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泉水叮咚華德福幼兒之家博客】
原帖連結: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8004450101b80w.html
你對孩子說過「不」嗎?你知道怎樣對孩子說「不」嗎?有許多父母由於非常喜愛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會也不忍心對他們的請求說一聲「不」。但是,不懂得拒絕孩子的家長未必會更令孩子喜歡。還有一些父母不懂得拒絕孩子的技巧,他們生硬、冰冷的話語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說「不」是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一、理解拒絕的重要性
現在的家庭中一船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們對這個獨苗苗往往愛護有加,生伯餓著了,涼著了。父母們望子成龍心切,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環境。對於孩子的各種要求,更是干依百順,從來不會拒絕。孩於們在家裡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其實,這樣的培養方式是很不可取的。一方面,這樣很容易使孩子養成嬌生慣養的習慣,他們沒有經受過拒絕和失望,挫折承受力非常低。另一方面,在各種要求一再輕易地獲得了滿足之後,孩子會逐漸提出來越來越高的要求,他們的「胃口」會越來越大,需要會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家長再也不能滿足他們。
適當地拒絕孩子,只要注意恰當的方法和技巧,將是大有稗益的。拒絕孩子後,不但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怨恨,反而會讓父母在他們心中樹立很高的威信,同時也使他們懂得很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二、拒絕了孩子之後要簡單做出解釋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比家長想像的要懂事得多。同時,孩子也是很有自尊心的。拒絕孩子後向他們作出解釋,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尊重,同時也在家庭中營造了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孩子不但很容易接受拒絕,也學會了理解和支持父母。
在向孩子進行解釋時要注意三點:一是通俗易懂。有的父母把向孩子解釋原因當作是一種說教。一句通俗的話就能說明的問題,偏偏要大肆地講一通生硬的道理,定要逼得孩子乖乖點頭才肯罷休。這種說教式的解釋是令孩子討厭的。二是簡單明了。對孩子做解釋,簡簡單單的幾句就夠了。有的家長一對孩子說起話來就婆婆媽媽、沒完沒了,這樣特別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三是就事論事。有的家長在解釋理由時,很容易產生極其豐富的聯想。明明在說這件事,一下就扯到了其他毫不相干的事上。比如本來是要解釋周末不帶孩子去公園玩耍的理由,結果卻變成了批評孩子上次數學沒有考好。這樣的解釋顯然是偏離主題的,是不能讓孩子信服的,它的最大害處是,久而久之,孩子會拒絕聽父母的任何解釋。
三、一旦說不,就要堅持下去
拒絕孩子之後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千萬不能出爾反爾,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大人說話不算數,家長以後也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有的家長在拒絕了孩子之後,可能會覺得於心不忍,就乾脆又滿足了他們。有的家長可能拒絕後又後悔了,就收回了自己說過的話。不論原因如何,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出爾反爾的行為……即使孩子哭了,也仍然要堅持原來的決定。
如果拒絕孩子後又發現有不妥之處,可以在以後來彌補。但不要當場反悔。特別是不要因為孩子的撒嬌、哭泣就改變決定,因為這樣的做法其實間接強化了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他們以後就會「學會」用撒嬌、哭泣來獲取他們想要的東西。
四、父母的任務是讓孩子明白什麼值得擁有
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擁有在拒絕了孩子之後,父母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事要做,這就是讓孩子明白什麼東西是值得擁有的,以及怎樣去擁有它們。比如,當孩子想買一個新書包時,你拒絕了。這時,可以向孩子解釋,他的書包本來就很新,完全不必要重新再買一個。用同樣的價錢買一本新書,或是買一個新玩具都比買書包有意義。
同時,父母們也不要無償地答應孩子的各種請求。從小就要讓孩子懂得要獲得任何東西,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父母在答應孩子的要求以前,可以讓孩子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如果孩子完成了就滿足他們的要求,完成不了就不能滿足他們。比如,孩子提出要買玩具,父母可以要求他們洗一次碗或者掃一次地。想要得到的東西越貴重,需要做的事情就越多。這樣,一方面對父母而言,在滿足孩子要求的同時,又培養了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而言,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的東西,他們肯定也會更加珍惜。
父母如何對孩子說不可以!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們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他們展示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界限可以給孩子們以分寸感和安全感。你要對孩子說:「在限度內你是受保護的,限度裡面才是你熟悉的家。」但是我們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呢?
父母對給孩子確定界限是沒有什麼異議的,但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規定界限卻是一個難題。我們在這裡通常混淆了兩個非常不同的過程。
確定界限
一方面我們要建立規矩、禁令、法則,甚至是特例,它們可以告訴孩子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
確認界限
確認界限就是讓孩子們能夠遵守界限,不去挑釁已經劃定的界限。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區分「確定界限」和「確認界限」,把這兩個當成了一回事。以為規矩無非就得牢牢記住,錯了就要挨罰。在德國南部一些地區,直到十八世紀還有這樣的傳統:農民會把將來土地的繼承者帶到界碑處,在那兒他會解釋清楚,從這個邊界,開始就是鄰居的土地,並且他得給兒子一記清脆的耳光:「這樣你就可以記住了!!」
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在確定界限的時候,只想到用一種方法來解決。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不合適的事兒,他會立刻想到用懲罰或警戒來教訓孩子,而沒有想到,孩子是否已經理解了:規矩到底是什麼?
