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是孩子發現世界的工具,孩子通過身體行動和社會規則博弈

"

上周五噗噗放學以後,像往常一樣在操場上玩了一會兒,再回家。期間,和她同學兩個人折返跑。跑了兩次,同學奶奶說:「噗噗身體素質比XX好。」

我以為是奶奶在客氣,「應該xx好一點,她跑得比噗噗快。」「那她比噗噗大好幾個月呀。你看噗噗跑這麼久,都不帶喘氣的,我們這個,就跑了兩下,在這兒大口喘氣。」因為她們倆一起跑之前,噗噗自己已經跑了好幾圈了。

我這才注意到真的是。「我們有時候周末帶噗噗去爬山,可能也和這個有關。她自己爬,因為抱也抱不動她。」

因為我體育成績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差,她爸爸也一般。所以,在懷孕的時候,我們就決定,孩子出生了,什麼都不重要,一定要體育成績不墊底。多麼卑微的願望,就因為自身條件太差了,哈哈。

所以,從她很小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幫助她發展當下那個階段的大運動能力。也帶她去戶外,周末帶她去爬山或者逛公園。後來會爬以後,我也常常帶她去公園,讓她在草地上爬。其實噗噗的大運動能力,在小時候是比較滯後的。

她會真正獨坐,是在7個多月的時候。她會爬,已經9個多月了,而且是我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她才最終有機會會爬。雖然我知道各種知識,不會以時間來定性孩子的發展。但是,要知道有些寶寶10個月都會走路了。她真正會獨立走路的時候,已經15個月大了,爬了半年。

但是她走路幾乎沒有費勁,14個月大的時候,她自己萌生了走路的意識。最開始一兩天的時候,有彎腰扶著她一兩次。後面都是只需要提供一根手指就可以了,不需要彎腰。後來,就是推著學步推車自己走。自己走了一個月,後來也是自己獨立走起來的。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她會走以後,她的大運動能力進步非常快。她1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爬上去兩三米高的斜坡狀方格狀攀爬架。18個月大的時候,可以爬筒狀的網狀攀爬架。

跟她自身比,特別是跟她的遺傳基因比,她已經是沒有落後了。因為見過有的寶寶真的運動能力強大,那肯定是先天基因就比較好。

我一直想寫關於身體發展,大運動,精細運動等等的文章。因為我自己體育不好,我是深深深深體會了身體能力不行,帶來的深刻的挫敗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關注孩子的身體發展,運動能力的發展。

我前年,噗噗一歲多的時候,買了好多關於身體運動的書,從嬰幼兒到青少年的都有。結果發現,大多數都太專業了,甚至看不懂在寫什麼。給出來的具體指導,在我這種體育素養幾乎是負數的人看來,完全一頭霧水。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關於孩子身體發展以及運動的其他方面的好處。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身體來學習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用身體來探索周圍的世界,並從這個過程中學習。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會慢慢學會抬起手臂,伸手去夠他們想要的東西。或者是移動他們的身體,去接近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們之前在寫計劃性的文章時,提到過這一點:計劃力┃孩子僅僅是在做選擇嗎?不,他是在做計劃

在整個童年期,孩子們都是通過發展這種慾望和決心來控制他們的身體。並且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地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協調運動能力、精細動作能力等等,都在增加。

這種能夠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也會幫助他們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工作和學習。孩子們是用他們的感官(五感)和身體來學習。身體的發展,為孩子能夠做什麼事情和知道他們自己是誰提供了支持。

插一句,有很多攻擊性很強的孩子,看著很兇,很占便宜,其實是身體控制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的雙重缺乏。他們不是厲害,他們是缺少某些能力。真的希望越來越多的家長可以意識到這一點。

