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娃最讓人上火的是什麼?
熊孩子發脾氣!
明明剛才還好好的,突然就翻臉不認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上一秒還晴空萬里,下一秒就狂風暴雨。
撒潑打滾不講道理,心頭那個火頓時蹭蹭往上竄!
一對母子在逛商場,孩子大概3、4歲的樣子。
剛開始,孩子跟媽媽還饒有興致的指著貨架上的玩具有說有笑,不出一分鐘,就聽到孩子的喊叫聲:我不!我就要!
這時,小男孩媽媽徑直往前走,並沒有理會那個小男孩。結果,小男孩看到媽媽走了,立馬坐地大哭起來......
媽媽見狀走回來,大聲說:你再不起來,我就揍你信不信?!
小男孩並沒有停止哭鬧,反而鬧得更凶了。
最後,孩子在母親的拉扯中哭鬧著離開了我的視線......
「為什麼孩子常常「一言不合」就發脾氣?
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被慣壞了的表現。還會在發脾氣和不聽話之間畫上等號......
但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你可能並未察覺的小秘密......
爸爸媽媽應該透過發脾氣的表象去找尋孩子真正的需求,幫助孩子做好情緒上的調整。
1-2歲寶寶發脾氣:需求未得到及時滿足
想要桌子上的一個小叉子,不給他,立馬大哭大鬧...
媽媽要去上班了,不能陪我,立馬大哭大鬧 ...
爸爸媽媽怎麼做?
合理要求及時滿足
比如,孩子想要自己拿勺子吃飯,即使會弄得到處都是,但只要不危險,爸爸媽媽也應該鼓勵,讓孩子大膽去嘗試。
不合理要求轉移注意力
比如,你要抱孩子坐在餐椅里吃飯,孩子怎麼都不肯坐。這時候,如果你大發脾氣,孩子就會更加逆反。可以先拿個他喜歡的小玩具哄哄他,等他吃得心情愉悅時,再抱進餐椅里去。
2-3歲寶寶發脾氣:打破他的秩序感
先穿襯衫再穿褲子,如果順序反了,立馬大發脾氣...
小汽車放在桌上,娃娃放在床上,如果位置放錯了,立馬大發脾氣...
餅乾掰下來一點,不完整了,立馬大發脾氣...
這個階段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高敏感期,也被稱為「Terrible Two」。
「不」字掛嘴邊,一天能拒絕你八百遍。他看到的都是他的,驚人的以自我為中心。
爸爸媽媽怎麼做?
把選擇權給他
如果你問:「寶寶,你要不要來洗澡?」 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要!」 。這時候,可以換個說法,如,「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鴨子,還是玩小水桶?」
跟他做遊戲
比如,寶寶不肯坐車,那麼就跟寶寶說;「誰先坐到車上誰就贏了。」兩三歲的孩子一般都有很強的競爭意識,都想成為贏家,利用這種方式,孩子就會很快上車坐好。
如果家長不耐煩的催促,「你快點」或者發脾氣責罵他,他可能會一直跟你執拗僵持。
耐心陪伴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孩子可以從家長對待他的方式中學習到如何處理情緒。
3-4歲孩子發脾氣:想要更多的權利
孩子不想起床,媽媽不停的催促:「快點把衣服穿好,不然會遲到。」
孩子:我就不!啪~把衣服扔在地上......
孩子:「我要吃巧克力!」
媽媽:「不可以,要先把飯吃完了才可以吃。」
孩子:「就要吃~就要吃~我不要吃飯!」
爸爸媽媽怎麼做?
直接告訴孩子拖延導致的後果
如果我們10分鐘內能出門,你就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吃上早餐;如果不能,學校的早餐時間過了,你就沒有早餐吃了哦」。
陳述事實,避免指責
比如說孩子在飯前非要吃巧克力,家長如果大聲呵斥他不可以,得到的結果往往是激怒他,孩子還是不聽你的。
爸爸媽媽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友好協商,先吃飯再吃零食,或者讓孩子自己決定先吃幾口飯再去拿零食,而不是直接對孩子say no,剝奪掉他的權利,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
4-6歲寶寶發脾氣:遭遇挫折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自尊心也開始萌芽。
他們想掌控一切,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是也常常會因為太著急想把事情做好,而一旦遭遇了挫折,就出現情緒暴走的情況。
爸爸媽媽怎麼做?
多鼓勵少批評
有些家長經常用「威脅」的招數來使孩子乖乖聽話。
比如,「你再不聽話,就讓警察把你抓走!」或者「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大人可能覺得,「我只不過說說而已」。但是由於孩子缺少生活的體驗,他們往往會當真,這種威脅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很容易讓孩子孩子變得膽怯,自卑和遲鈍。
接納情緒,允許發泄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指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粗暴制止或是冷漠不理,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當然,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也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
如果孩子出現過激行為(打人、故意砸壞東西等),家長也要及時制止,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可以做。
除了上面所說的心智發展的必然之外,孩子發脾氣還有下面這幾種情況:
原因 1: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
有時父母正在忙於別的事時,寶寶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也會藉故哭鬧。
如果可以的話,爸爸媽媽不妨暫時放下手上的事情,陪寶寶玩一會兒。
原因2:為了達到目的
有些孩子會通過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是合理的需求,爸爸媽媽可以適當滿足;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也要溫柔而堅定的拒絕,以防孩子養成用哭鬧來要挾父母的壞習慣。
原因3:想要逃避責任
寶寶犯了錯,怕受到父母的責罰,就以哭鬧來轉移注意力。
如果是寶寶無意中犯的錯(比如不小心打破碗碟),爸爸媽媽就不必責怪他,告訴他下次注意即可;如果是有意犯的錯誤,則要進行批評,讓他認識到哭鬧並不能逃避責任。
原因4:感到恐懼或受到傷害
無論兒童還是成年人,大部分的憤怒其實來源於恐懼。當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或「傷害」,就會本能地感到恐懼,繼而轉化為脾氣,宣洩出來。
這種情況需要家長細心觀察並給予安撫, 幫助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感,情緒自然也能受到很好的控制。
孩子愛發脾氣,是其成長中的必經階段。
作為一位成年人,我們都不一定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問題,更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請爸爸媽媽耐心再耐心,學會看透孩子脾氣後面隱藏的真正需要,陪孩子一起捕捉、接納並解決它。
作者簡介:
我是軍哥,從事育兒工作8年,這裡是親子早教,
我們擅長幼兒教育指導諮詢,兒童成長指導,各位早教問題為你解答!
0-4歲)寶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查看微信公眾號:(jgzj688)
我將根據你的需求,給出你最專業的解答!感謝你的觀看,喜歡記得關注!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431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