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如果問祖輩,是絕對會得到100%統一答案,甚至被鄙視的。
可是在很多傾向於西方教育理念的爸媽眼中,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的「獨立派」教育也為數不少。
本文比較中立,也比較客觀,希望引發爸媽們的思考,那也就達到我們推薦本文的意義了。
本文轉載自【趙忠心家庭教育的博客】
原帖連結: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2d93740101t6aw.html
作者:趙忠心,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孩子跌倒了,家長要不要把他扶起來?」
這是近些年來輿論界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而且觀點驚人的一致:孩子跌倒了,家長「不要心太軟」,不要管他,要他自己爬起來。還引用「證據」來說印證自己的觀點:「人家外國的父母都是這樣。」
年輕的父母聽了,也有人對此深信不疑。理由是:這樣做可以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如果父母把孩子扶起來,就是強行剝奪了孩子經受挫折教育的「機會」,是不能扶。
這種觀點究竟對不對呢?我以為,這種觀點有點兒偏頗。
要區別情況,分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應當承認,從培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的角度來說,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從小讓孩子經受一些摔打,不要太嬌生慣養,是有遠見的,這點應當給予肯定。
但是,不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對於不同情況不區別對待,不管是什麼情形,不管孩子年齡大小,身體強弱,也不管跌倒後被摔傷沒摔傷,受傷的嚴重程度等等,主張「絕對」不能去「扶」,恐怕這種主張有點兒太片面,太絕對化,也過於武斷了。
如果孩子摔得不重,或衣服穿得很厚,毫髮未損,看樣子他能夠自己爬起來,家長就不要去「扶」他,是應當設法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這樣做,不僅可以鍛鍊、培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挫折面前,意志變得更加堅強起來。
但是,假如孩子正是蹣跚學步的時侯,年齡太小,身體很弱,或是摔得很勐、很重,摔了個「滿臉花」,頭破血流,慘不忍睹,難道這種情形也不扶助孩子一下嗎?若是這種情形,家長視而不見,熟視無睹,也不伸手扶助,那是不是也有點兒太「殘忍」了吧?
應力避早期教育觀點的片面性
在孩子遇到困難,受到挫折,需要幫助、渴望扶助的時侯,沒有人去熱情地幫助、扶助,他會感到人與人之間太「冷酷無情」,太沒有同情心了。這不僅會給作為弱者的孩子在心靈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當他在看到比他更弱的弱者,諸如遇到比他更小的孩子,老弱病殘者等,受到挫折、遇到困難時,他也會「漠然置之」、「袖手旁觀」,不會伸出熱情的手去愛幼、扶老、幫弱、助殘,最後會成為缺乏同情心、冷酷無情的人。假如社會上沒有同情憐憫、互幫互助、扶老攜幼、扶危濟困的良好風尚,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呢?
孩子是未成年人,是弱者,他們需要得到成年人的關心、愛護、幫助、保護,成年人也都有這種責任。小孩子在受到挫折,遇到危難時,比如不慎跌倒了,實在是爬不起來的時侯,家長就不能「心太硬」,要熱情地關懷、愛護,主動地幫助、保護。這不僅使孩子獲得了必要的關愛,體會到了人間的溫暖,有安全感;也會使他們在家長扶助、保護幼小的行為中,學會同情、關愛、幫助別人。
有一位幼兒園老師,在教孩子們跳舞時,不慎把腳腕給扭傷了,一屁股就坐在地上,怎麼也站不起來,疼痛難忍,腦門上直冒汗。面對摔倒在地的老師,卻沒有一個孩子上前扶助她站起來。老師聽到的則是:「老師,你要勇敢,要堅強,自己站起來!自己站起來!」弄得老師哭笑不得。
我們知道,孩子小時侯所獲得的教育和影響,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小孩子對事物的人生,往往是「先入為主」,小時侯受到的教育,獲得的影響是片面的,長大以後的思想和行為也會出現偏差。
教育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必須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一種傾嚮往往會掩蓋著另外一種傾向。提出一個教育主張,應當慎而又慎,不能太片面,太絕對化,太武斷。要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不同情況要區別對待。
若是針對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對孩子過於「呵護」、過度保護,而有意識地強調一下「跌倒了要他自己爬起來」,「矯枉」必須「過正」,還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它作為一個適用於所有情況的普遍的教育「原則」和行為規範。
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講究「辯證法」,不能搞「形上學」。
注重經受挫折能力的培養,但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冷血動物」。
其實,我國古代的家庭,既重視對孩子進行同情憐憫、互幫互助、扶老攜幼、扶危濟困等道德品質的教育,也有嚴格要求孩子,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經受挫折能力的優良傳統。
比如,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母親侯氏,她生過六個男孩子,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太差,四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病死了,只剩下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侯氏自然非常疼愛程顥、程頤這僅存的兩個兒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倆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敗子」的道理,從不嬌慣溺愛。
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只相差一歲多。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侯,常常摔倒在地,家裡的傭人要上前扶抱,侯氏立刻勸阻說:「不要管他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然後,又對兩個孩子說:「你們走路時,慢一點就不會摔跟頭了。你們試試看,試試看。」在侯氏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之下,程顥、程頤小哥倆一點兒也不嬌氣。
人們傳說外國的父母在孩子跌倒了的時候,「從來是不扶起來」的說法,也只是一種臆說、誤傳。
前些年,一位哈佛大學學教育的博士生到我這裡來訪學,要了解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文化。我給那位博士上完課後,出於好奇,我藉機會特意詢問了一下這個問題。
我說:「我們這裡,有人說人家美國的家長,孩子跌倒了,從來不扶不管,都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我沒去過美國,不了解美國的實際情況。你們美國是這樣嗎?」
那個留學生聽我這麼說,哈哈大笑起來。她說:
「哪裡有這種事?美國人是從小重視培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要讓孩子適當吃些苦;但也不是把孩子培養成為冷酷無情的『冷血動物』。孩子跌倒了,該扶則扶;該讓他自己爬起來,就鼓勵自己爬起來。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原來如此。看來,大眾傳媒上有很多以訛傳訛的東西,不要輕信。
其實,孩子哭往往是大人驚慌失措、大唿小叫給嚇的。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我們的先賢所提出的挫折教育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中國古人教育孩子很早就懂得「嚴是愛,慣是害」的道理,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孩子,不嬌慣溺愛,讓孩子在實踐中經受摔打、磨練。那時候,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比較多,就是想嬌慣溺愛也沒有那個條件。
現在,整個社會進入「少子時代」,每個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少。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只有絕無僅有的一個,把孩子看得比眼珠子還珍貴,嬌慣溺愛的現象比較普遍,是該提醒年輕的父母別太「過度呵護」。
其實,小孩子跌倒在地哭起來,不見得是摔得有多麼疼痛,而許多情況是,在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的時候,被突然的跌倒給嚇哭了。再加上家長突如其來地令人心驚肉跳的驚慌失措,大唿小叫,孩子本來沒打算哭,也會在家長的一驚一炸之下,情不自禁地哭起來沒完沒了。
如果家長不大驚小怪的,雖然有點兒疼痛,其實孩子也能忍受。家長不要低估孩子的忍受能力,經過鼓勵,也就自己爬起來了。
要緊的是,家長要把心態放平和,不要那麼邪乎、誇張。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42533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