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位家長求助說:「孩子學會說髒話了,我怎麼勸、怎麼阻止都沒用,這可怎麼辦呀?」的確,明明想幫孩子改正錯誤,但是孩子不是「聽不見」爸媽的話,就是選擇「照做不誤」。難怪父母經常會有這種感悟「孩子越大越難管」。
可是除了生氣,家長還會擔心,如果孩子現在不改正這些小問題,將來可怎麼辦?怎麼說、怎麼做,孩子才能聽自己的話呢?父母的擔心是正確的,但是在解決孩子聽話的問題之前,我們是不是該反思,自己只想到了孩子的未來,卻忘了想一想這些錯誤行為習慣是怎麼找到孩子的呢?
所以,今天我們會從根源幫您了解孩子到底為什麼不聽您的話。
01
你的錯誤反應
會讓孩子找到「探索」的樂趣
幼兒階段的孩子,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模仿能力都有驚人的潛力。所以,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家庭成員無意之中冒出了某一個錯誤詞彙,最常見的就是髒話,孩子馬上就學會了,比學任何知識都要快。面對這樣的情況,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
大部分家長肯定會說,當然要警告孩子不要再學著說這種話。但是正因為您的這種「阻止方式」孩子不僅會不聽您的勸阻,甚至還會在您的面前反覆說被禁止的話。為什麼呢?因為您的阻止讓孩子發現這種錯誤的話會帶來「神奇」的效果,比如:一說這句話,媽媽就會生氣的跳起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明白這不是一句普通的話,就會激起孩子更大的探索興趣。
所以,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先當做沒有聽見,等孩子失去強烈的語言新鮮感時,再用正確的優美的語言去影響孩子。千萬不要用激烈的反應對待孩子,否則只會加深孩子對錯誤語言的情景記憶。
一句話總結:
千萬不要刻意講道理阻止,否則會讓孩子覺得這個詞兒好新鮮。
02
不懂孩子的情緒
孩子怎麼能懂你的道理
遊樂園是孩子最喜歡的地方,但是有個小男孩兒卻跟我說:「遊樂場不是讓小朋友開心的地方嗎?為什麼我覺得那麼難過呢。」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孩子不敢在兒童游泳區游泳,帶著游泳圈也不敢跳進水裡試一試,任憑爸爸站在水裡怎麼喊他下水,孩子都拒絕了,結果爸爸一著急,就把他抱到了水裡。
對成人來說,真的很難懂得孩子的恐懼心理。當孩子覺得恐懼時,不是家長勸一勸、安慰安慰,孩子就不會覺得害怕了。不過,孩子「膽小」的問題,的確需要爸爸出手,但是絕對不能像上面這位爸爸的「莽撞」做法。
爸爸可以給孩子當一個運動或者探險的榜樣,比如,帶著孩子去攀岩,去郊外騎自行車,當看著爸爸輕鬆做出有難度的動作或者完成某項孩子覺得有些難度的挑戰時,孩子才會消除恐懼感,不用家長吼,也會模仿著爸爸的樣子開始挑戰自己,膽量也會越來越大。
一句話總結:
不是孩子越害怕越讓孩子去嘗試,當孩子害怕時,榜樣比道理更管用!
03
心裡的壓力
阻止了孩子聽見你的話
幼兒園裡有個小朋友總會把挖完鼻子的手指放進嘴巴里,甚至還有擠弄眼睛的情況。當老師跟孩子的媽媽溝通這種行為問題時,沒想到媽媽反而更在意孩子的上廁所問題,甚至要求老師要跟著孩子一起去洗手間,沖水之前給孩子的臭臭拍張照片發給自己。
媽媽解釋說,因為孩子曾經便秘過,所以全家特別害怕孩子再出現便秘的情況。每次孩子拉臭臭的時候,孩子身邊都會圍著一圈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然後大家給孩子喊加油。
這樣的做法,讓孩子覺得拉臭臭簡直是太重要的事情了,甚至成了心裡的一個障礙。於是,這種心理焦慮內化以後就慢慢變成一個「強迫性行為」,變成不停地摳鼻子、打腦袋、擠弄眼睛,「只要不便秘就行,這些行為慢慢改,實在不行就看見一次拽一次。」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正是來自家長的過度關注,當家長聽從老師的建議,不再過度關注孩子上廁所之後,孩子挖鼻孔、吃手指、擠弄眼睛的情況都神奇的消失了。
一句話總結:
有的時候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他感受到了壓力。
04
比語言更有力量的
有時是「等待」
除了無意間學會髒話以外,最令家長頭疼的恐怕就屬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了。比如有些孩子喜歡用武力解決同伴之間的分歧,或者是家人沒有滿足自己的願望,家長講再多道理或者再多安慰,都阻止不了孩子揮起小拳頭。
攻擊性孩子基本是因為家庭環境錯誤的薰陶。比如家長對孩子非常的寵愛,寵愛到什麼都聽孩子的。但是被溺愛的孩子,憤怒的情緒也會特別多。因為孩子覺得自己就應該說什麼是什麼,從沒遭受過拒絕或者等待。所以,離開家庭環境後,他也同樣覺得別人就該滿足他的所有要求。
面對這種情況,說教就顯得無力多了,正確的做法是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家長要狠下心來延遲滿足孩子的願望。
一句話總結:
有時,比語言更有力量的是家長適當的沉默,讓孩子跟著你的節奏「等一等」。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320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