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牛奶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大部分都比較乖巧、聽話。
比如,一歲半左右的孩子,你教他跟著學普通話,他會很快地反應過來,並跟著你學;
兩歲的孩子,你教他垃圾要往垃圾簍里丟,他立馬記住並主動把香蕉皮、西瓜皮丟到垃圾簍里;
3歲的孩子,你告訴他,必須得去上幼兒園,他就忍住與你的不舍,跟著小夥伴一起去了幼兒園……
可一旦孩子到了五歲以後,你再要簡單粗暴地叫他干這干那,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叫不動」他了。
這是為什麼呢?
隨著孩子長大而變化的教育方式,才是合適、合理、合情的
因為,孩子會漸漸長大,隨著他一步一步成長,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與意志,我們不可能再像對待嬰兒那樣對待已經長大的孩子了。
嬰兒只需要父母通過擁抱、親吻、哺乳等方式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讓他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他就會很開心很滿足;3~5歲的孩子,已經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他能說會道,更需要你適當放手、給予選擇權和自由權,比如自己選擇吃什麼菜、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出門玩;
而到了5歲以後,孩子覺得自己像一個小大人了,他已經不會那麼粘著家長,他更喜歡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探索,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與表揚;等到了十來歲,孩子即將小學升初中,他的學習與生活就更加豐富多彩,他更喜歡與同學或好朋友共度時光,也更加希望在家裡有自己的獨立時間與空間來自由掌控……
也就是說,孩子有不同的成長階段與節奏,我們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要根據孩子年齡的增長而相應做出改變。
家長不嘗試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牢籠
假如家長們抱著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不思改變的話,那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牢籠,深受困境、無法逃脫,最後親子間的關係矛盾只能逐步惡化。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很喜歡「一招鮮,吃遍天」,手裡抓著一兩套教育方式就屢試不爽,絲毫不考慮孩子會長大,那些教育招式會失效。
比如,孩子3歲以前,愛鬧情緒,什麼事情都以哭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有的爸爸媽媽就會對孩子說,「你再不乖乖的,我就不愛你了哦!」
這句話,在當時可能會見效,孩子屈於家長的「威脅」會立即止住哭鬧,乖乖地待著。
可等到孩子5、6歲了,你還用這種「威脅」方式來止住孩子的哭泣或其他消極情緒,就不一定管用了。
「威脅」式教育本來就不可取,更何況孩子越來越大,感情需求也越來越清晰,家長還老用這一招甚至是到了打罵教訓的地步,那孩子的心只會離家長越來越遠。
還有一些家長,特別看重分數,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狠抓孩子的各種作業,到了小學中學,就加大力度追求考試分數。
家長樂此不疲地用各種貶低或激將方式來「鼓勵」孩子奮發向上、取得好成績。
小學一年級,孩子沒考好數學,家長怒斥孩子:
「別人家孩子都會做這些題目,我就不信你會這麼笨?」
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在當時可能會真的奮發向上,努力考個好成績就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
可如果到了初中、高中,父母還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孩子的成績,那孩子可能就會破罐子破摔了。
「一招鮮」的教育方式是無法貫通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年紀越長,其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會越來越高,他漸漸更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充分理解與尊重,而不是父母對他從小用到大的「威脅」、「激將」、冷暴力或者是無原則寵溺、敷衍式的誇獎。
這些不思變通的教育方式都只能成為束縛孩子健康成長的牢籠。
儘管孩子是經由父母帶來這個世界的,可他們來這世上一遭,並不是為了被冠上父母的意志、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他們有自己的價值所在。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每一段軌跡,都有可能與眾不同。但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我們做父母的要懂得從細微處體察到孩子的變化,並及時更新我們的教育方式,這樣才不會束縛孩子孩子的成長。
孩子有這幾個表現,家長就要嘗試改變教育的方式了
01.情緒變得反常
5歲的孩子,之前,孩子在家裡很開心、能自己吃飯自己玩兒.