圖片來自網絡

身體是發現世界的工具

我們現在都提倡玩中學,做中學。在科學思維的文章里,點擊這裡:科學思維,科學就是想知道 也提到過:孩子最喜歡操作,通過操作來認識物體,理解知識。

孩子會從各種精細動作和大運動動作中,獲得發現來建構世界。他們會通過不斷重複一個動作,來使大腦內化,並用這個運動來解決環境中的其他問題。他們運動得越多,大腦就越活躍,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越多。

比方,他們通過在台階上跳躍,知道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有多少,他們自己可以躍過多少距離,多少距離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他們通過不同的工具來畫畫,了解不同工具,比方刷子和海綿畫出的畫是不一樣的;他們通過盪鞦韆,來理解身體是如何在空間中移動的,這種移動與跑步又有什麼不同,與跳躍又有什麼不同,與旋轉又有什麼不同......

我們可以回想孩子的日常生活,你會發現,孩子,特別是嬰幼兒與學齡前兒童,他們學習東西,最重要的途徑是自己去做,去經歷。孩子去做,去經歷的過程,都離不開他們的身體。

只需要回想最近一周孩子的日常生活,就可以發現這一點。我們成年人的學習途徑,最重要應該是從書籍、視頻、老師講課等等途徑獲得,而不一定是去親身經歷。這樣一對比,是不是就更能理解,孩子的身體運動,對他的重要性。

孩子是通過他的身體來學習的。對他身體的限制越少,當然在保護安全的前提下,他探索的機會越多,他大腦越活躍,對世界的理解也更深刻。

圖片來自網絡

身體行動與社會規則間的矛盾

身體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需要通過掌控自己的身體,並就一些社會強加的規則和準則進行協商,同時也要維護強烈的自我意識。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孩子從可以慢慢抬起手臂,到能夠抓住物品,到能夠翻身,能夠坐起來,能夠爬行走路等等,他們都是在掌控自己的身體。

在這個過程中,比方他坐起來以後,會對一件事特別感興趣,就是扔東西。我在講輔食添加的文章里寫過,噗噗每天起碼扔碗一百多次,扔了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想一想,給她撿起碗花了多少時間,哈哈。

這個時候,就會遇到社會強加的規則和準則,比方很多家庭應該都不會允許孩子每天扔這麼多次碗,甚至扔這麼長時間。孩子的這種意願和養育者的規則和準則之間就會有矛盾,這個過程中就有「協商」。「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能扔碗。放下。不要碰。」

再舉個例子,比方孩子會扶著走或者爬以後,會有一段時間,經常翻各種柜子。把廚房的鍋碗瓢盆翻出來,把柜子里的衣服翻出來扔到地上。噗噗有一次我沒看到,自己把冰箱打開了,把冷凍室的東西,全部扔到了地板上。太興奮了,衣服袖子也掉了,光著一個膀子。

這個時候,家庭規則也會和孩子的這種意願和行動之間有矛盾,需要協商。比方有的家庭允許孩子翻柜子,但是只允許翻某一個特定為他探索準備的柜子。噗噗小時候,我就專門給她準備了一個柜子,裡面放的都是不會產生危險的東西,然後她每天翻出來扔到地上好幾次。我再撿回去。比方有的家庭是不允許把鍋碗瓢盆都拿出來的,甚至不允許進廚房等等。

孩子都會在這些規則和他的意願與行動間,不斷地和養育者「博弈」協商,最後他就會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這個過程也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信任感、自主性和主動性

1. 信任感:

孩子如何獲得信任感:

在嬰兒期,通過和父母之間的互動,孩子會發展對自己和周圍他人的信任感。他一哭,就會有人過來查看他有什麼不舒服,溫柔地抱起他;他坐著把盒子裡的玩具翻來覆去地研究,媽媽就在旁邊看著,沒有加以阻止,或者強迫他這個玩具不是這麼玩的;他會爬了,爬到各個地方去,爸爸媽媽沒有阻止,而是提前清空了危險的物品,來讓他自由探索......

