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去朋友小魏家玩。
午餐的時候,她6歲的兒子樂樂非得在餐桌上搭積木,沒過幾分鐘,「啪嗒」積木就掉下去了。
樂樂眼看著橋塌了,兩手一推,哇哇大哭起來,還發脾氣把桌上的積木也扔到地上。
小魏也生氣了:「你自己做錯事,還有理髮脾氣?」說著就打了樂樂的手兩下。
好了,樂樂這下哭鬧得更徹底了。
為什麼小孩子經常發脾氣呢?
孩子發脾氣,是在向父母求救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6歲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緒的綁架中,無法抽離。
在沒有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以前,他是沒有能力用理智腦思考的。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有問題。
比起講道理和強行壓制,和孩子一起面對情緒,先接納情緒,才是最重要的事。
其實別說孩子,就算是成人,也會有控制不住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細想一下,為什麼自己會發脾氣?
無非是受了委屈、心裡不痛快、想宣洩負面情緒。
一位心理學家也曾表示,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他們內心脆弱的表現,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壓,實際上是在向最親的人求助。
他們不會衝著別人亂發脾氣,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只有父母是最親的人,也唯有父母,可以讓自己肆無忌憚,幫自己療傷。
而他卸下偽裝,毫無保留的撒潑,這種方式雖然不好,卻也在向父母傳遞一個求救信息:我心裡不舒服,請你幫幫我。
作家雷布斯說過:
孩子沖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高興才是。
只是有多少孩子,一次又一次向父母發出了求救的信號,換來的卻是謾罵或者暴力回應?
少講「不可以」,多說「我知道」
「我知道……」是緩解孩子發脾氣的第一句,那麼,如何促進理智腦和情緒腦的連接呢?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認知療法在家庭教育中使用非常廣泛,許多人將之比喻為幫孩子做心靈按摩 。而心靈按摩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和接納。
面對孩子發脾氣,與其對他說「你不該發脾氣」「別鬧了」「別哭了」「本來就是你不對」,
不如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你是不是很生氣」「如果是我,也會像你一樣很傷心的」這樣的句子管用。
引導孩子描述情緒
比如,我們可以詢問樂樂:
「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如果媽媽的積木塌了,也會跟你一樣感到難過的。」
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並藉助同理心表示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一句「我知道」的同理,能讓孩子的潛意識浮出表面,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後,理智腦開始慢慢恢復工作。
當孩子的理智腦開始思考時,他的怒火就少了一半。這時,理性腦就和情緒腦就開始產生連接了。
引導孩子分析原因
引導孩子分析情緒,將發脾氣的理由說出來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進一步強化理智腦的使用。
比如,樂樂因為積木倒塌而發脾氣。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分析情緒:
「感到很傷心,是因為積木全部塌了嗎?還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搭好,感到很氣餒?」
「不過,媽媽看到你都搭了4層高,覺得你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引導孩子反思行為
最後,引導孩子反思,孩子發泄情緒的行為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詢問樂樂:
「發脾氣把積木全推到地上,這樣還能繼續搭積木嗎?下次你在地上搭積木,是不是就不會掉到地上而撿不起來了?」
還可以告訴孩子,發泄情緒只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物品都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
可以玩打沙包的遊戲,把情緒宣洩在沙包上;
可以玩跳舞遊戲,跟著音樂隨意扭動身體;
或者玩吃掉你遊戲,把一些小食品當做不開心的壞情緒,然後吃進肚子裡……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
父母平和的態度,是孩子希望的種子。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接納和理解中,獲得成長的最強力量!
叮噹派,專注5-12歲兒童語文學習的趣味精讀導師與時間管理教練;加入叮噹親子讀書會,每天5分鐘,7天一本書,幫助孩子養成優秀讀寫習慣,自信快樂成長~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49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