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

面對孩子發脾氣,你是不是挺無奈的?總是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一言不合撒潑打滾說不聽,罵不動,打又心疼?關起家門也就罷了,就怕帶出門,\"熊孩子\"不分場合,不分情況,脾氣上來總是你猝不及防。

路過玩具店,要玩具你若不買,他就在店面口又哭又鬧;沒辦法答應買吧,同款的玩具家裡已經有好幾個了,他也就是三分鐘熱度。

周圍的目光逐漸集聚在你們這裡,你又不能大聲呵斥,只能強拉硬拽將鬼哭狼嚎的孩子帶走,還是得關起門來\"解決問題\"。

但是你這一次解決了,他服服帖帖了,下一次他依舊\"死性不改\",你拿他也沒有辦法。

面對孩子生氣,面對孩子的臭脾氣,不要害怕,更不要關起門在家裡\"解決\",你要知道\"好脾氣\"都是培養出來的。

家有\"臭脾氣\"的娃,切忌用以下幾個方式去解決。

1. 以暴制暴

家裡來了客人,小白看動畫片聲音開的很大,小白媽媽呵斥讓小白把聲音減小一點,小白媽媽說了好幾次,聲音的分貝一次比一次高,小白依舊無動於衷。最後小白媽媽生氣的將電視關掉,沒想到小白立刻就又打開了。

小白媽媽生氣的打了小白一耳光,小白就躺在地上不停地哭鬧,搞得媽媽和客人們都很尷尬,小白媽媽就小白關進了他的房間,任由他聲嘶力竭。

2. 語言恐嚇

當孩子在街上哭鬧著想要買玩具的時候,你告訴他,你要是在哭我就不要你了,或者再哭我就把你讓別人抱去。

3. 哄騙式安撫

朋友家的姑娘長的十分白凈可愛,從小朋友就喜歡給姑娘打扮,小姑娘也是十分愛美。有一天朋友穿了一件很好看的高跟鞋,小姑娘就死活想要一雙。朋友告訴小姑娘沒有你穿的這麼高的高跟鞋,你們穿這種鞋走不穩。

第二天小姑娘早上爬起來就讓朋友帶她去買鞋,朋友說今天有事改天去,小姑娘就立刻開啟了\"撒潑模式\"。

那麼面對\"臭脾氣\"的\"熊孩子\",我們當父母的應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步:分析孩子\"臭脾氣\"的原因

1.孩子的暴脾氣是與年齡有關的

2-3歲發脾氣,是情緒發育的\"必經之路\"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理尚未發育成型,不能夠正確的識別各種情緒,只能通過一些動作話語表現出來。餓了就哭,開心了就笑甚至手舞足蹈,通過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情感。

3-5歲發脾氣,是日常管教缺失導致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發脾氣,就可能與父母的日常行為有關或是缺少必要的管教。

如果父母經常摔東西,那孩子自然就會將這些記在心裡,作為自己發泄情緒的方式。

7-8歲發脾氣,往往和家庭氛圍有關

7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是沒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說明是家庭環境所致。如果生活在一個家庭不和睦甚至總是吵架,打架的家庭,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也會變的暴力。

2. 孩子的臭脾氣是與父母有關的。

同事小龍的脾氣很暴躁,總是一言不合就和媳婦吵架甚至動手,小龍總是秉持著\"不打不聽話\"的教育理念。結果小龍的兒子在幼兒園常常欺負同學,有時候甚至莫名其妙的就打人,摔東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希望孩子有一個好脾氣,那為人父母就應該做好榜樣。

3. 孩子的\"臭脾氣\"多是情緒惹的禍。

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何況是孩子?

