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經常面對父母這樣的問題:
\"孩子小學四年級了,上課總是不認真聽講,也不願意寫作業,怎麼辦?\"
\"孩子上初中了,越來越不聽話,怎麼辦?\"
\"孩子快高考了,沒有一點緊迫感,總是偷偷玩手機,怎麼辦?\"
\"孩子畢業了,總是嫌工作累,呆在家裡不想出去,怎麼辦?\"
看著這些父母整天處於焦灼和憂慮之中,有時我真的替他們著急。這些難題不是沒有辦法解決,也不是解決不了,但所謂積重難返,長期形成的問題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解決。沒有足夠的決心和毅力,就很難有起色。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大了父母就可以少操心,但這有個前提: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在六歲之前,要給孩子足夠多的陪伴、關注和教育。
有的父母圖省事,孩子小時候交給老人帶,等上幼兒園或小學才接回身邊;有的父母圖省心,覺得小時候犯點錯誤沒啥,長大自然就會好。然而這樣的想法和做法無疑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隱患,也為自己未來的生活留下了麻煩。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形成的問題難以解決呢?\"習慣\"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一種行為在重複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神經系統的半固化通路,這就形成了習慣。具體表現是,當特定情境出現時,不需要經過大腦的理性思考,人體下意識就會表現出相應的行為。而且時間越久,這種聯繫越牢固,越難以改變。
比如孩子小時候,如果父母總給他玩手機,以後他只要一有空閒就想拿手機玩;如果父母經常陪他看書,以後沒事他就會想拿書看;如果父母經常帶他出去玩,以後每當遇到困難和壓力,他就會想到大自然中舒緩情緒。
再比如孩子小時候,如果父母總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以後他哪怕碰到一點困難就想向別人求助;如果父母總是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後他遇到再大的挫折,都會儘量想辦法自己克服。
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但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就不容易改變了。因此成人的很多習慣都來源於小時候不經意的訓練。如果是好習慣,孩子會受益終生;如果是壞習慣,孩子則會受害終生。
頑固的不良習慣造成的麻煩,除了出現在孩子身上,還體現在親子關係中。
有的父母說:\"我知道對孩子發脾氣不僅沒用,還會讓他更不願意聽我說話,可就是控制不住!\"有的說:\"我知道不應該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可一看到他可憐巴巴的眼神,我就沒辦法了。\"
每當小孩子鬧脾氣,怎樣好言好語都不聽時,最省心的是兩個辦法:打罵一頓或索性順他的意。然而,長期這樣做,父母就會逐漸習慣打罵或寵溺的相處模式,缺乏信心與動力花心思、想辦法解決問題。結果就是混過去一個麻煩,又來一個更大的麻煩。越想省心,反而越操心。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是一種習慣,一旦形成定式同樣很難改變。而如果不良的交流模式不能得到改善,怎麼可能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呢?
除了習慣,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的陪伴還會建立難以割捨的親情。而這份親情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和保證。
有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工作忙,把孩子完全交給父母帶。還有些人自己不想要孩子,但父母說:\"你不用管,我幫你帶!\"這些孩子上幼兒園或小學後才完全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些甚至直到青春期才回到父母身邊。
然而此時,孩子往往已經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父母如果急於糾正,孩子很容易產生牴觸情緒;但如果索性不管,這些問題便可能愈加嚴重。
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說:\"對孩子教育的關鍵在於: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會讓他產生依戀的情感,進而形成心理影響力。如果缺乏這種心理影響力,孩子就很難接受大人的管理,甚至與父母產生終生的隔閡。\"
就像在一些尋親節目中看到的: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總是高於親生父母。由於缺乏養育之恩和由此產生的親情,孩子與親生父母難以產生親密無間和無條件信任的感覺,只能小心翼翼地維持表面的和諧。而養父母雖然與他沒有血緣關係,卻可以沒有芥蒂地對他批評和教育。
由此可見: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並不是因為血緣,而是幼小時父母的養育之恩。也就是說,如果在孩子需要時沒有盡到養育和陪伴的責任,就不要責備他不與自己親近,不願聽從自己的教育。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根據孩子幼小時的表現,可以大概推測出他未來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也就是說,孩子在那時體現出的個性點與行為習慣會伴隨他的一生。
自從女兒上小學後,母親看到她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學習也自覺,就總說我這個媽媽太省心。我說:\"她小時候我管得可多啦,現在當然省心。\"
養育孩子自然費心又費力,但如果方法得當,你只要辛苦六年,從他上學開始,你就會感到越來越輕鬆,越來越省心。
只要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你就不用每天盯著他寫作業;只要養成了自理的習慣,你就不用替他收拾衣物和房間;只要養成了獨立解決問題和友善的習慣,你就不用擔心他被人欺負或打架闖禍;只要養成了積極進取的習慣,你就不用幫他花錢找學校。
但如果你在孩子六歲之前陪伴太少、關心太少、教育太少,之後就可能會操一輩子的心。你沒辦法安心工作、舒心生活,而是經常牽掛他的作業和考試,時刻準備接老師的電話,總是為他的不良行為感到尷尬或抱歉,再不情願也不得不去求人。
更加讓你感到無助的是,麻煩並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事態的發展反而越來越不受你的控制,你也越來越幫不上忙。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難以教育,總想著讓他寄宿,甚至把他送到國外。這種逃避的想法和做法暫時可以\"眼不見心不煩\",但是當他升不了學、找不到工作、惹了禍、或者收入不足以支付生活費用的時候,又回來找你,怎麼辦呢?
父母是個終身職業,從孩子出生起就與他簽了無限期合同。在單位乾得不順心你可以辭職,然後將工作移交給同事。但父母卻無法辭職,即使將他短暫移交給別人,最終你還是第一責任人。
養育孩子真的不能偷懶!該培養的習慣、該訓練的能力、該教授的規矩一個都不能少。而且越早培養,孩子越早受益,父母越早省心!
與無休止、無限期的操心比起來,六年高質量陪伴簡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所以,就算為了自己未來生活得更加瀟灑、愜意,而不要終生為孩子所累,也要耐心、精心、費心地辛苦這六年!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31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