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了媽媽後,都會開始去關注營養的問題,關心寶寶能否吸收到營養,注重寶寶的每一頓飲食搭配。
一邊給寶寶變著花樣地做輔食,一邊還不忘添加一些額外的營養補充劑,但是,很多人都會忽略一個問題:
寶寶能否吸收到營養,跟他的身體素質有很大關係。不根據寶寶的身體素質而胡亂添加,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那麼寶寶的營養狀況怎麼樣才算好?他的營養狀況又以什麼為標準?
首媽媽需要明確一個觀念,不同階段的寶寶對營養有著不一樣的需求。例如寶寶出生後需要補充維生素D;6個月開始需要攝入鐵。
媽媽應該根據不同的階段寶寶生長發育的特點,根據現階段的營養需求制定營養食譜。
第一個可以看「量」。
12個月以下的寶寶看「奶量」;
1歲以上的寶寶,以主食為主,標準參考三頓主食、一個雞蛋、500ml奶。
第二個就是看「鮮」。
相信在媽媽的認知里,食物豐富就是有營養,但食材的新鮮也是營養物質留存的最好證明。
這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改變寶寶飲食中的不良習慣。
其實寶寶是很聰明的,當他不適應環境或者不適應飲食時,都會給媽媽們信號。比如排便情況發生變化,胃口異常等。
上面的分析,都是一些基本常識。如果媽媽接收的是科學、正確的營養理念,喂養寶寶就會變得簡單、明確。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