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不到一個月,三年級的一位家長就向老師投訴了三次,反應班上有些個同學喜歡挑釁她女兒,孩子每天回家都跟媽媽發脾氣說不想上學了! 只是剛開學,孩子就面臨同伴間的交往「障礙「,據這位媽媽說,她孩子在班上常被孤立,因此有的孩子就專門」欺負「她女兒,女兒和班上同學的關係很緊張。
細聊之後,了解到孩子平時和他人交往過程中喜歡管事兒,好「打報不平」,最後還總落得兩頭都不好,導致被孤立。所以這媽媽很苦惱,孩子也沒有什麼好朋友,表面上看孩子似乎被欺負了,但媽媽覺得孩子是不是有社交障礙或者心裡問題,才導致她在不同對集體中總有這樣那樣的交往問題。
孩子之間的打鬧有的時候確實不好評判,但是這個孩子是否真的因此就可以被判定為社交障礙呢。
社交障礙分為社交心理障礙,社交功能社交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分別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致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常稱為社交恐懼症、人際恐怖症。還表現為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氣和信心,社會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礙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等。
很顯然這位孩子還沒有嚴重到這種地步,只是在人際交往上需要更多的磨練,但如果不引起重視,持續在交往上碰壁,就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影響。當孩子持續對人際關係失去信心的時候,負面的後果就產生了。
比如孩子同班的一個女生,不論男女都不喜歡她,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同學們越來越不願意跟她交往,據說這孩子經常為了拉攏別人,說其他孩子的不是,同學間一鬧矛盾馬上告老師,還愛說謊把自己裝作很無辜的狀態等等類似這樣的交往特點。雖然說孩子年紀還小,但她顯露出來的為人處事已經可以看出她的個性特點。
容易被排斥,有同伴交往問題的孩子,常常有這幾種特點:
一、通過不合適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
比如有些低年級的孩子喜歡用「打」「騷擾」「起綽號」等這類方式來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
記得我孩子二年級的時候,他班上的一個同學總是一下課就過來打他,並且是一打完跑,他一跑我孩子就追。這個問題當時是困擾我兒子的一大「難題」。我兒子不甘心被打,所以每次被對方一打就去追,一天下來整個樓層都被他們追了好幾遍。
其實這個孩子就是想跟我的孩子玩,而當我孩子去追他的那一刻,這樣的吸引方式就已正中他下懷了,只是這個孩子吸引人的方式讓人產生困擾甚至反感。所以我跟孩子分析完他的背後的需要的時候,建議我兒子可以直接跟對方說,如果要玩就一起玩,不要打我,類似的解決方案。當然孩子的情緒自控沒有我們成人容易做到,他們這個貓捉老師的遊戲持續了整整半個學期,終於當我孩子採取不再「反擊」追他的時候,這個「遊戲」就結束了。
但是這樣風格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之處一定會引起別人的不滿,因為他的方式讓別人感到不舒服了。
二、缺乏人際交往的界限感
界限感也可以理解彼此尊重,尊重隱私,理解他人的感受等等。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界限感,過分侵犯他人空間的時候,也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鄰居一個孩子去同班的學霸家,當她聽說學霸這次沒有考好的時候,就追問學霸的成績,學霸面子過意不去不願意說,這個孩子就衝到學霸的房間要翻抽屜知道她的成績,據說兩個媽媽在旁邊一度覺得場面非常尷尬,鄰居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很快就把自己孩子拖走,然後一頓教訓。
這個孩子在同伴交往過程中的界限感就比較差,沒有同理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一味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自然也得不到朋友的認可。
三、親子教育方式的複製
過度嚴格和溺愛的家庭方式也會讓孩子在交往中複製家長的管教方式。
當一些在家庭中被控制習慣的孩子,在學校的時候也會採取控制他人的方式來滿足自己被控制的慾望。那些溺愛的孩子眼中沒有他人,需要以我為中心,別人必須優先滿足自己,而不懂得相互體諒、謙讓,這些都會給孩子造成同伴交往的困擾。
