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好性格
好習慣和好性格,是孩子一生的財富。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這麼說的: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為什麼性格會對人生有這麼大的影響呢?一項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在青少年時期就形成了,經過10年到15年,再次對他們進行測試,結果發現:自信的人依然自信、自暴自棄的人依然討厭
自己,消極的人依然消極,除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事情發生,否則性格很穩定,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妙趣橫生的心理學》)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那麼好習慣和好性格是怎麼來的?是小時候父母的示範和家庭環境造就的。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性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第一節 如何培養孩子守時的習慣
守時,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個人素質、修養的體現。對外在與他人相處的活動中守時,會被認為是靠譜的人、值得信任的人、讓人放心的人;對內在自己的活動中守時,制定的各種計劃、安排都可以按時完成,是一個嚴格自律的人,工作學習效率高,會有自信、快樂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守時是一個好習慣,但要讓孩子守時卻非常不容易,很多家長向我們反映,他們經常會為孩子不能按時起床、上學而頭痛,為孩子拖拖拉拉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而煩惱,為各項計劃總不能按時完成而痛苦……迫切希望有辦法幫助他們的孩子形成守時的好習慣。
我本人有守時的習慣:做記者20多年,無論需要幾點出發採訪,從來沒有遲到過。從建立「大正小雨家庭教育群」開始,每天早晨6點在群里問好,將近3年了,誤差超過30秒的時候,到現在一共只有3次。
我家孩子也有守時的習慣:孩子從2歲半上幼兒園起,早晨都是他自己起床,從來沒有遲到過。包括春節要早早起床,給爺爺奶奶拜年,只要告訴孩子幾點幾分起床,他自己定鬧鐘,一定能都能準時起來。
孩子的守時習慣,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
首先:父母嚴格守時
【案例】:我家孩子8-9歲的時候,我的一個大學同學一家要移民美國,在石家莊的同學聚會歡送,我是帶著孩子參加的歡送晚宴的。不到晚上8點,孩子就吃飽了。大人聊天,他覺得沒有意思,就過來問我:我們什麼時候回家?
我說:10點。這並不是隨口一說應付孩子的。當時不到8點,我覺得到10點,還有2個多小時,聚會也該結束了。
兒子一聲沒吭,自己到一邊玩去了。中間再也沒有打擾我們,這是他對我的信任。他以為10點肯定可以回家,這中間的時間是留給我們大人的。
到10:00,他準時過來對我說:時間到了,該回家了。 當時大家還談興正濃。如果我不走,繼續談下去,就破壞了我一貫守時的習慣,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不但喪失父母的威信,孩子的守時習慣也建立不起來了,對孩子一生都有負面影響。
而同學之間的聊天呢,再聊一個小時、聊兩個小時,都不會有更多新鮮的信息,也不會把感情加深多少。
我不能辜負孩子的信任,要給孩子做出守時的榜樣。我立即站起來,帶孩子回家。
不能只要求孩子守時而不要求父母自己,家庭所有成員,都一定要守時,再強調一遍:家庭教育是父母的示範與孩子的模仿。
家庭內部的活動都要準時。鬧鐘響第一聲就起床,毫不含糊。如果想多睡一會,可以把鬧鐘往後定,但不要響了鈴還不起。制定一個家庭作息時間表,規定好起床、吃飯、家務的時間,嚴格按照執行……
對外活動的活動也要守時。去朋友家拜訪,要提前預約好時間,不能遲到,也不要去的過早。過早的話,對方沒有準備好,會尷尬。禮貌的做法是準時或比預定時間早1-2分鐘敲門。
我曾經是一個自駕爬山群的群主,組織了3年多周末的爬山活動,我們群的規矩是約定的出發時間到了就開車,無論誰遲到,多一分鐘都不等。
這些做法都給孩子樹立了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第二:誰的事誰自己操心 不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案例】:孩子大概10歲左右,一天早晨到起床時間到了,他的鬧鐘沒有響。如果不叫他,上學就會遲到;如果叫他,他就會產生依賴感,他心裡會想:萬一我做不到,有父母拾後台。
決不能讓孩子產生依賴感,交給他的事情,就是要由他來完成,不能指望別人替他,如果他不能完成,就必須承擔後果。如果產生依賴感,就會有僥倖心理:我做不到反正有父母呢。這樣一來,他的責任心就下降了,對培養守時的好習慣產生負面影響。
不叫他起床他就會遲到;叫他起床就有可能讓孩子可能產生依賴心理?怎麼辦呢?我問過很多聽我講座的學員,他們的回答都不是特別恰當。當時我們是這樣做的:我告訴我愛人,「去到孩子的門口弄出點動靜來。」我愛人站在孩子的房門口,大喊:「鄭建衛,趕緊起床給孩子做飯,你看看都幾點了!」
這響亮的一聲喊把孩子驚醒了,他騰一下子就起來了,他沒有意識到這實際上不是在叫我起床,而是在叫他呢。他當時10歲左右,還想不了那麼多。
提醒大家注意,父母每做一件事,都必須考慮這樣的做法會對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不要不經過思考就隨意做了什麼事情。
雖然我講誰的事誰自己操心,不能讓他有僥倖的感覺,但孩子畢竟還小,還需要父母的關注和支持,父母的關注和支持要有技巧的、讓孩子意識不到地進行,不能直接幫助和干預。
第三:要十多年如一日地堅持守時的習慣
家庭對內對外的所有活動中,都要堅持守時的習慣,一直堅持到孩子16歲,不能有一次例外。從來不能有下不為例的說法,不要為不能堅持找藉口。長期的重複和堅持,就形成了習慣,也樹立了家長的威信。
萬一沒有準時怎麼辦?意外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但不等於可以聽之任之,沒有準時一定是要有說法的,一定要承擔後果,也就是說一定要有懲罰措施。無論對孩子還是對父母,懲罰也是一視同仁的。
這樣堅持的到孩子16歲,你的孩子一定培養出了守時的好習慣,孩子的性格定型了,家庭教育功能結束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使命已經完成。
作業:請各位讀者自己選擇一件事:每天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去完成,最好誤差不超過30秒。具體這件事是什麼,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和能力而定,我選的是在群里問好,你可以選這個,也可以選別的。例如每天鍛鍊的時間,上床睡覺時間,等等
注意每天誤差不超過30秒,同時要求你的家庭所有人同樣這樣做。堅持10多年吧,堅持到孩子16歲。你們能做到,孩子就會形成守時習慣。
本書即將出版,出版前將發起成本價眾籌,關注我的頭條號關注眾籌信息。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