這些行為,都可以讓嬰兒產生對自己和周圍他人的信任感。這樣的讓人信任的環境,也會鼓勵嬰兒更加自如地去移動他們的身體,去探索他們周圍的世界,去離開他們的信任中心——媽媽或者其他養育的人。

這個時期,孩子常常有一個動作,出去玩一會兒,回頭要看看媽媽或者其他養育人是不是在身邊。如果在身邊,他就繼續去探索。看不見,就會喊。因為主要養育人的在場,對孩子是一種支持。孩子更加獨立,但是這種獨立需要支持。也是因為他們之間建立了依戀關係,我們上一篇文章寫過。點擊這裡:孩子要陪著才敢去做,他是沒有安全感嗎?什麼樣的孩子有安全感?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沒有獲得信任感:

相反,如果孩子沒有從環境中獲得信任感,那麼他就會出現更多對抗。前幾天和噗噗同學一起玩丟手絹,一共三個小朋友。其中有一個小朋友,發現了一個樹枝,就一直要拿著。另外兩個就不同意,說在跑的時候會碰著他們。提出了幾個方案,這個小朋友都不同意。

我就問他:「我們現在有一個問題,你喜歡這個木棍,你想一直抱著它。但是他們兩個有點害怕,在遊戲過程中,棍子會打到他們,也包括你。因為奔跑起來,可能會不那麼容易控制,這個棍子比你就矮一點點。我們現在遇到了這個矛盾,你覺得還有什麼解決方法嗎?」

他聽完以後,將緊緊抱著的木棍放在他身邊的地面上,「阿姨,我可以放在這裡。」我肯定了他的建議,也提出了新的疑問,比方跑的過程中會絆倒,並且提議可以讓奶奶幫他拿著,因為奶奶在遠一點的地方坐著。他立即表示了拒絕。哈哈。最後,我說我拿著可以嗎?他同意了。

為什麼他會拒絕奶奶拿著,而同意我拿著?就是因為他對奶奶失去了信任感,他知道奶奶拿著肯定會給他扔了。

這雖然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其實反映出來,孩子對周圍環境是有自己的判斷的。當他信任周圍環境時,他更樂意去配合;當他不信任時,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會不選擇合作。所以,如果孩子總是對著干,有可能是失去了對周圍環境的信任。

而這種信任感,很可能是從嬰兒期就開始慢慢失去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上面著重寫了嬰兒期的幾個例子。

圖片來自網絡

2.自主性:

孩子獲得自主性:

第二點是,身體發展對孩子自主性的建立的影響。孩子最開始,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意願,就是慢慢開始希望自己做事。比方自己搭積木,自己走路,甚至想自己穿衣服,當然也包括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等等。

他們通過,「我做」「我可以做」「我做成了」等等,來體現他的強烈的自主性意願。

所以,這個時期,常常會發生一個現象,比方他要搭積木,怎麼搭都搭不好,可是也拒絕大人的幫忙,最後挫敗感太強烈,一把扔了手裡的積木,並且把桌子上的也通通扔到了地上。這其實就是上面說的「我來做」「我要做成功」等等心理的一種體現。

他想獲得自主感,可是他的能力又匹配不了他的「野心」,就會出現強烈的挫敗感,然後也不會用語言表達,只能通過扔東西這個動作來表達。

當然,整體來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還是成功的時候居多。比方可以自己拿起來牛奶喝,可以幫助媽媽拿過來一塊抹布,可以自己上台階,可以自己攀登攀爬架等等。

這些成功的體驗,都讓孩子在每一天體會到他的能力的增長,他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孩子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正在掌握身體運動技能並做到自主。

圖片來自網絡

孩子沒有獲得自主性: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成年人對孩子進行施壓,「你不能這樣做」「你快點做什麼,這個一點都不難」。他們的越界行為,就會引發孩子對自己的懷疑與羞愧。

