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孩子還能長高10厘米,那該多好啊』
這句話,我在北京協和醫院矮小門診坐診的25年里聽了無數遍。
在矮小門診坐診時,我常常從下午2點一直忙到晚上9點,幾乎不間斷地接待病人。
在這期間,遇到最多的就是家長帶著上小學或者上中學的孩子來找我,憂心忡忡地問:「潘大夫,我們家的孩子個子矮,在班裡的座位越來越靠前,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讓孩子再長高一些呢?」
有的家長甚至一進門,就撲通一聲跪下了,聲淚俱下地問我:「潘大夫,您能不能幫幫我的孩子?」
如果孩子骨齡比較小,其實還有很多辦法可以進行干預,能讓孩子健康且快速地達到比較理想的身高。但是,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就診時,拍了骨齡片之後顯示,孩子的骨骺已經閉合了。這就意味著,即使我想幫孩子長高也無能為力了。
每當這個時候,作為醫生,我就會感到非常無奈、非常痛苦,也非常心酸。
我的診室曾經來過一個14歲的小姑娘,剛上高一,夢想是考上舞蹈學院,但測量身高之後,發現只有152厘米。大部分舞蹈學院的入學條件比較嚴格,對身高的硬性要求一般是165厘米以上。所以,趁著暑假,家長就帶著孩子來到醫院,希望我能幫忙想想辦法,讓孩子再長高十幾厘米。
我給她做完了相應的檢查之後發現,她的骨齡已經接近成人骨齡了。這意味著她的骨骺已經完全閉合,再想長高,也沒有生物學基礎了。
我只能遺憾地告訴孩子父母:「如果孩子早點進行身高管理,是完全能夠長到165厘米的。但是她的骨齡已經成年,不可能再長高了。」
這個小姑娘從小到大學習舞蹈,本身也很有天賦,但最終只能與夢想擦肩而過。
這樣的例子看起來很殘酷。而事實上,在矮小症門診,我一天最多的時候可以遇到8~10個類似的病例。
尤其每年高考之後,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一起來到門診,看看孩子能不能再長高一點兒。因為非常多的特殊行業、高等院校,對於身高有著嚴苛的要求。但是拍了骨齡片一看,大部分孩子在這個時候骨骺都已經閉合了,沒有辦法再長高。
於是,那些從軍夢、舞蹈夢、主持夢、演藝夢可能就此破滅了。
然而,讓我非常著急的是,大部分孩子的父母根本沒有對小孩進行身高管理的意識。這樣的遺憾,在我的門診頻繁地上演著。
在孩子的身高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存在著巨大的誤區,在此只舉幾個最常見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
父母覺得,自己個子高,孩子肯定矮不了
尤其現在很多人覺得,大家生活富足了,營養也都能跟得上了,那麼孩子肯定會比父母個子更高,這毋庸置疑。
但是在我多年接觸的案例中,也有的情況剛好相反——父母個子高,孩子並沒有達到理想身高,甚至很多都比父母矮。
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例,父親身高在170厘米以上,母親也達到了160厘米,兩人都不矮,但他們的女兒在14歲的時候,只有153厘米。拍了骨齡片之後,發現孩子的骨骺已經閉合了,也就是說,孩子的最終身高遠遠低於父母。
這樣的情況其實非常多,由於父母對孩子身高管理的不重視,中國超過一半的兒童,連遺傳身高都沒有達到。
第二個誤區
父母消極地認為,自己個子矮,孩子註定長不高
而事實上,遺傳因素只能決定身高的70%,營養、睡眠、運動、情緒這些後天因素,對身高的影響能達到30%。
千萬別小看這30%,它意味著即使父母個子不高,孩子也完全能夠達到理想身高。
兩年前,一位媽媽帶著一對雙胞胎女孩,來到協和的矮小門診找我諮詢。
這對雙胞胎當時剛好10歲。原本兩個孩子性格活潑開朗,但是上了五年級之後,忽然之間就變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了,詢問了原因才知道,原來姐妹倆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叫作「矮冬瓜」。這時父母才意識到,孩子這兩年的確沒有怎麼長個,父母一下子就著急了,不停地給孩子喝牛奶、吃鈣片,但直到孩子10歲上五年級的時候,還是全班最矮的。
在仔細檢查診斷之後,我給兩個孩子制訂了一套身高管理的方案,孩子的媽媽回家之後,非常認真地按照方案來執行,3個月之後,孩子來複診。這時,姐姐長高了2.5厘米,妹妹長高了3.5厘米。
我結合孩子的骨齡進行了預測,如果孩子一直嚴格地按照我們的方案來,兩個女孩都有機會長到160厘米。雖然160厘米對於大家來說好像不算高。但她們的父母都偏矮,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她們曾經預期的身高。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本身身高就不高,對於孩子能長高也基本不抱有希望,哪知孩子的身高「七分天註定,三分靠後天」,所以父母對孩子身高的關注,態度其實可以更加積極一些。
第三個誤區
盲目地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
很多父母能夠意識到要幫助孩子做身高管理,但是方法卻用錯了。
最常見的一個,就是濫用生長激素。生長激素被用於臨床治療矮小的適應證有40多年了,總的來說是一種非常安全的替代治療手段,能夠幫助孩子快速地長高。