教會遊戲規則是一碼事,違規了採取措施則是另一碼事。
我們首先講一下人們如何確定規矩,並且讓孩子理解它們。在與嬰兒相處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當嬰兒理解規則時,他會有多麼大的樂趣。比如說,當人們藏在一個坐墊後面,學著鳥叫,那麼孩子就會很快理解,這個小遊戲是在做什麼:他也會模仿著藏起來,或者是一邊咿咿呀呀地學著喊,一邊找到你。
每一天嬰兒都可以了解到一些新的觀念,並且會很有成就感。這樣他就可以更加了解規則,了解生活是如何依照法則和規律組織起來的:當媽媽解開上衣扣的時候,就會有好喝的東西。孩子們很快就會理解這一點,只要媽媽解開第一個紐扣,他就開始吧嗒嘴了。當屋裡的窗簾被拉上時,就表示寶寶要睡覺了,寶寶這時會預防性地哭鬧一下,因為父母通常會在他們睡覺前表達格外的呵護。
等孩子們可以在屋子裡來回跑了,事情一下子就變了。這時我們忽略了,當孩子們理解了遊戲規則,並且因為遵守規則而得到表揚時,會有多高興。有的父母沒有充分利用孩子學習的樂趣,藉此讓他們了解生活中的限制,而是直接用警告和懲罰的方式。通常我們對孩子說:「你不可以做這個,你不可以做那個。」但是這樣的解釋只要沒有警告配合,就等於白說。只有我們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有成就感時,我們才可以達到目的,讓孩子們接受規則。
比如,一個1歲半的小孩兒想要從桌子上夠一個裝著果汁的玻璃杯,但是無論他怎麼伸長胳膊都夠不到它。他很有可能不小心把杯子打翻,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1、把孩子從桌旁拽開,並且打小手一下。
2、把孩子從桌子旁拽開,並給他一個玩具來分散注意力。
3、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中央,這樣就不存在玻璃杯被弄碎的危險。
4、把杯子遞給孩子,並且讓孩子喝玻璃杯中的飲料。
5、把玻璃杯挪到桌邊,這樣孩子自己可以輕鬆地拿到杯子。
我贊同第五個方案,因為:
通過這種方式,我可以向他講清楚一個規矩:不可以爬桌子。通過這種平和的雙贏的方式,我告訴孩子這個遊戲規則。我也可以用語言強調:「不要往桌子上爬!」
另外,我給他提供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因此會有成就感,性格也會向隨和發展。我可以藉此表揚一下他:「你能自己夠到杯子了!」
第5個方法可以使雙方都心平氣和,而其它提到的幾種做法都會或多或少地導致挫折感,有挫折感的孩子是非常難纏的。
我們沒有必要對每一個規則、每一個準與不准,都那麼興師動眾。很多事情都應當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這樣才會減少孩子的逆反和不合作。
當然我們要不斷重複強調這些規則,哪怕是最細微的老調常彈,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規則並不是習以為常的:「嚼東西的時候把嘴閉上!」「在我們家裡誰也不許打人,誰也不許故意讓別人疼!」「如果我們從別人那兒得到什麼,要說請和謝謝!」「麵條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像玩泥鰍一樣玩兒的。」「彩筆只可以在紙上畫,不可以畫到門上或牆上!」對於與安全有關的事物,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來強調,比如說插座、縫衣針、人行道的邊緣和盛有不明液體的瓶子。
我再強調一遍,因為這至關重要:請你永遠不要忘記,當孩子能夠理解遊戲規則、理解規律時,他會感到快樂,哪怕是限制他的規則。所以我們要把營造積極的氣氛作為前提,來教會孩子界限和規矩。並且我們也需要誇獎作為手段,使孩子們在遵守這些界限時更配合。
如果我們能堅持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即便在我們壓力很大而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會有更強的承受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們不願意配合的話,我們該怎麼辦呢?比如一個1歲半的小孩兒因為大人不讓他爬桌子而哭鬧,怎麼辦?
這裡有幾個簡單的原則:
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他可以通過哭鬧和任性得到許可和讓步。你要平靜地對待他的哭鬧,因為平靜會讓孩子覺得無聊,從而有可能放棄他的任性。
無論如何要在潛意識中記住這一點,孩子們會把大人的注意力看得非常重要,哪怕是呵斥和發怒,都會讓他們有受關注的喜悅。
打罵毫無意義。但是有時又不得不採取身體的強制:孩子如果想在大街上亂跑,我們就必須使勁兒地抓住他的胳膊,孩子要是想爬到窗台上,我們必須把他抱下來,或者把他領到另外一個房間。孩子如果不聽取任何勸告爬桌子的話,我們必須把他拽下來。
只會爬但還不會走的小孩兒有時跟大人作對,但他們的情況有些不同,因為大人的任何解釋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說等於白廢。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守候在靜處,直到孩子放棄自己的歷險。
以上所有提到的辦法都要持之以恆。不就是不,特例也必須僅僅是特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