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面對挑戰,狠心強推和心疼放棄都不行,「輕推」效果最佳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個星期前,我帶孩子去上興趣班。當時,孩子是最後一個加入興趣班的。但是,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到了興趣班,孩子只是站在門口,就是不敢往教室裡面走。

我以為孩子是剛來這裡,看到陌生人,所以才表現地這麼敏感。然而,我安慰了孩子好幾次,孩子還是不敢踏進教室。每次到了教室,我和孩子只是在興趣班的門口站了一會兒,就帶著孩子回家。

昨天,我和孩子的爸爸一起送孩子去上興趣班。看到孩子遲遲沒有進入教室,孩子的爸爸表現地有些著急,聽到我說孩子幾乎沒有好好上過課。

孩子的爸爸帶著幾分責怪的意味說:\"他不願意進去,你也不能直接放棄啊,你要逼一逼他,不然他這一輩子都不敢踏進這個門。\"說完,孩子的爸爸直接拉起孩子的手,想帶著他進教室。

結果,孩子的身子一直往後面縮。看到爸爸強硬的態度,孩子哭了出來。最終,孩子也沒有踏進教室。

一個孩子的成長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挑戰。前期,孩子還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挑戰,這時,父母的態度和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孩子面對挑戰, \"強推\"和\"放棄\"是父母常用的教育手段

當孩子面對挑戰時,父母有兩種較為常見的教育方式:

狠心強推

當孩子面對挑戰時,一些父母習慣採取強迫孩子直接面對的方式。

通常這一類父母都有一個特點,他們看不起孩子面對的挑戰。也就是說,父母認為孩子所面對的挑戰只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小事而已,甚至根本稱不上是\"挑戰\"。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一副很害怕、很恐懼的模樣時,父母為兩種心情,一是不理解,二是輕視。

誠然,孩子遇到的挑戰幾乎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對於一個認知、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來說,這些挑戰就宛如一座座大山壓在孩子身上。

父母不把孩子的情緒放到身上,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會選擇將孩子推向挑戰,讓孩子直面挑戰。

選擇強推的父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父母認為,孩子只有正視這些挑戰,才能戰勝這些挑戰,才會得到成長。有時候,孩子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狠心強推或許可以給予孩子一點勇氣。

心疼放棄

採取心疼放棄的父母,都為\"慈母慈父\"類的型。

父母心疼孩子,溺愛孩子,不願意看到孩子承受太多委屈,所以就自主幫助孩子挑選了一條\"逃避\"的道路。這樣,孩子就不會表現地那麼痛苦了。

而且,父母通常都具備僥倖心理,他們潛意識裡認為,這次孩子不肯向前,下次孩子就會向前了。

從短期效果考慮,心疼放棄可以讓孩子避開恐懼,孩子就不會留下心理陰影,親子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矛盾。但是,從長期效果考慮,孩子的成長速率會減緩。

這一個個的挑戰就是一次次成長的機會,孩子只有踏過這些挑戰,才會得到實質性的成長。沒有挑戰的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的,這是一種\"詭異\"的平坦。相比之下,那些正面接受挑戰的孩子就會表現地尤為艱難坎坷。

但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後者一直在走著,而前者卻一直在原地踏步,原地踏步的孩子是感覺不到成長的艱辛的。

當孩子面對挑戰,\"輕推\"效果最好

父母常見的兩種措施——狠心強推和心疼放棄,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那麼,孩子在遇到挑戰時,父母應該怎麼做?答案是\"輕推\"。

其實,孩子遇到挑戰時,是處於一種\"搖擺\"的狀態。孩子很想克服眼前的挑戰,但是因為自己從來沒有面對過這樣的事情,心裡難免會對未知的事情產生恐懼。這種時候,孩子的心理正處於一個\"臨界點\"。

科恩在《遊戲力》中這樣說臨界點:\"心理臨界點\"是類似懸崖的邊緣,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地點,在這裡面對恐懼時,我們雖然感到害怕,但也可以往前邁一小步。

當孩子處於\"心理臨界點\"時,採取狠心強推和心疼放棄都不好,應該採用\"輕推\"。那麼,\"輕推\"能夠給孩子帶來哪些正面的影響呢?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面對挑戰,並且戰勝挑戰,這無疑會大大增長孩子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孩子通過一些挫折和挑戰,逐漸積累起來的。

