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滿足就撒潑打滾?教你2個法則,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休假就帶孩子去逛街,在兒童城看到一個小朋友大哭大鬧的在地上打滾,以為是怎麼了。看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原來是孩子想要玩具,孩子的媽媽以有好幾個同款玩具拒絕了孩子。無論媽媽怎麼勸說好話說盡孩子就是撒潑打滾的要買,最後果不其然孩子的媽媽還是買了。母子倆手牽手一起走了。

看著他們的背影我陷入沉思,經常會有孩子提出要求得不到滿足後撒潑打滾的情況,最後總是家長們妥協。雖然最後大家歡歡喜喜,但是這樣真的是好辦法嘛?

孩子在大街上撒潑打滾其實是屬於\"行為偏差\",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那麼在教育中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撒潑打滾背後的行為偏差。

什麼叫\"行為偏差\"

\"行為偏差\",字面上的意思是行為舉止上與正常情況有所差別,又稱\"越軌行為\"或者\"偏離行為\"。是人們在遵守社會規定的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指與社會規範相勃。台灣大師吳武指出行為偏差就是個人行為顯著偏離常態,並且妨礙生活適應。值得注意的是\"行為偏差\"不是指孩子低能、無能,它只是給孩子貼上一個表現行為特點的標籤。不僅僅包括撒潑打滾、還有愛表現、摔東西、打架、脾氣暴躁等等一系列的行為。20世紀70年代,國外報道學齡前兒童的檢出率5%-15%,80年代後,已經高達10%-20%;國內兒童\"行為偏差\"的檢出率已經從8.3%增到12.97%。其中,兒童單項行為的異常行為發生率高達30%-50%,行為綜合徵的發生率為8%-20%。所以說孩子撒潑打滾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越來越多兒童的行為偏差是沒有引起重視又不糾正的後果。(資料來自百度)

孩子撒潑打滾背後\"行為偏差\"的原因?(身體原因略)

1、情緒或者語言障礙

孩子還處於嬰童階段,有些時候無法理解以及自己疏解突然產生的負面情緒。情緒尚且無法梳理,在語言表達上有些許成年人都表達不清,更不要說是孩子。孩子無法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就會產生更加焦躁不安的情緒。像上文所述的孩子由於表達能力有線只會採取最直接的方式\"撒潑打滾\",通過這樣讓家長無可奈何的行為來讓自己滿足、達到目的。

2、教育方法不當

上文所述的媽媽為了制止孩子撒潑打滾,所以答應了孩子無禮的要求。明明家裡已經有了同款玩具了,還是答應了。這樣的情況就屬於家長教育方式不方,可能這種情況對於這一個家庭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樣的做法的後果就是孩子更加肆無忌憚的用撒潑打滾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孩子發現並且知道父母一定會滿足自己的要求。這裡講的教育方法不當包括:放縱孩子的行為不加以糾正、父母不能言傳身教就是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往往是孩子形成\"行為偏差\"的溫床和染缸,表現為默許、支持甚至教唆孩子的不良行為,使得孩子的不良行為進一步發展。

3、為吸引他人注意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家長對於孩子來說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當家長由於工作忙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時,孩子就會用非正常的途徑吸引家長們的\"注意\"。例如通過摔東西、打人、大哭大鬧發脾氣等方式引起家長們的注意。在社交中,孩子也會通過一些方式吸引小夥伴的注意。例如在幼兒園扯小夥伴的小辮子。

4、為求自主性

孩子3~7歲時正是孩子需要\"權利\"的時候。這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會迫切的希望可以做到以及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並且通過某件事的決定權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在這種感覺的驅動下,她們對於什麼都開始說\"不\"或者是\"我要\"。

孩子的\"行為偏差\"有什麼影響?

1、孩子的身心不健全

行為偏差具體還分反社會行為和非社會行為。一開始孩子的\"行為偏差\"都屬於非社會行為,就算是在家長們嚴重也是屬於\"小打小鬧\",假以時日不加以糾正可能將演變為反社會行為。這樣的後果將極其嚴重。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明確的自我意識、有健康的身體。但是這些都與具有\"偏差行為\"的孩子無關。\"

2、不利於形成良好性格

\"行為偏差\"本身的行為就是不規範的,這樣的行為會受到眾人的譴責。在大家眼裡這樣的孩子\"不聽話\"的。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進入青少年時期性格逐漸偏激、叛逆,等到孩子性格形成結果不堪設想。

3、影響家庭狀況

其實孩子\"行為偏差\"對父母也是有影響的。當偏差的孩子被誤解的時候,就會越來越不聽話。當孩子不聽話,家長們就會覺得挫折,這種挫折反過來影響家長,讓孩子覺得被誤解。很快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家庭氛圍越發嚴肅。當家長期待孩子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或者看到片面直接下結論誤解孩子。身為父母的職責不是別的,而是要能滿足孩子的需要。當你發現自己因為孩子而讓你心煩、或是不讓你做某些重要事情而生氣時,請先深呼吸一口,記住你必須先滿足孩子的需要。你越是了解孩子所面臨的挑戰,就越不容易生氣。偏差的看法就會導致孩子行為偏差,但是哪個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好呢?

\"行為偏差\"這樣的問題說大可大說小不小,只糾正孩子的行為是治標不治本的,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利用\"兩個法則\",糾正孩子\"孩子行為偏差\"

1、原因法則

\"行為偏差\"的表現千奇百怪,最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找准原因對症下藥。如果孩子是自身原因例如因為情緒和語言的障礙以及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那麼就需要採取一種非他所期待的方式給予注意。文章一開始說的孩子撒潑打滾,就不應該立刻給予孩子反應,就需要採取不理睬的方式。等到孩子放棄撒潑打滾的時候就需要夸一夸孩子。要獎勵孩子的好行為,對孩子的壞行為置之不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偏差行為對你的吸引力並沒有用的時候,他的偏差自然就會消失。

2、潛移默化法則

排除孩子的自身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父母教育不當的影響。美國第一代的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曾說:\"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家長們應該從自身的原因出發,想一想自己哪個方面有\"行為偏差\"導致孩子也\"有樣學樣\"。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如果不希望以後釀成大禍那就儘快糾正自身行為。糾正自己的錯誤只有自己最在行。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36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