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沐歌
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如果身為家長的你們還這麼認為,那就OUT了。
美國天才獎華裔女科學家安吉拉·李·杜克沃斯辭去企業管理諮詢行業的工作後,到紐約的一所公立學校教七年級學生數學。
她很快意識到IQ並不是將成功的學生和那些掙扎過但失敗的學生區分開來的唯一標準。在這裡,她解釋了她自己的理論——成功的先兆是」毅力」。
那是什麼呢?Grit(堅毅)。這個單詞在古英語中的原義是沙礫,即沙堆中堅硬耐磨的顆粒。
上周參加了一個高峰教育論壇,這個詞也由在座的各位前言學者廣泛提出。
而近幾年來,Grit(堅毅)更是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被整個美國教育學界所席捲。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所以本文今天就想來跟大家探討一下「Grit」是如何影響孩子成功的?
01
Grit是什麼?
「 Grit(堅毅),是對長遠目標的激情和堅持,是持久的恆勁,是你對未來的堅持。她不是持續短短的一日、一周或一個月,而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地努力奮鬥著。她是把生活當成一次馬拉松,而不是百米短跑。最終的目標是讓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Grit是一種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徵。」
這段話出自美籍亞裔心理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h女士2013年發表的題為《毅力是成功的鑰匙》(原名:The key to success? Grit )的TED演講。
而此演講一出,關於grit的幾篇文章便在朋友圈中開始瘋轉,標題大多包含「美國教育新熱點」、「席捲美國」、「美國最時髦的教育理念」等字眼。
不過我卻覺得,與其說這是美國最時髦的教育理念,不如說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中最普及的教育實踐,只是叫法不同,但換湯不換藥。
Grit在中國其實早有很多的近義詞,比如「天道酬勤」、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而為了高考寒窗苦讀十餘年的中國學生,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付出了全部的激情和堅持,成長路上排布著一望無際的考試,和模擬考試。又有哪個中國學生不懂得堅毅之道?
但為何在具有很多新奇教育理念的美國,有很多精彩教育演講的TED,Grit這個貌似在中國稀鬆平常、婦孺皆知的理念卻被美國教育界稱為「最時髦的新發現」,這麼受歡迎,甚至引起大家的瘋狂追捧呢?
Grit無疑給了中國家長和老師們強大的理論支持:
《毅力是成功的鑰匙》的演講中提到,在芝加哥公立學校的樣本里有1000多個初中生接受了調查。在考試成績、家庭收入、在學校的安全感等諸多指標之中,grit對學生畢業機率的影響程度是占絕對優勢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在輟學邊緣的人。
而性格教育的追隨者、美國KIPP學校的創辦人戴維•萊文也將grit做為教育的核心理念。KIPP在全美20個州擁有162家連鎖學校,會對學生一一進行包括grit在內的七項教育指標的評估。這七項指標分別是:堅毅(grit)、激情(zest)、自制力(self-control)、樂觀態度(optimism)、感恩精神(gratitude)、社交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和好奇心(curiosity)。
Grit研究的創始人——安吉拉·李·杜克沃斯是這所學校的合作人之一,她將grit看作所有七項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
02
KIPP學校
上文提到的KIPP學校是美國的特許公立學校,KIPP的意思是「知識就是力量」(the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學校致力於提高貧困家庭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學生開設了多樣化的課程,並注重教學績效,對教師建立了激勵機制。
KIPP的兩位創始人曾是美麗美國的項目老師,他們辦學的初衷是:「他們期望能有一所學校瀰漫著追求成功的文化氛圍,家長、學生、老師都有強烈的使命感——確保學生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
為此,KIPP推行集體主義,創設了自己的3R理念和五大支柱。在學校推行這些政策的時候,那可是名副其實的「三令五申」。那「3R理念」和「五大支柱」是什麼呢?