可剛上新幼兒園,在大班沒幾天,回到家的情緒就開始變得起伏不定。
不僅動不動就哭鬧,還不願意自己吃飯、玩耍了,是個小大人了卻還無時不刻嚷著要父母陪著、抱著,要父母喂著吃飯。
遇到類似反常情緒時,父母就要留點兒心,不能一味滿足孩子時刻抱著,也不能粗暴地吼叫訓斥孩子。
父母要先去了解引起孩子產生這一情緒和行為變化的原因。
可以跟幼兒園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的狀態;也可以等孩子安靜下來時,和他簡單聊聊。
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是因為換了一個新的幼兒園,感到不適應,在學校壓抑著很乖巧、聽話,但回到家裡就繃不住了、渴求父母的安慰和理解。
所以,他就會用反常的情緒和要求來吸引你的注意,希望你安慰他、理解他、幫助他一起渡過這段適應期。
換一個學校,在我們家長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可對於孩子來說確是一個大任務,他需要跟以前的幼兒園分別,需要在新幼兒園找到新的小夥伴……這些都需要他調動至今所能來完成。
所以,孩子情緒突然變得反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做父母的不懂得放下以往固有的理念,以為孩子一時頑皮而已、罵罵就好。
孩子雖然是孩子,但他們也會心細如髮。
不要小看孩子的情緒表達,他們的言行舉止往往隱藏著另一層心理需求。家長此時就需要慢下來,跟孩子好好說說話,幫助他合理地把內心的需求表達出來。
02.跟家長刻意疏遠
很多家長白天忙著上班,等下班到家都很晚了,可孩子還是不願意睡覺,其實他只是很想爸爸媽媽,好不容易看到他們回來了,不捨得睡覺,想要等著爸爸媽媽一起讀故事;
或者只是想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好好待一會兒。
可是,假如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這一層心理,粗暴地趕著孩子快點兒睡覺、把孩子往房間裡里一丟就不管的話,那漸漸地孩子就會對父母疏遠。
以後,他不會期待父母下班歸來,也不會期待父母陪他讀故事書。
還有一些家長,是典型的「潑冷水式父母」,很喜歡在嘴巴上不饒人。
孩子經過努力,把作文從原來的50分提高到80分,滿心歡喜地跟媽媽說,想要與媽媽分享自己的進步。
可媽媽一句「喲,進步這麼大?真的是你寫的嗎?沒打小抄?」
這瞬間,孩子歡呼雀躍的心就被媽媽的冷水給澆得冰涼冰涼的。
畢竟大人都不願意忍受被潑冷水,何況是孩子呢?
當媽媽的如果長此以往、不改變對孩子的說話方式的話,那孩子還怎麼可能與你親近呢?
03.學習成績下滑
孩子學習成績下降,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父母們這時就不能聽之任之,需要想辦法跟孩子做認真的溝通,而不是粗暴訓斥或打罵了事。
父母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我們還是個孩子時,也不可能一直成績領先。
想想我們那時候是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當時希望獲得家長什麼樣的幫助。
有的是因為新老師講課不靈活、不吸引人,所以課堂上聽不進去,知識點沒掌握,成績自然就下滑了;
上了中學的話,還有很大可能是因為,有了心儀的男孩或女孩,心思放在了「戀愛」上,學習跟考試都不專心……
這樣換位之後,我們才會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態跟孩子溝通。
有心儀的對象並沒有錯,這是青春期發展的必經階段。
但我們有必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悸動,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幫助他慢慢把學習擺回主道上來。
教育孩子沒有屢試不爽、一招吃遍天的方式,只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那就是,相信孩子在不斷成長和進步,相信孩子可以與我們有不同的人生軌跡。
孩子不可能一生下來就一成不變地乖巧懂事,我們父母也並不是說把孩子一生下來就成為了合格的父母。
我們只有緊跟孩子的成長步伐,不斷更新適合他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不被孩子落在後方。願我們每一對父母都能與孩子同成長、共進步!
今日互動:家長們更改過自己的教育方式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育兒過程中,育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但也有很多來自寶寶們愛的反饋,讓人心生溫暖。
關注【牛奶媽媽】,在這裡新手爸媽們能更加了解幼兒心理,輕鬆解決育兒難題,讓我們和可愛的寶寶們共同成長和進步吧!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告知)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