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錯怪孩子了,了解孩子的大腦發育情況,幫你解決育兒困擾

"

文/夏天

為了給孩子美好的童年,我們會主動學習兒童心理、育兒方法,致力於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常養育中,孩子身上的一些問題,並不是我們做的不夠好,而是源於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整,因而有時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沒有時間觀念,磨磨蹭蹭、考慮不到事情的後果......

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的大腦是如何影響孩子成長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經由自身多年研究成果,編著了《全腦教養法》一書,告訴父母們孩子的大腦是怎樣工作的,與成人有何不同。

最重要的是,西格爾認為大腦是可以被塑造的。對於孩子,父母可以通過給予孩子積極的養育體驗,塑造孩子的大腦,幫助他們順利成長。

孩子3歲前,右腦主導,因而活在當下

人的大腦有左右半腦,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可以大致分為:

左腦:邏輯、語言、線性右腦:全面,非語言,如負責面部表情,眼神,語氣,語調等

3歲前的孩子,右腦占據主導,語言功能尚在發展中,邏輯能力也未掌握,所以說孩子是活在當下的,有情緒會當即表現出來,有需求會立即說出來,而不會想要控制或延遲。

右腦負責解讀非語言信息,當孩子的情緒不佳或很累時,孩子只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而難以思考話語背後的意思。

比如,孩子就想玩滑梯,媽媽著急的說:時間太晚了,先回家吧。

孩子仍不聽,只想滿足自己的想法,而不去關注「天黑了要回家」的事情。

又或者,孩子打了別的小朋友,沒有愧疚感;媽媽都說了要在十分鐘內出發,孩子因沒有時間觀念而磨蹭。

20幾歲,上層大腦才發展好

我們的大腦會分為上下兩層,可以想像為是兩層的小樓。

下層大腦——房子的一層,滿足家庭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已經裝修完成。

從脖子上端到鼻樑,是大腦中的原始區域,負責基本的功能,做出天生的反應(如有危險時,發出躲避信號)以及強烈的情感(如恐懼、憤怒),但易衝動。

上層大腦——房子的二層,書房,正在施工中。

鼻樑以上的部分,負責更複雜的心理過程,如想像、思考;控制高級分析思維,如控制力、決策、共情、道德等。

因此,上層大腦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考慮事情的後果、理解他人感受。

我們每個人出生時,下層大腦就已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卻要到20多歲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比如,一個兩歲多的孩子為了搶玩具而打了對方小朋友,搶到玩具,他就拿去玩了。因為因為缺乏共情能力,他不會感到對方會傷心,只是想著我想要這個玩具,我就要拿到。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大腦的發育特點,我們便知道,孩子的一些情緒以及行為表現並不是他故意要這樣做。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等待孩子的大腦順其自然的發展就好,而是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整合與塑造大腦。

因為大腦的生理變化貫穿人的一生,並不是在某個年齡就會停止不變。

有研究顯示,科學家對小提琴手的大腦進行掃描,發現他們大腦中代表左手的皮質層增長和擴展都非常顯著,因為他們通常用左手來精確、快速的撥弦。

而對計程車司機的大腦研究則顯示,他們的海馬區域更加發達,因為海馬對於空間記憶非常重要。

所以,專注於不同方面,大腦也會有不同的發展。

我們可以通過正確的養育方式,給予孩子更好的親子關係和體驗,幫助孩子塑造大腦。

尊重孩子的感受,聯結右腦,引導致左腦

孩子發脾氣時,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通常父母會有這樣的做法:

「不要再鬧了!」

「再哭就把你關到小黑屋裡!」

「再這樣就不要你了!」

「你怎麼就不聽呢?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好。」

命令,指責,威脅的做法,也許能夠讓孩子暫時停下來,也有可能加劇孩子的憤怒和哭泣。

長久來看,這些做法,對於孩子的成長、控制情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沒有幫助。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左腦與右腦的功能之後,我們會發現,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的右腦占據了控制地位。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去尊重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右腦與孩子的右腦連接,去體會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情緒,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被看到。

孩子感覺到被理解之後,他的情緒會逐漸平穩。這個時候,再開始和孩子的左腦對話,並引導孩子參與到對話中。

比如,晚上十二點,孩子的作業才寫完。

媽媽有些生氣,擔心孩子睡得晚,早上起不來,便和孩子說:「明天無論是否寫完,都要按時間上床睡覺。」

孩子認為寫這麼晚,挺辛苦的,媽媽並沒有關心他,還這樣說,因而發脾氣抱怨。

這時媽媽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行為有些衝動,而對孩子說:「你真的很難受,對不對?」

孩子一邊哭一邊說:「我希望你能夠多關心我一下。」

媽媽:「你知道,你在我心裡一直是最愛的寶貝。我剛才的做法是錯誤的,向你道歉。今天有點晚了,作業的事,我們明天一起商量吧,看看怎麼做能提高效率,好不好?