3R:
1、嚴格(rigor):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和學習都必須持嚴格的態度;
2、關係(relationship):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較之以前更為密切;
3、相關(relevance):教學內容必須和實際生活相聯繫。
五大支柱:
1、高期望:要求所有學生都要為上大學作好準備;
2、選擇與承諾:學生、家長和教師都必須簽《卓越承諾書》;
3、更多教學時間:包括每日延長課時,周六和暑假上課;
4、強有力的領導:校長擁有學校的人事權和財權;
5、用成績說話
KIPP在美國很受矚目,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金牌案例,因為他針對貧困學生的教育問題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將某些地區的大學升學率從只有25%提高至85%。對於有志於學業的孩子來說,這是個天堂一樣的地方。
03
堅毅不是成功的鑰匙,
堅毅需要一把鑰匙
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嗎?如果這樣,那中國那麼多農民,勤勞善良,卻為何還生活地很貧窮?跟成功也沾不上半點邊。
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將人類的教育信念分為兩大類:學業成就信念和人類發展信念。但無論是上述的grit理念,還是奉行著grit的KIPP學校,都明顯流露出學業成就信念的傾向。
所以,這樣可能將成功有點窄化為學業成功了。
因為教育資源的限制,勢必有一部分人在學業上無法成功,不成功的人如果為此付出了同等的努力,那對他來說將要承受怎樣的否定和心理打擊?甚至否定了那些在學業上靈感欠佳的人的其他潛力。
而那些學業上取得了成功的人也未必一帆風順。KIPP的第一屆學生中75%的人並沒有完成大學學業,這些學生在順利升學後,就和高考對中國學生的影響類似,心理和情感建設遠遠沒有成熟。
這種目標單一的高壓應試教育對人性格和精神成長的破壞恐怕是一致的,為此KIPP也做出了調整。
這說明一個問題,這些因著努力奮鬥而取得了學業成就的學生,並沒有獲得「true grit」,一旦他們進入大學,之前的拼勁就消失殆盡。為什麼?
對於學生來說,恐怕就是他們不知道grit為什麼這麼重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像北大徐凱文教授提出的「空心病」。他提出,很多北大的學生一進入大學就患上了「空心病」,嚴重者甚至自殺,因為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優秀,優秀的盡頭在哪,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在哪。
他們的優秀只是在迎合學校、家長的要求和命令,以及在同伴壓力的驅使、社會文化的薰陶下而得。他們的努力並非出於真正的知行合一,也並未尋找到努力的目標和意義,而是不得不這麼做。
而在如此塑造grit的過程中,更可能形成一種雙重人格。在某些條件下,堅如磐石;在某些條件下,放浪形骸,反而是對自控力極大的負面影響。正如很多學生一高考完就撕書,一上大學後就墮落,也是這個道理。
而與學業成就信念相對的是人類發展信念。我覺得:
相比於比較分數和金錢,建立自己的成熟度和快樂更重要;
相比於自上而下的強制要求,學生們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髮更有意義;
相對於培養大學生,人類發展信念更傾向於培養完整的人;
相比於關注未來,我們應該更傾向於關注過去、現在和未來;
相比於讓孩子成功,不如讓他們成長。
所以人類發展信念下的grit依然很重要,但也僅僅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杜克沃斯女士說「堅毅是成功的鑰匙」,但我覺得,堅毅更像是車,載你上路,幫你加速,帶你翻山越嶺,也讓你無心看風景。堅毅能讓你通過各種各樣的關卡和阻礙,但堅毅肯定不是旅程的開始,不是開門的鑰匙。
正如愛迪生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堅毅不是成功的鑰匙,堅毅需要一把鑰匙。
這把鑰匙並不直接解決「我可以」的問題,它首先解決「我願意」的問題。那把鑰匙就是愛迪生所謂的「靈感」。