孩子不斷地戰勝挑戰,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提高。反過來,因為自信心的提高,孩子面對未知挫折和挑戰的勇氣也會增加。兩者是成一個\"正向反饋調節\"機制。

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其實,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勇敢地去面對挑戰,去戰勝挫折,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戰勝內心那個恐懼的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抗挫力。

一方面,面對已經戰勝的挫折,孩子已經清楚了應對挫折的方法。以後再面對類似的挑戰,孩子就不用驚慌,而是利用腦海中的技巧戰勝困難。

另一方面,孩子的未來會遇到各種各樣未知的挑戰,\"抗挫力\"可以讓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繼續保持勇氣和冷靜,持續向前。這種精神才是難能可貴的。

培養孩子的耐心

孩子位於\"心理臨界點\"時,父母的\"輕推\"需要一定的時間,孩子從\"不敢向前\"到\"向前踏出一小步\"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如果父母和孩子沒有耐心,那麼孩子也就沒能戰勝挑戰。

這份耐心也是要排序的,因為孩子在面對挑戰時通常都沒有什麼耐心。只有父母展現出耐心,孩子才會表現出耐心。與上面的\"抗挫力\"相似,耐心與挑戰也是成一個\"正向反饋調節機制\"。

孩子的耐心都是在一次次的實戰演練中培養起來的,面對挫折和挑戰的經歷越多,相應的,孩子的耐心也會增加。

\"輕推\"需要一定技巧

父母的\"輕推\"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解決安全警報

研究情緒自控的神經學家Allan Schore博士認為:\"孩子的神經機制尚未成熟,在面對過大的挑戰時,還無法有效調節本能衝動造成的巨大壓力,只有在成人的幫助下,才能逐步調節情緒衝動。\"

也就是說,孩子的大腦中負責理智和思考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而掌管恐懼、憤怒這些原始情緒的部分從出生起就很發達了。這部分\"恐懼\"\"憤怒\"就是孩子腦海中的一個警報。

那麼,父母如何才能解除孩子的安全警報呢?

腦神經專家約翰·梅迪納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中說:\"研究結果顯示,共情能夠迅速解除強烈情緒,並逐步減少孩子情緒發作的頻率。\"

\"共情\"是解除警報的關鍵,父母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代入自己的情感。不同於孩子,大人面對恐懼與焦慮能夠想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如果父母能夠感同身受,那麼孩子也將會更加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

平復焦慮與恐懼

解除孩子的安全警報只是第一步,雖然這時孩子已經願意和父母交流,但是孩子內心的恐懼和焦慮還是沒有完全消失。伴隨著這份恐懼,孩子還是很難踏出第一步。

所以,接下來,父母要平復孩子的焦慮與恐懼。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中講到了一種叫\"覺知之輪\"的方法,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呼吸,把注意力從焦慮上引開,帶領孩子在其他愉悅的感覺中\"神遊\",以此釋放焦慮。

父母在輕推過程中,引導孩深呼吸。在呼吸的過程中,孩子的焦慮會逐漸降低。而且,孩子往往都是在深呼吸的過程中,能夠慢慢地往前走一小步。

學會事後復盤

父母在輕推時還要注意兩點,一是輕推時保持聯接,避免\"情緒失控;二是輕推時持續向前,避免\"逃避\"。也就是說,把孩子推出一小步只是一個開始,在面對挑戰的過程,父母還是保持輕推的動作。

這個過程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覺安全感。

此外,在戰勝挫折之後,父母還應該帶著孩子\"復盤\"剛才的經歷。父母要讓孩子記住自己戰勝挑戰時的喜悅,即放大孩子的成就感,減輕孩子的負重感。這樣,下次孩子遇到挑戰時,就會記得自己上一次是如何戰勝挫折的,孩子就會堅定自己這次也一定能夠戰勝挫折。

當孩子處於一種\"搖擺不定\"的狀態時,父母要有多一些耐心,保持持續的\"輕推\",相信孩子最終一定能夠戰勝挑戰的!

我是小B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43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