,否則易引起尿路感染。
TIPS:剖宮產後,由於傷口疼痛使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順利排泄,易造成尿瀦留和便秘,若有痔瘡,情況將會變得更加嚴重,故術後產婦應按平時習慣及時大小便。
3. 清淡飲食
目的:避免嘔吐或腹脹
剖宮產產婦術後6小時內因麻醉藥藥效尚未消失,全身反應低下,為避免引起嗆咳、嘔吐等,應暫時禁食,若產婦確實口渴,可間隔一定時間喂少量溫水。術後6小時,可進食流食,如熬得很濃的雞、鴨、魚、骨頭湯等。進食之前可用少量溫水潤喉,每次大約50毫升,若有腹脹或嘔吐應多下床活動,或者用薄荷油塗抹肚臍 周圍。第一餐以清淡簡單為宜,例如稀飯、清湯,並要少量。若無任何腸胃不適,則可在下一餐恢復正常的食量,哺喂母乳的媽媽可多食用魚湯及多喝水。
TIPS:術後儘量避免攝取容易產氣的食物,避免油膩和刺激性的食物,多攝取高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幫助組織修復(如魚、雞肉)。此外多攝取纖維素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4. 密切觀察惡露
目的:避免產後出血
無論是自然產還是剖宮產,產後都應密切觀察惡露。剖宮產時,子宮出血較多,應注意陰道出血量,如發現陰道大量出血或衛生棉墊2小時內就濕透,且超過月經量很多時,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TIPS:正常情況下,惡露10天內會從暗紅色變為淡黃色,分娩後兩周變為白色,4~6周會停止,若超過4個星期還有暗紅色的分泌物或產後兩個月惡露量仍很多時,應到醫院檢查。看子宮復舊是否不佳,或子宮腔內殘留有胎盤、胎膜,或合併有感染。
5. 保持傷口清潔
目的:預防傷口感染
要特別注意腹部傷口癒合及護理。一般情況下,產後第二天,傷口換敷料,檢查有無滲血及紅腫,一般情況下術後傷口要換藥兩次, 第七天拆線。如為肥胖病人,或患有糖尿病、貧血及其它影響傷口癒合的疾病要延遲拆線。術後若產婦體溫高,而且傷口痛,要及時檢查傷口。如出現感染,要及時拆線引流。
TIPS:產後月經恢復的時候要注意傷口是否疼痛,因為在傷口處易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表現為經期時傷口處持續脹痛,甚至出現硬塊。一旦出現此類症狀,則應及早去醫院就診。
6. 側身喂奶
目的:避免拉扯傷口
產婦在產後第1~4天會有脹奶的現象,此時可以哺喂母乳。但剖宮產的媽媽往往因為傷口疼痛降低了哺乳意願,其實只要在術後側身喂奶就可減少傷口因動作拉扯而產生的疼痛不適。
7. 適當按摩子宮
目的:避免產後大出血
生產完後,在臍下方可以摸到一團硬塊,即為子宮。產婦可適當地按摩子宮,增強子宮收縮,避免發生產後大出血。
若出現子宮異常壓痛且合併有發燒症狀時,可能是子宮內膜發炎。產後子宮細菌感染,是剖宮產後最常見的合併症,產程、手術時間過長、術前產婦有貧血或術中出血較多,都容易引起感染,因此預防性抗生素治療就成為減少術後感染的方法。
8. 擦浴較安全
目的:避免傷口碰水
自然產的產婦可以馬上洗澡,以淋浴為主。但剖宮產產婦原則上不要淋浴,若傷口碰到水,要立即消毒,同時蓋上消毒紗布。理論上選擇擦浴較安全,至少等拆線後再淋浴。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