正如人們總拿成功人士的堅毅說事,但其實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是天生堅毅的。人們往往是在自己有天賦、喜歡或擅長的領域裡獲得了使命感之後,從而意識到了相應的責任感並擔負她,並自然而然的意識到堅毅之重要,並真正開始嘗試堅毅之道。在此之前,堅毅充其量是一個實現短期目的的手段。
04
True grit
所以,我們需要找到真正的堅毅。真正的堅毅需要靈感。而靈感的獲得需要堅毅地尋找。
而尋找堅毅所需的靈感的過程中的堅毅,才是確認了靈感之後的堅毅的基礎。換言之,這句繞口的話可以縮寫為:堅毅是堅毅的基礎。
第一種堅毅我們天生就有,而第二種堅毅需要很多磨練才能取得。
其實,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小時候的我們喜歡新鮮有趣好玩的東西,敢於去嘗試,也不懼怕犯錯。
但隨著各種各樣的約束,可能是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可能是受到老師或父母的呵斥,可能是來自同伴「異樣的眼神」的壓力,所以慢慢地,我們開始恐懼錯誤,恐懼體驗,恐懼一切有吸引力的東西。久而久之,面對很多事情,我們很想做,卻不敢。在認識到第二種堅毅之前,很多人的第一種堅毅就此被腰斬。
其實,真正的堅毅不僅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徵,也包涵自我選擇和判斷。這種自主性的最佳表征,就是興趣。
而毅力又是可以培養的。父母們也應該學習如何調動孩子的長期積極性。
這裡杜克沃斯女士有一個建議我覺得很好。讓孩子有機會去追求至少一個很難的事情。最好是一件有嚴格紀律和規則,需要長期練習的事。比如鋼琴、芭蕾。
做得怎樣並不重要,儘可能去努力才是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很焦慮,但是當她克服障礙時,她就會真正愛上這件事,並且找到發自內心的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自信。
其實這裡說的就是「延遲滿足」,但任何階段的學業成就都是某種程度的即時兌現。所以有時延得還不夠遲,就無法回應我們關於自我實現和人生理想的種種困惑。
很多人只看到「一萬小時定律」中重複訓練的部分,卻忽視了之前尋找和確認的部分。
整體上,靈感的尋找過程需要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和學習風格,適宜的才是最好的。
托尼·華格納說,教育需要童年時有意義的玩耍,青年時尋找的激情以及成年後使命感和責任。
具體探尋兩個方向,一是外部世界,二是自我內心。
越了解外部世界,知道越多的事物,我們的選項更多,更容易做比較;而越了解自己的天賦智能,越了解自己的價值取向,越容易知道自己的興趣方向。
這兩個方向都極其複雜微妙,需要堅持探索,遵從自己的心意去選擇和嘗試。當有一天,你像被雷劈中一樣的發現一件事就是你一直想做的,甚至願意鼓起勇氣,付出代價去做的時候,你離真正的堅毅就不遠了。自己探索來的grit帶著自己的激情、堅持和責任,具有持久的韌勁,而被強加的grit卻可能適得其反,讓你更加脆弱。
我們回過頭再來看Duckworth女士對grit的定義,「Grit是把生活當做一次馬拉松而不是短跑」。然而人生真的是一場馬拉松嗎?我個人更傾向於下面這個視頻給出的說法:
2012年開始,65%的人將從事從未出現過的新職業。而很多職業也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所以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青少年,將要走的甚至都不是斯科特·派克意義上「少有人走的路」,而是一條條沒有人走的路。如何正視自己的恐懼,獲得成長的勇氣,是我們必修的一課。
所以,未來的家長們,為了孩子的「成功」,你做好準備了嗎?
部分資源來源:百度百科、《美國「天才獎」華裔女科學家談教育,成功的先兆是「毅力》、暢銷書《改寫未來》、KIPP官網」等。
作者沐歌:出版社新媒體主編,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家平台簽約作者,專注家庭教育,育有1歲男孩的90後寶媽一枚。公眾號:快樂小希說(ID:kuailexiaoxi1990)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87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