孩子的脾氣是逐漸養成的,長時期在負面情緒中生活,孩子的脾氣自然是好不到那裡去。

第二步:對症下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方法

2—3歲的孩子,處於對世界好奇的懵懂狀態,父母要耐心的引導他,認識這個世界,認識到什麼是高興什麼是傷心,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3—5歲的孩子,需要父母注意自身的行為,做好榜樣。另一方面需要制定一定的規則和懲罰制度,明辨是非對錯。7—8歲的孩子,家庭氛圍不好容易給孩子造成幸福感降低,吵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給孩子一個和諧、幸福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步:\"共生效應\"

1. 何為\"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家長只有將自己放置於孩子的同等地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有可能產生\"共生效應\"。

換句話說就是作為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的壞情緒以及壞脾氣的來源,學會幫助孩子疏導情緒,使其消化壞情緒,那麼孩子就可以擺脫壞情緒。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孩子的攻擊性是自我發展的一部分。

因此,家長不要盲目的抑制孩子發脾氣,而是要做有效的情緒疏導。

2.家長自身不能被情緒\"綁架\"!

當孩子正在氣憤的時候,首先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情緒是會傳染的,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家長很可能被孩子的情緒所\"綁架\"。

如果家長的情緒失控,那他就很可能會想通過孩子來釋放情緒,這樣會產生負面的\"共生效應\"。

小宇跟著爸爸在小區遛狗,小宇故意將狗往一個小姑娘身邊蹭,由於小姑娘非常怕狗,於是就放聲哭了起來。

小宇的爸爸及時的給那位小姑娘以及她的媽媽道歉,但是她媽媽還是有些不高興,小宇的爸爸感到特別尷尬,當時就把小宇揍了一頓。

小宇的爸爸是因為尷尬才將小宇揍了一頓,相對於孩子犯錯這更像是受情緒控制所引發的行為。

其實除了暴力,他可以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當時情緒占據了大腦的主體。

3.引導孩子正確的發泄情緒。

孩子發脾氣,做家長的不要老想著如何控制住他,而是想辦法如何幫助他正確的發泄自己的情緒。只要能與孩子產生\"共生效應\",問題就會容易的多。

日本教育學家松田道雄教授說過:\"從大人的角度看,引導孩子棄惡從善,孩子卻反抗。但是,3歲的孩子又能做什麼惡呢?\"

孩子因為年齡小,他們所犯的錯並不是什麼大錯,做家長的要找准問題的\"關鍵\",想辦法化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那家長應該如何去化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方法一: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她自己選擇。

當孩子犯錯了的時候,無理取鬧的時候,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因為當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脾氣中的時候,轉移注意力已經起不了什麼作用了。

比如上面提到的買裙子的問題,如果當時媽媽讓孩子放棄對綠裙子的偏執,問題就會簡單很多。

當孩子哭鬧著說就是要那條綠裙子的時候,媽媽可以試著跟孩子溝通:其實李阿姨說你穿那條粉色的裙子也不錯,你不是一直也很喜歡粉色的嗎?你可以再去試試你的那條新的粉裙子,如果你覺得實在不好看,媽媽在帶你買綠色的\"。

讓孩子不再對綠裙子有偏執,把問題丟給孩子,讓她自己去思考。只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讓孩子不亂發脾氣。

方法二:建立規則,杜絕再犯。

一個事情嘴巴都磨破了孩子永遠記不住,崩潰的永遠是父母。孩子只有具備規則意識,才不會一次又一次的亂來。

孩子生氣,無理取鬧,家長總認為他自己氣一會就好了,不用去管他,這是多特錯。

孩子,一定要有對於錯的辨別觀念,他做錯了就是要受到懲罰,要為自己的錯誤做出道歉。這樣孩子才會在自己亂發脾氣的時候接受批評,並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

方法三:通過\"共生效應\"將自己積極的情緒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比如前面小白要看電視聲音開得很大這個例子,其實媽媽當時如果可以理解小朋友的\"玩心\",試著跟小白溝通,告訴他:我知道你很想看電視,不過現在家裡有客人,你可以拿著媽媽的手機去臥室看嗎?看完了這一集就出來幫媽媽陪客人好不好?\"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首先要找到問題的原因,對症下藥,沒有那個孩總是無緣無故就發脾氣的。學會緩和孩子的情緒,然後將自己的積極情緒傳遞給孩子,這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不是孩子愛亂發脾氣,可能是因為他的情緒沒有被理解,可能是受到父母的影響。找到原因,再去解決問題,使其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做個不亂發脾氣的好孩子。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49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