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歲的亮亮,最近變得特別的「執拗」。前幾日,因為亮亮發現家裡那盆米蘭花下的木托不見了,手指著花盆拚命的喊:「花,花....「,剛開始奶奶不知道什麼意思,後來清楚了,原來亮亮在問花盆下面的木托到哪裡去了?
這個木托時間太久有些壞了,於是早上的時候爺爺便把上面的花盆端下來,把木托拿出去扔掉了。
這小亮亮不幹了,拚命的在家哭鬧,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哄不好,直到最後,逼得爺爺只好到樓下把那個扔掉的木托又撿回來。拿起了工具,用鐵絲固定住修好,重新放在了花盆下。
這時候亮亮才覺得心滿意足,停止哭鬧了。
這便是亮亮最近出現的新問題,很多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順序來,比如玩具擺放在什麼位置?鞋子如何擺放?穿什麼樣的衣服都需要自己說了算。
奶奶說:「亮亮最近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其實亮亮不是變得不聽話了,只是他到了開始要求外部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秩序感的表現形態有安全感、歸屬感、時空感、格局感、規則意識等。
簡單理解:孩子成長過程有一段對於秩序發展和對秩序極度敏感的時期,為了滿足自己的秩序感,開始了和成人之間的對抗。
一、2-3歲秩序敏感期,孩子有哪些行為特徵?
按照蒙台梭利的觀點,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則指向幼兒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的感知與理解。
1、內部秩序敏感期,孩子開始「自己說了算」
費爾德曼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指出: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是獨立於他人以及外界世界存在的,較小的嬰兒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是獨立個體,他們不會認出相片和鏡中的自己,自我知覺,即關於自己的知識,大約是在12個月開始發展。
孩子在18~24個月的時候,已經基本認識了自己的身體特徵以及能力的覺知,孩子逐漸的完成了自己的內部秩序構建的一個過程。孩子在這一時期自主意識開始萌發,自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自主探索階段。
為了讓外部的環境能夠更多的維護自己的內部秩序,所以孩子開始期待他自己說了算,這時候孩子變得越來越執拗,他在使用自己的能力去挑戰外部的環境,在試探外部環境的邊界。
比如我們常說的可怕的兩歲,便是孩子進入了堅決不從的挑釁,生龍活虎的東奔西走,一切都要自己來的這樣一個階段。
2、外部秩序敏感期,孩子開始「就得這樣才對」
1歲-3歲階段,有強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慾望,極度關注外在秩序與內在秩序的符合程度,並強烈表達自我意願,稱為「執拗」的秩序期。孩子對於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人物的呈現、物品的所有權等有著苛刻的要求。
孩子在追尋外部秩序感的時候,是為了讓其外部秩序能夠符合自己的內部秩序,只有在外部秩序符合內部秩序的情況下,孩子才會覺得有安全感,否則的話孩子就很容易產生哭鬧的行為。
比如,亮亮要求花盆必須放在原有的木托上,這便是他對於兩個物體之間擺放位置,呈現方式的外部秩序要求,因為有了改變,與他原建立的內部秩序相違背,所以開始哭鬧。
3、秩序敏感期孩子對於「不要」等禁止語言理解,和成人不一樣
費爾德曼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指出:2歲左右兒童傾向於省去信息中不太重要的詞,出現「電報語」。孩子剛開始熟悉語言的時候,對於語言中的「不要」「不」等詞理解並不準確,甚至常常會把這些詞自動的過濾掉,只留下自己在意的那部分關鍵詞。
皮亞傑指出:該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屬於前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的標誌性特點便是自我中心思維,所以該年齡階段孩子不理解他人具備與自己不同的視角,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本質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引發他人的反應和回復。
比如我們對寶寶說:「寶寶千萬不要去碰那盆水」,你會發現寶寶很快的就衝著水去了,因為他只接收了「碰、水」這幾個關鍵詞,同時我們還觸發了「白熊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這便是越禁止越好奇。
因此我們的「不要、不行」,在寶寶那裡可能直接變成了指令詞,而在父母的眼裡便是寶寶在進行挑戰。
二、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輕鬆養育優秀寶寶
秩序敏感期是幼兒成長發育過程中生理、思維、心理逐步趨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對能力的提升和知識的接收也異常敏感,是一個高效的學習成長期。
1、 抓住秩序敏感期,為藝術思維培養打下基礎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幼兒的認知階段分為感覺運動期、前運算期、具體運算期和形式運算期,這四個階段孩子從客體永存的發展、語言和符號思維發展、自我中心思維發展、守恆發展、邏輯和抽象思維發展,逐步地完善其思維發展。
幼兒的智力發展建立在幼兒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樣如此,如果把握得當,也會為開啟幼兒的智慧打下基礎。如果在這一階段幼兒能夠獲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後的運算階段才會順利地形成對比、分類、序列等具體的思維形式。
秩序感是個體生命藝術、宗教和道德活動的源泉,是心靈的某種秩序或結構,如何利用幼兒的秩序敏感期來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呢?
