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大家會發現最近我寫的多一些是關於兒童心理的文章,少了一些育兒的乾貨,可能也是源於我最近在看育兒心理的書,發覺也是挺有意思的,揣摩小朋友的心理,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有則改過無則加勉,所以有很多話想跟大家說。
今天聊聊陪伴話題,此處我也是很想@圓圓她爹好好看看,不要整天拿著手機陪伴孩子了。
我們這代父母要比我們的父輩在認知層面上了解得更多,不會再去打罵孩子,不會讓孩子與自己分開,不會對孩子的成績漠不關心,我們都會強調陪伴。
但是:拿著手機一邊刷一邊陪的,一邊看電視一邊陪的,心不在焉陪著的啊,這些場景在我們的生活經常看到吧,我身邊就很多,包括她爸,他還會反過來說「我不是陪著的嗎」,很多爸媽以為,只要在孩子身邊陪著就是陪伴,但這種陪伴,非常無效,甚至來說是一種傷害。
沒有回應,沒有歸屬感
當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興奮的父母長輩就會各種積極回應,然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新鮮感過了,就開始無視了。
是的,我們經常說,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未來會越幸福。但其實這後面沒說完,如果參與度過低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孩子的內心極其的敏感和脆弱,所以她們會各種求關注,從嬰兒開始就會表情、聲音、肢體動作觀察,如果這種回應是被動的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那麼孩子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而患得患失,鬱鬱寡歡,沒有自信,遇事也會消極處理。這就是很多時候我們一些媽媽們會坐下來交流,有的家長說自己明明都全職了,但是娃感覺性格很內向不說話,因為媽媽你都基本做自己的事情了,就放她在旁邊。(所以說全職媽媽很辛苦 ,特別連買菜做飯家務全包的情況下,有時候會疏忽了有效陪伴)
放下你所謂期待效果的陪伴
這一點真的我自己也是犯錯的,長大了的我們就是這麼功利,當我們放下工作,放下手機陪伴孩子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只是孩子黏得不得了,你不得已了或者你覺得只是因為好父母應該陪伴所以陪伴。好了,我來陪你玩,我們玩吧,然後我們就會帶著期待,「你不是牽我過來切水果嗎,怎麼一下子就跑了」,「你要學我這樣疊高高」,就感覺既然我來陪伴就一定要完成什麼事情一樣,不然就浪費了時間,而且我們可能會為自己的付出感到憤憤不平,掉入受害者模式。
「就為了陪你,我這一天啥也沒幹…文章都沒寫完」
「你怎麼傻乎乎什麼都不會,叫你看書呢」
會感覺陪伴孩子很無聊或者是達不到你的要求。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學什麼呢,學習玩就可以啦,陪伴,是心靈的陪伴,沒有負擔的陪伴,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當他感覺到足夠安全,感覺到被愛時就會有能力去愛別人,這也是安全感的養成。享受的親子時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
修整好的你的狀態
有時候我們陪伴孩子感覺是無奈的,或者帶著自身壓力的。就比如有的家長總會吐槽:總覺得身上的擔子好重。白天忙著工作,晚上回來還得耐心地陪孩子,有時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就想吼他。好容易哄他睡覺了,還得熬夜加班。哎……」我們負面情緒會直接傳遞給孩子,孩子在父母消極情緒的籠罩下,情緒長期受到壓抑而無法宣洩,對他們也是一種傷害。學習如何管理情緒真的不止是面對你的工作,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也是如此。
怎麼樣才是有效陪伴?
其實上面說了,放下你的期待,放下你的壓力,放下的手機亂七八糟電子設備,走心嘛
我在一本書裡面看到了「123」法則,感覺就很像我現在陪圓圓的一個狀態。
所謂「123」法則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與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1種。
3件事包括,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多年的實踐證明,每天按照「123」法則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比長時間漫無目的地膩在一起強百倍!
說說自己的情況,圓圓現在上早托班,早上9點到下午5點多才回來,其實一天陪伴時間並不多了,回來之後就媽媽準備晚餐吃的,我主打就是陪伴孩子,這個時候我手機是放在書房,就是讓自己不去碰,能夠放下心充分的去陪伴孩子(如果有什麼重要事情交代解決也會在她回來之前先交代好或者讓別人等下)。然後就看書,拼圖,搭積木,反正她要玩耍我就跟她一起玩,也算是給自己一天辛苦工作的放鬆。一起搭拼圖,不管是一起搭,還是你一個我一個,充分融入其中,去感受樂趣,去發覺有沒有更有趣的玩法,也是一個小技巧呢。
與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或與孩子簡單的幾句對話,或是和孩子玩耍片刻,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關注,這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