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家長這樣做,會收穫一個擅交際的「話嘮」寶寶,不妨試一下

"

文 丨美媽很帥,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做父母的都會關注寶寶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會因為寶寶每天所發生的變化感到驚訝或者感動。記得豪仔第一次自己拿起水杯喝水的時候,美媽高興得手舞足蹈;當他第一次哆嗦著兩條小腿東倒西歪地向我走來的時候,不由地淚濕了眼角;當他第一次奶聲奶氣地叫「爸爸」的時候,心裡卻是滿滿的妒忌,心想,「憑什麼啊,我24小時陪著你,竟然先叫爸爸!?」結果到現在,還是「爸爸」前,「爸爸」後,卻從來沒叫過我。

小紗跟美媽一樣,每天都關注著自家小寶寶的成長,可是現在已經10個月了,叫小寶寶的名字沒啥反應,小紗跟她說話也是一臉懵懂地看著小紗,好像完全聽不懂她在說什麼。小紗把她的疑問拋了出來,問我一般寶寶啥時候開始能理解周圍人所說的話,平常該怎麼鍛鍊可以讓寶寶儘早學會說話。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能理解周圍人說的話?比你想像的還要早一些

8個月齡

雖然寶寶開始理解別人的語言存在個人差異,但就通常情況而言,寶寶開始理解語言萌芽時期是8個月齡左右。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在這個時期開始,當我們叫寶寶的名字時,他會做出反應,懵懵懂懂地看著你。部分發育得快的寶寶甚至對其他人的名字也會有反應,並且會做出回頭的動作。

9個月齡

寶寶9個月齡的時候,語言的理解能力更上一層樓,開始模仿發聲,當聽到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等熟悉的聲音,會扭過頭或轉身尋找聲源。記得豪仔這個時候聽到美媽說「不」的時候,會有暫停動作。而且開始觀察我們成人的一些行為,理解成人部分動作要求,懂得用肢體語言與人交流,比如伸手要求抱抱。

也能理解成人部分動作要求、話語及面部表情,慢慢地也學會了識別別人的一些情緒,懂得從周圍的環境判斷此時該用什麼語言交流。當我們叫寶寶拿指定的玩具的時候,他能聽懂並執行,跟媽媽一起照鏡子能分出媽媽跟自己。

10個月齡-1歲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雖然發音不甚清晰,但還是以發現一兩個字,並不管想問啥都會用這個字或這個詞語問,搞得家長一臉懵圈。語言與肢體配合默契,比如說「不」時會搖頭,說「拜拜」時會揮揮小手,能理解家長比較長的指令,如「幫媽媽拿玩具過來」。

1歲時寶寶對「爸爸」、「媽媽」這兩個詞了解得更加深刻,當我們問他要手上的玩具,知道遞給我們。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此時的寶寶愛自言自語,其實他在說話,只是我們聽不懂他說什麼。還特別愛幫爸爸媽媽幹活,拿東西並希望得到我們的表揚。

總而言之,寶寶開始理解周圍的人所說的話是8個月左右,會說話大概是1歲左右,晚一點的是1歲半左右。一般理解話語早或開口說話早的寶寶,都是家人多或者經常跟別的大寶寶玩的寶寶。因為寶寶從理解話語到開口說話,都離不開大量的語言輸入。

多刺激

有些家長認為,小寶寶剛出生還不會說話,不用特意跟他說話交流。這就大錯特錯了,寶寶語言發展,是從語言模仿開始。要想寶寶理解我們所說的話,儘早產生開口說話的慾望,不用等到出生,在孕期20周左右孕媽就應該多跟小寶寶互動交流,雖然小寶寶啥都聽不懂,但能形成一定語感;出生後,不管哺乳也好,換尿片也好,洗澡也好,唱歌也好,家長都要多跟寶寶說話,給予語言刺激,為理解話語與開口說話打下堅實的基礎。

積極回應

當寶寶發聲時,家長要積極回應,增強寶寶交流的興趣,讓他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寶寶發音簡短,通常只有一兩個音,家長要避免一次性回應太多,不要替寶寶說了他想表達的意思,不然會大大縮小與寶寶互動的空間。寶寶的語言還處於萌芽期,語言能力與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家長跟寶寶交流,語速要放慢,詞句要簡單,不怕重複,這樣寶寶對語言的接受度會更高。

儘量少用指示詞

「這個」、「那個」、「這裡」、「那裡」等都是指示詞,對於還沒系統掌握語言的寶寶來說,這些詞很抽象,難以理解。我們在跟寶寶說話交流的時候儘量不用這些詞,用具體名詞要表達寶寶更容易接受。很多寶寶剛開始接觸比較長的句子裡會「卡腦殼」,我們可以把一句話斷開來說,比如「爸爸,來了」、「貓咪,很可愛,啊。」等。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理解你說的話的,又是什麼時候叫爸爸或媽媽的,是先叫爸爸還是媽媽?

美媽很帥,高級育嬰師,青雲獎獲得者,多家平台簽約作者。專注於孕產與育兒知識分享,關注我獲得更多孕產育兒知識。 如果你覺得有用,點個贊再走唄!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53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