(1)抓住孩子秩序敏感期思維構建的特徵
豆豆今年3歲,已經進入了秩序感的執拗期,他對於物品擺放的順序、結構和顏色有著執著的要求,家裡玩具的位置和擺放方式有所改變,他都能夠敏銳的發覺,並且糾正過來。
媽媽抓住了豆豆的這份敏感,給豆豆準備了很多的繪本類的建築物圖片欣賞,在和豆豆欣賞的過程中,豆豆很容易發現區別和相似性。
(2)創造環境,讓孩子的「執拗」秩序感有地方施展
媽媽利用塗鴉、積木搭建等,來幫助豆豆關注結構的合理,是否對稱,顏色的搭配等問題。
恰當地抓住孩子的這份秩序敏感,能更加順利讓他將其在後期的學習生活中展現出來。當家長不在誤會孩子的這種「執拗」,孩子也能更加順其自然的成長。
2、 巧用秩序敏感期,建立孩子規律生活行為
秩序敏感期對於外部環境秩序的高要求,是幫助孩子建立規律行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絕佳時期。幼兒秩序感的建立是需要內部秩序和外部秩序的統一,當外部秩序已經與內部秩序相違背時候,幼兒會感受到內部秩序受到挑戰,他會有混亂感,為其將來的智力發展埋下隱患。
(1)幫助幼兒建立合理的作息
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規律的生活是培養孩子條理性的重要前提,家長可以將孩子每日起床、睡覺、做遊戲、讀繪本等時間都相對固定起來,由於幼兒在秩序感,他的遵守性會很強,長此以往,孩子會自覺的建立有序的作息規律。
(2)讓幼兒開始自覺整理自己的空間
利用秩序感讓幼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是再好不過的幫助孩子養成整理自己東西的習慣的好辦法。
充分的發揮幼兒的秩序感特性,可以告訴寶寶,你是一個小小的總指揮,你的玩具和物品都要聽你的,所以你要把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在合適的位置。有著秩序感的寶寶,他會每日都讓自己的玩具和物品用完後回到原來的秩序上。
(3)鍛鍊幼兒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通過兒歌或者繪本的方式去告訴幼兒生活自理方面的先後順序,比如起床後要刷牙、洗臉;穿衣服要先穿小衣服後穿外套,通過這些秩序化的小口訣,幫助幼兒建立很好的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
3、 利用秩序敏感期,幫助孩子學習社交規則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幼兒已經開始關注和認識外在事物間的規則關係,並按照他們所理解的關係來組織和應對周圍世界。這種對外的秩序感為他們發展出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社會行為習慣便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所建立的各種規則。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兒開始接受外界給予他們的、滲透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基本行為準則。
在秩序敏感期德孩子,很容易接受生活中各方面的行為準則,這也是孩子接受社交規則的重要階段!
一次閨蜜帶兒子去姑姑家裡玩耍,兒子看到姑姑家有一輛裝飾的汽車擺件,兒子便認為是玩具,想要拿到妹妹的玩具箱裡收起來,並且告訴媽媽:「玩具是不能在家裡隨便亂放的,不玩了要收起來。」
媽媽很好的肯定了寶寶的行為,但告訴了兒子:「這輛汽車擺件並不是玩具,而且這是在別人家裡,東西的擺放是由姑姑說了算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交流,孩子對於社會交往行為的理解又更增進了一步,具有了一定的社會道德感。
恩格斯說過: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
我們要識別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讓其自然的成長,考慮孩子行為背後的成長規律,我們才能更好的幫助到孩子,我們的方式才能更好被孩子接受。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