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咀嚼能力直接影響語言發育,聰明的家長都這樣做

"

孩子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無時不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當孩子學會走路時,家長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當孩子會叫爸爸媽媽時,父母更是欣喜若狂。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小天使,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卻遲遲不會說話,這可愁壞了家長。

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語言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等等,但是咀嚼能力卻很容易被忽略。

有的寶寶一歲半了還在吃泥狀食物,稍微粗一點的就吃不了,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咀嚼能力差。有的家長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咀嚼了,現在孩子還小,咀嚼能力鍛不鍛鍊無所謂,而且孩子消化系統還不成熟,喂一些流食還容易消化,其實家長這樣想是錯誤的。

首先,孩子咀嚼的意義不僅僅是把食物嚼的更細,而且還會鍛鍊面部肌肉,促進唇、齒、舌、上顎、咽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這對於說話發音與塑造臉型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所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中,有五分之一是因為咀嚼能力差造成的,要麼不會說話,要麼吐字發音不清晰,而且影響牙齒的排列和發育等等。要知道,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是「用進廢退」的,只有經常鍛鍊,才能有所進步。

既然知道了咀嚼能力差的危害,那麼家長到底該怎樣做才能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呢?聰明的家長都在這樣做:

首先,按照寶寶目前已經接受的輔食性狀,把食物分為三個區:

1、安全區

安全區就是寶寶最熟悉的食物,不管是味道還是性狀,都已經接受的很好的食物,主要目的是為了不讓寶寶排斥、抗拒。

2、鍛鍊區

與安全食物類似,但是性狀的能力略微加大,比如安全區如果是稠糊轉,那麼鍛鍊區就是細小顆粒物。能在寶寶的接受範圍之內,起到鍛鍊的作用,但是不會太難。

3、困難區

比鍛鍊區的食物更加粗糙,食物性狀多為粗顆粒狀、條狀、片狀等等。

那麼每個年齡段該怎麼鍛鍊呢?

4-6個月:嘗試從母乳過渡到泥糊狀輔食

8-9個月:鍛鍊咀嚼能力的黃金時期,能粗則粗,比如帶顆粒的土豆泥、肉泥、胡蘿蔔泥等等。

10-12個月:咀嚼能力快速發展期,例如煮熟的大塊胡蘿蔔,雞蛋餅、意面、小混沌等等。

1歲以後:開始適應成人的飲食狀態,讓孩子逐漸融入到家庭飲食當中。

如果你家的寶寶咀嚼能力已經落後,家長不要過度緊張,多一點耐心,一步一步慢慢來,孩子總會好起來的。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58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