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想法得到理解後,很快平靜下來,並同意了媽媽的提議。

當媽媽感同身受的去連接孩子的右腦後,情緒逐漸平緩下來,左腦的邏輯和語言功能才有機會發揮,這時候,媽媽再去和孩子講,孩子能夠聽進去。

用講故事的方式,安撫孩子情緒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有時並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用語言和邏輯,將事情講述一遍。如同事情本身是碎片,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碎片拼成完整的圖像,讓孩子知道情緒從何而來。

有研究表明:給真實的感受命名或貼標籤,可以使大腦中情緒通路的活動趨於平靜。

如孩子被石頭絆倒後大哭,我們第一時間抱住孩子,安撫情緒。「媽媽看到你摔倒了,你的腿都被磕破了,很痛的。」

這讓孩子知道,媽媽看到了,增強了安全感。

當孩子的情緒被安撫之後,我們再和孩子說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剛剛跑的太快了,腳下有一顆小石頭絆到你了,所以,摔破了皮,你感覺到疼。」

「那下次需要跑慢點,留意腳下的東西了。」

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會摔倒、疼痛、以及大哭;並找到避免出現同樣問題的方法。

相反,同樣的事情,有些父母或老人會拍著地說:「都是它的錯,打它,打它。」

這樣做,孩子會認為是外界的錯誤讓自己摔倒,而非自己的問題。他可能會將自己的感受與這個錯誤的歸因聯繫在一起,也就是我的問題或不好的感受,全是別人、外界造成的。

所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和回憶事情如何發生,對於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以及正確的歸因都是有幫助的。

幫助孩子喚起上層大腦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避免指責、吼叫,不要讓怒火越燒越旺,而要儘量讓孩子遠離下層大腦的控制,喚起上層大腦,發揮功能。

上次去商場,看到一個五、六歲模樣的孩子,想要一個變形金剛的玩具,媽媽說家裡已經有好幾個了,今天不能再買了。

孩子說:「我就要這個。」

媽媽也很堅決,就是不給買,說孩子不懂事,之後轉身走出玩具店,孩子不依不舍的哭著跟出去了。

其實,媽媽如果不想給孩子買玩具,可以和孩子講道理,但事先要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理解孩子的想法——「你特別想要那個玩具?」共情孩子的感受——「媽媽沒同意買,你很生氣?」

這一句話的作用,是將孩子從發脾氣的狀態中拉回到理智層面,和孩子一起找到負面情緒的原因。

之後,再去和孩子解釋為什麼沒有去買——「這個玩具,家裡已經有3個了。如果你喜歡玩具,咱們可以買其他的,或者將這個買玩具的錢存起來,以後買別的你想要的東西,怎麼樣?」

這時就將孩子拉回到了上層大腦,開始思考媽媽的建議是否可以接受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見。

通過運動改造大腦

研究表明:改變身體的狀態,也可以改變情緒的狀態。比如,當我們保持微笑的時候,很快內心也會感到快樂。

因為身體運動起來後,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都會與身體一起聯動。

孩子不高興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先一起踢會球吧。」

當然除了運動,還可以做遊戲。

遊戲本身是有樂趣的,孩子也喜歡。

這周末,我帶孩子去遊樂場玩時,孩子被一個從滑梯上下來的寶寶撞到。

因為很疼,孩子哇哇大哭。

我趕快把他抱離到另一區域,那裡正好有一輛手推的玩具小汽車。

我問他要不要坐到小汽車裡,我來推,孩子同意了。

我推的時候,像公交司機,問他:前方到站,你要下車嗎?孩子說「不下車」。

下一站,我又問,孩子還是沒下車。但這次開始咯咯笑起來了。

就用這種到站的方式玩遊戲,沒想到一分鐘的時間,他就開心的笑了。

說到這,也許你已經發現,當我們運用了正確的方法,安撫孩子的情緒,解決育兒問題變得簡單起來。

所以,除了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也非常有必要。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堅持使用上面提到的方法,給予孩子積極的關係體驗,幫助孩子塑造和整合大腦,幫助我們減少育兒煩惱,也幫助孩子擁有高質量的人生打下基礎。

(文章均為本人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我是夏天,分享兒童教養|親子閱讀|媽媽成長|個人養育經驗相關內容,歡迎關注,留言。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65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