很多父母從一些醫療機構了解到了生長激素,所以幾乎把希望都寄托在這上面了。有的父母一進到診室,就急切地讓我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
雖然生長激素是一種非常安全的藥,但也不是輕易就能打的。我們首先要診斷清楚,孩子是由於什麼引起的矮小,這必須由專業的醫生來做充分的評估和檢查,最後才能決定是否進行生長激素治療。
曾經發生這樣的例子:一個10歲的小朋友注射生長激素3個月,結果視力下降,後來失明了。當父母把孩子帶到診室時,我給他做了檢查,發現他的矮小是由於下丘腦垂體的區域長了一個兩厘米的腫瘤,影響了垂體分泌生長激素。
而用生長激素以後,就相當於火上澆油,導致瘤體增大,壓迫視神經,繼而影響到孩子的視力。有些不太負責任的醫療機構,大夫可能會不由分說就給孩子進行生長激素治療,導致生長激素濫用的情況非常嚴重。
對我來說,醫療手段干預孩子的生長發育是一定要慎重的,我不贊成盲目地給孩子開生長激素,所以我的門診不叫「開藥門診」,而被稱為「停藥門診」。很多孩子在其他醫院或者診所打了生長激素,我還會勸阻,讓孩子停止注射生長激素。
要想孩子健康地成長,最重要的並不是用醫療手段進行干預,而是從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孩子養成正確的習慣。
第四個誤區
飲食上不加控制
我在門診見過很多「小胖墩」,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
父母帶這個男孩來找我的時候,孩子已經胖到沒有辦法走路了。雖然只有七八歲,但他的體重甚至快要超過一個成年人了,他的骨骼承受不了這個重量,所以只能坐著特製的輪椅,被父母推著來醫院。
我詢問了情況之後,發現導致他過度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飲食習慣不好——暴飲暴食、挑食偏食、愛吃零食,並且從小到大幾乎只喝可樂,不喝水。
飲食習慣不好,孩子可能會出現過度的肥胖。肥胖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隱性的營養不良,由於熱量攝入過高,孩子雖然看著胖,但營養的攝入是不均衡的。對於7~14歲的孩子來說,肥胖還會極大地提高性早熟的機率,尤其值得我們提高警惕。
以上四個誤區,只是冰山一角。
大部分父母對於孩子身高方面的知識,都只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統、科學的指導。
甚至很多父母還會迷信一些老的觀念和經驗,依賴一些無意中聽到的偏方,或者到處求醫問藥,給孩子濫用一些口服增高藥、補品等。
而吃錯了藥,不僅不能促進孩子長個,反而還會貽誤孩子生長的良機,甚至導致孩子性早熟,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
這也就是我創作《協和專家說長高:讓孩子多長10厘米》這本書的初衷,希望各位父母,即使不去醫院,也能有意識地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達到理想的身高。
本書是我行醫25年以來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總結出來的管理孩子身高系統、科學的方法和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各位父母,了解與孩子生長發育相關的正確知識,辨別謠言。
決定孩子身高,有三個關鍵時期:嬰幼兒時期(0~3歲)、學齡期(3~7歲),以及學生期和青春期(8~14歲)。對於每個階段的孩子,生理狀況不同,我們所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給出的方法也會有一些針對性。
我將從睡眠、飲食、運動、情緒、心理、醫療干預等與孩子生長發育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給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為0~14歲的孩子,制訂更加適合的長高方案。
詳情請點擊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html?id=3368950511435914151&origin_type=604&origin_type=604
我本人也是一名7歲女孩的爸爸。其實在沒有孩子之前,對於長高的知識和方法,我自己都說得很理論化,也會站在醫生的角度給父母們很多指導。
但自從有了孩子,我才能深刻地體會到,只停留在理論上是完全不夠的,因為小朋友並不是提線木偶,不會乖乖地按照大人的命令來執行。我們在幫助孩子進行身高管理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坎兒」。
所以,如何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融入育兒的每個細節中,是一件非常考驗智慧的事。
在書中,我也會給大家分享一些切實、有效、接地氣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我在與我女兒相處的過程中慢慢總結出來的,應該能夠稱得上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