我之前,在這篇文章里,寫到過,點擊這裡:安全意識┃邊界:孩子可以做,孩子不能做 小哥哥拚命拉著噗噗不讓她滑滑梯,因為他覺得危險,他覺得他做不到。這就是對自我的懷疑,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對自我的懷疑,就是因為家庭養育者在他成長過程中,不斷告訴他「這個他不可以做」「這個他做不到」「這個危險」等等。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只要站到遊樂場上,不到十分鐘,這種聲音此起彼伏。所以,孩子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是被告訴:「寶貝兒,你想做什麼?你需要我怎麼幫助你?」而是不斷被強調:「這個你做不到,這個超出了你的能力」。

孩子需要的是提供指導來鼓勵他獨立,而不是限制他,為他畫地為牢。只有鼓勵他自主去做探索,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保證他的安全,這些幫助會使得孩子獲取身體上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身體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孩子獲取獨立和自主的必要條件。

圖片來自網絡

3.主動性:

第三點是,獲取主動性。我們之前寫過,學習品質的重要一點就是主動性,點擊這裡:主動性學習,每個父母都想孩子擁有的學習品質(上)

孩子在進入到學齡前階段,也就是大體上的幼兒園時期,他們的身體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孩子控制他們的身體時,他們可以奔跑、各種跳躍動作、攀爬、騎車、輪滑、攜物運動等等。

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感受到他的成功,這些成功的體驗會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我可以做到」「我有這個能力」,這些內心的聲音,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

之前,在關於自信的文章里也寫到過,點擊這裡:自信培養┃當孩子說害怕不敢嘗試時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時候,會脫口而出:「哎呀,不行,我這個不行。」比方很簡單的女司機問題,有多少女性在開車的時候,其實潛意識裡就認為:女性開車就是技術不好。這就是沒有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

男性就是看護孩子上面,「我不行,我沒有孩子媽媽做得好。」這也是很多男性內心的真正聲音。這同樣也是因為沒有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從而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到。這兩個例子,都體現了社會對人的思想的塑造,不知不覺中。

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孩子也是如此,當他在探索的時候,在行動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阻止孩子去做很多事。因為在我們看來,這件事可能帶來危險。不能說這就一定是錯的,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的養育觀念是不一樣的。

但是,這種做法帶來的結果,可能很多人沒有去想過,也就是:可能這種阻止在某些程度上,確實讓孩子少受了一點傷害,但是阻礙了孩子獲取新技能帶來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引發的「我真的能做到」的自信,這種自信帶來的「我要去主動探究」的主動性。

身體上孩子安全了,但精神上他失去了。

父母在這個階段,需要做的是,更多去關注孩子在過程中獲取的技能,而不是他們所犯的錯誤,並且允許孩子獨立練習新獲得的技能。

圖片來自網絡

孩子會通過這些技能練習的過程,這些身體能力的發展過程,通過自主選擇遊戲活動、完成任務和積極接受挑戰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以及對周圍環境的控制。

本來還有其他的,今天就寫到這裡吧。不知道有沒有讓大家對身體運動,產生不一樣的看法,認識到運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我作為反面案例,真的覺得運動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PS,我發現今天提到的以前的文章非常多,可見身體運動真的和很多能力都是息息相關的。

今天就醬!

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孩子要陪著才敢去做,他是沒有安全感嗎?什麼樣的孩子有安全感?

2.對孩子的判斷不准?你可能沒有抓住思考與觀察的基礎

3.計劃力┃孩子僅僅是在做選擇嗎?不,他是在做計劃

4.太煩了,孩子做事特別磨蹭,毫無計劃力!你可以從這幾點來培養

5.主動性學習,每個父母都想孩子擁有的學習品質(上)

6.安全意識┃邊界:孩子可以做,孩子不能做

7.自信培養┃當孩子說害怕不敢嘗試時

8.科學思維,科學就是想知道

9.孩子不愛吃飯與孩子不喜歡學習,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578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