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給我留言求助的一類話題很多,就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後開始變得脾氣越來越差了。
回家後一點點小事就會炸,事特別多,開門需要按照他的順序,放鞋子需要按照他順序,反正什麼都需要順著他的心意來,稍微有一點點不對,就大哭一場。
有時順了他心意,他還不開心,反正就感覺有事沒事都在找茬,真的再好的脾氣都給磨沒了。
我一直強調,也是不斷自我提醒的一句話是,「孩子不是在找麻煩,而是深陷麻煩」。
那在我支招前,先來問問大家,透過現象看本質,孩子遇到了什麼麻煩?
不少老讀者肯定知道,對,孩子的掌控感缺失了。
1、什麼是掌控感?
掌控感,是孩子很重要的安全感來源,也是他們邁向獨立,具有內驅力的基礎。
很多父母其實不太明白什麼是孩子的掌控感,那我就用一些類比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大部分朋友對於自己第一次出國的經歷應該還會記憶猶新的吧,不管自由行還是跟團,即使哪哪都安排的妥帖,但就是心裡總有一根緊繃的弦,怎麼也松不下來。 其實這就是失去掌控感的表現,你過去所熟悉的,甚至都不需要下意識去思考的生活狀態,突然都變得不熟悉了。這時,人的本能就會有自我保護意識。 我們開始警覺,也會開始嘗試去抓住那麼幾根「救命稻草」,來幫助我們找回部分掌控感。 很多人出國後會拚命找中餐吃,從生理角度來看,這是飲食習慣問題;但從深層次的心理角度,這也是掌控感:我通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我熟悉的東西,來確認我還是可以控制我的生活的。
孩子更需要掌控感,因為他們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安排」的。當他們開始自我意識萌芽後,他們就會非常渴望這樣的掌控感。
其實也很好理解啊,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自己的生活都無法安排掌握,那麼又何談自信、自尊和獨立呢?
2、掌控感缺失的表現
那麼哪些表現也許是孩子失去掌控感了呢?
一般來說,有兩個比較明顯的表現。
1、執拗
就是經常父母會說的「強迫症」,外加脾氣還特別差。像下面的這些情況就是比較常見的掌控感缺失的表現。
出門一定要寶寶開門,媽媽開了就開始鬧;那媽媽就關上讓她開門,還是不幹,又大哭; 爸爸回家後,鞋子沒放在孩子指定的地方,立馬大哭;爸爸放回去了,還是大哭
也會有很多人說,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我個人一般不怎麼使用敏感期,因為覺得這也只是敘述了一個表現症狀,並沒有解釋原因。
而真正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尋求和建立掌控感。
2、倒退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出現某些程度的行為倒退。
最經常表現的就是吃喝拉撒睡的生理情況倒退,又尿褲子了,或者憋著大便就是不拉了,不吃飯了,等等。
而且通常的,這樣的倒退會伴隨「執拗」。比如:偏要奶奶陪睡覺,其他人就是不可以;吃飯一定要媽媽喂,其他人都不可以。
大部分情況下,父母都會認為孩子「無理取鬧」。
在下這個結論之前,不妨先排查一下:
1、家裡的養育環境有沒有改變?比如媽媽出差了?奶奶回老家了?保姆換人了?2、孩子的生活環境有沒有改變?比如上幼兒園了?搬家了?旅行到其他地方?剛剛斷奶了?
如果的確有這些變化,那麼很大程度上可以確定,孩子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他們感到「失控」了。
他們感受到了變化,但還沒真正適應來獨立面對這個變化。
他們感到恐慌,瘋狂地去找他們唯一可以抓住的自己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吃喝拉撒睡)。
他們無比焦慮,死命抓住我們看來細小的事情,來確認,這還是我的生活,我還是有控制權的。
我們眼裡孩子的問題,其實恰恰是他們「自我拯救」的解藥。
他們在嘗試找回掌控感,那些不可理喻的行為只是他們最後僅剩的一絲掌控感而已。
3、解藥在哪裡?
但遺憾的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不理解的。
我經常後台收到留言,說自己出差回來後,孩子還是要找奶奶睡。這位媽媽就很生氣,今晚就偏不讓她去睡了,孩子大哭。
還有說,為啥非要聽他的,鞋子一定要這樣放一排,這是刻板思維,這是溺愛,我就要改正他教育他。等等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感同身受,那就能明白這是他們目前可以唯一抓牢的「救命稻草」。
我們不但不滿足,還去評判教育,然後理直氣壯地把最後的稻草搶奪過來,狠狠撕碎。
這是很殘忍的。
對於「執拗」這一類的情況,我通常會用好「儀式感」,把每次這樣的小事件,變成大的儀式感,去放大,去賦能。
舉個例子,孩子非要和奶奶睡。
那麼每晚睡覺前,家裡人排成一排,主動和孩子說,今天寶寶來選擇,誰陪寶寶睡?孩子肯定還會選奶奶。
但是這個過程放大了「他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感覺,而且很多時候,沒多久,孩子就沒那麼非要奶奶睡了。
孩子非要鞋子這麼放一排?
那麼不妨爸爸回來時,主動先問孩子,「寶寶,爸爸鞋子放哪裡啊?」,然後根據孩子的指示放好,再一本正經地說,「哦~~~,原來爸爸的鞋子要放這裡,我記住了」。
有很多事情,對於我們大人來說真的是小事。
那既然是小事,為啥和孩子較勁呢?為啥不抓住這樣的機會,幫助孩子賦能,讓他感受到掌控感呢?
不要把成人的邏輯強加孩子,先用「心」去看到孩子。
那關於行為倒退呢?
去發現真正讓孩子焦慮失控的源頭,然後解決它就很關鍵了。
當我們真正放棄解決孩子表面問題時,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孩子。
這時,我們就會知道,原來他不是尿褲子,而是有入園焦慮;原來他不是不愛吃飯,而是搬家後對舊家的不舍和新家的不適應。
那麼接下來,我們著重處理的肯定不是孩子倒退的問題,而是真正排解核心問題,疏導焦慮是關鍵。
關於各種焦慮怎麼處理,寫過太多文章了,今天就不再重複了。
越活越小了,怎麼上幼兒園後反而開始尿褲子憋大便了?
孩子總是肚子痛,看了好幾個醫生髮現問題在這
哄睡難的父母們,你真的知道睡覺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嗎?
孩子這麼大了還吃手,竟然還咬指甲,怎麼改?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周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沒經歷過害怕,怎能變勇敢|當孩子說,媽媽,我害怕!
不敢在馬桶里拉屎?掌握解決思路,還能幫助99%育兒問題
孩子為什麼不愛吃飯?因為我們控制得太多!
最後,還是想要指出一點,上面所有的文章要有效的前提是,我們的理解和耐心。
如果我們無法嘗試去理解孩子的這些不容易,真正明白掌控感這件事,只用招數真的沒啥用。
那有父母會說,我真的做不到感同身受怎麼辦呢?
類比啊,想想你曾經因為某些「改變」而內心慌得不得了的時候,尤其是那時其他人還覺得這個真的沒啥的時候。
其實育兒,真沒那麼複雜。
把孩子當人,先去理解情緒,然後去愛,最後才是教育。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538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