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生二回熟」,培養孩子興趣,「多看效應」是個有效利器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

每個人都有自身所喜歡的人或物,也有對某一活動的喜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興趣\"。越來越多的家長現在都開始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不過他們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在學習方面更多一些興趣,這也讓很多輔助於學習的興趣班如雨後春筍出現,例如:珠心算輔導班、奧數培訓、英語寫作與英語口語…

然而孩子們更多時候都是喜愛類似於文藝類的興趣班,比如:美術、聲樂,樂器等。

曾經就有一個家長向我詢問,如何讓孩子主動地對學習更感興趣?

孩子、主動、學習、感興趣。

這貌似是很多家長所希望的。

我這裡還有過一個範例,也同樣是一個希望孩子能對學習感情趣的家長,不過她的方法就有些強硬了:他家小兒子升入小學了,本著學習要從娃娃抓起的信念,這位家長做起了全職主婦,天天就在家看孩子學習。白天起床,她把孩子喊起來,提前準備好早餐放在桌子上涼著,等孩子吃早餐的時候還剩大概半個小時時間,他就讓孩子開始背書或者是寫自己買的練習冊,然後是送孩子去學校,到了學校就有專門打過招呼對孩子多加上心的老師對孩子進行看管,等到孩子放學,到了家趕緊吃了飯,就趕回臥室里開始完成每天的作業,做完學校布置的作業再開始做自己買的練習冊,睡覺之前要看有關於寫作的優秀作文合集。

每個周末兩天時間,每天兩門興趣班,分別是奧賽數學、珠心算、英語輔導、小提琴。

而且這位家長還給小孩規定了,每天放學都會對今天學習的內容進行彙報、作業的完成正確率必須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學校的每周班級測試必須保持前五,每個月的年級測試必須保持前二十,每天只能看電視半個小時(新聞聯播必須看),如果這些規定有完成不好的或者沒有達成的,就面壁思過一個小時,或者是免去當天看電視的時間。

最後,我為什麼會知道這件事情的呢?就是因為這個家長和我是一個小區的,她家孩子突然有一天\"發瘋\"了,歇斯底里的哭出來,把書包扔到垃圾桶,把書本全部都撕壞,嚎啕大哭的在小區里亂跑,他的母親就在後面也是哭著喊著追著。

後來是我去安撫了那位小男孩,也知道了他母親對他過於高標準的嚴格要求,這讓本才一年級的小孩子承擔太大的壓力。而那位母親在和我交談的時候,也是懊惱後悔的解釋:我只是希望能培養他的興趣,希望他的未來可以更好。

這樣高強度的學習安排對於孩子來說是正確的麼?這真的可以讓孩子適應下來然後培養起濃烈的興趣麼?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家長沒有循序漸進,更重要的是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

強迫式的學習有什麼弊端?

1.打擊孩子對自我喜好的追求

家長對孩子強制安排,會打壓孩子對自己興趣愛好的追求,這會導致孩子在今後出現對自身喜歡事物沒有勇氣去追求的情況,壓制自身的慾望和需求,容易造成孩子性格越來越孤僻。

2.造成心理壓力負擔大

在未詢問孩子是否喜歡的情況下讓孩子去接觸學習一項陌生的活動,一開始孩子都是緊張慌神的,這會導致孩子學習效率低下,而如果學習進程又是偏於過快,就會讓孩子容易跟不上學習進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這個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再過多的表現出厚望,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極大的負擔,更加難以對所學項目產生興趣。

3.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親子關係出現裂縫

每個人都有自我想法,而想法的束縛與不被尊重感,會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孩子會想為什麼我的父母會這樣對我嚴格要求,為什麼我無法像別的小孩一樣選擇自己喜歡的,此些想法的產生就會導致親子間的關係越來越僵,出現裂縫。

強迫式的給予就像是對彈簧施加壓力,你看似它體積在減小密度在充實,然而某天如果你鬆開管制,他就會產生強烈的\"爆發\"。

那麼當我們想有目的性的培養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我們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多看效應\",這可是一個有效利器。

什麼是\"多看效應\"?

對越熟悉的東西越看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而\"多看效應\"不僅僅只是應用在心理學解釋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這種現象。

有的時候我們剛認識一個人,可能這個人相貌平平甚至是相貌不加,給我們的印象過於平淡,而在經過多次接觸後,我們對其進行了相處和一定時間的了解,就會發現其身上存在的閃光點,從而一改初次見面的認知,對其產生欣賞和好感。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曾做過這麼一項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二十多個人展示了一些照片,而在今後的時間裡,有的照片出現次數是二十多次,有的是出現七八次,還有的只出現一兩次,等到實驗結束的那一天,讓二十多個人選擇自己喜歡的照片,發現很多人都選擇了出現二十多次的照片,占中比例約為百分之九十,這說明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可見,若想增加對某人某物或者是某事的喜愛,就要頻繁的增加對其的接觸。

如何採用\"多看效應\"培養孩子興趣

1.了解孩子對某件事物的可接受度

我們想要讓孩子接受某項目學習前,要先提前觀察孩子對這個項目的而接受度是多少,如果孩子對這個項目是非常牴觸的,我們就要詢問孩子了解原因。如果孩子是可以接受這個項目的,我們就要根據這個度來制定相關的計劃來培養起孩子的興趣。

2.循序漸進,讓孩子慢慢接觸了解

在了解了孩子的可接受度後,我們就可以有目的性的讓孩子去接觸某項目,舉個例子,比如想讓孩子學習鋼琴,那麼我們做家長的就可以讓孩子在\"不經意\"間多看有關鋼琴演奏的視頻,也可以帶著孩子去現場欣賞那樣效果更佳,因為現場的氣氛和氛圍可以讓孩子受到感染。也可以選擇一個跟孩子年齡相當的鋼琴演奏家,為孩子提供一個模範。在空閒時間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去親自嘗試接觸一下鋼琴演奏,讓孩子體驗彈奏鋼琴的美妙。

記住,\"多看效應\"雖然帶有一定目的性和強迫性,但並不要力度太過大,太過於頻繁會讓孩子產生壓力這樣就不利於興趣的培養。

3.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

在培養孩子興趣的過程中,主要還是以孩子的個人觀點為主,當孩子表現對所安排項目產生不喜態度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原因,是學不會還是真的不適合,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因為路還是要孩子自己走的,我們只是一個提出建議者。

家長的態度很重要,你讓孩子體會到被尊重,孩子就會理解家長的苦心,她也知道家長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著想,所以說,耐下心和孩子溝通交流,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也會讓這個培養過程更加順利。

家長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未來更好的發展,我們都在努力,讓我們關注孩子,關愛孩子,發現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及時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為孩子成長保駕護航。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53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