其實,被每個人認可是不可能的,但人畢竟是群居動物,在團體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也是很重要。同伴交往的問題讓孩子在交往中承受了一定的壓力,長久下去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去培養孩子良好的為人處事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合適的位置,下面幾個步驟家長可以實踐起來。
一、有意識的拋出相應問題,引發孩子主動的思考
跟孩子互動的時候有意識到插入這幾個角度;轉換思維、考慮後果、關注問題。
之前我們總是替孩子難受,替孩子解決,替孩子出頭,但實際上都在傳達一個信息就是:我在替孩子思考問題,剝奪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孩子反覆在人際關係上受挫。所以接下來,當孩子抱怨,我今天沒有朋友的時候;當孩子說,媽媽你能不能替我解決的時候;當我們因為看到孩子的「委屈」很想出面的時候,轉換一下思路,用上面的思考方向和孩子互動。下面幾個轉變思維的練習問題,可以通匯貫通起來:
當孩子投訴自己的東西被同學拿走了都時候,我們可以這麼問:
1)看出來你不舒服了,告訴我怎麼回事(幫助孩子認識問題)2)他拿你的 東西之前, 你們發生了什麼?他拿你的東西後,你的反應是什麼(了解更多的信息)3)他拿你東西之前,你刺激他,他做了什麼,他有什麼感受(幫助孩子考慮後果和他人的感受)4)你的感覺是什麼(幫助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5)如果你不這麼做,或者換種方式的話可能會發生什麼?(啟發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正面的解決方案可能產生的後果)6)對方可能會這麼做的話,你還可以想到別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繼續把重點拉會到孩子關心的問題上,鼓勵孩子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7)很好,你想到了兩三種不同的解決辦法,下次可以嘗試看看(給孩子鼓勵)
以上的問題,並不是我們一貫喜歡使用的,認為「正確的」方法讓孩子去面對問題,而是有意識的提出問題,用啟發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獨立思考。例如關注自己的感受 ,他人的感受,行為產生的後果以及其他的解決方法等,都在教孩子如何思考,思考什麼。這樣所花費的時間也不會比和孩子爭吵,辯論或者說教更長,而且重要的是經過長期的思維訓練,孩子會更加的主動願意去解決問題。
二、當孩子面對人際壓力的時候,大人冷靜的情緒很重要
孩子被人排斥,父母就感同身受自己被人排斥了,有的孩子被其他孩子不小心碰了一下,父母就會放大事情的嚴重性,覺得孩子被人欺負了。當孩子平時遭遇人際關係問題的時候,父母特別容易第一時間帶入自己的情緒,甚至比孩子還激動,這往往讓孩子被大人的情緒影響,甚至一件不大的事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嚴重的傷害。這一切都是父母過度的帶入了自己的情緒,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情緒,導致他們繪放大事態的嚴重性。
而父母更不要因為孩子有一點交往矛盾就總是插手,那麼孩子永遠學不會遇到人際問題的時候該怎麼處理,總是退縮或者告狀,這對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幫助。
三、調整養育風格
嚴厲的,溺愛式的可能會造成孩子面對人際衝突的時候選擇迴避,或者直接複製家庭的溝通模式。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真正打心裡認為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這個平等包括尊重他是獨立的個體,理解他作為孩子的發展特點,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當父母有這樣的意識到時候,就不會總是打著:我是大人,你要聽我的。讓孩子始終處在卑微的角色上,向上看父母。或者我的孩子,我時刻要保護好,什麼都替孩子做了,父母處處委屈讓著孩子,一切為了孩子,最後讓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只有當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孩子才能在家庭中學到如何看到他人的需要,如何尊重他人 。一個會尊重他人的人,人際關係一定不會太差。
9月開學月,孩子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學期適應症,家長始終能保持一個觀念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永遠比替他解決當下問題更為重要。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575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