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總是事與願違?因為你忽略了自己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

一、父母雙親輪番上陣均沒有成效,哄孩子睡覺怎麼這麼難!

林琳和丈夫最近一直在為三歲兒子桐桐的哄睡問題發愁。

她和丈夫原本打算丁克,但卻無意間有了孩子。雙方父母聞訊後極力阻撓她去醫院,於是林琳便不情願地將孩子生了下來。神奇的是,孩子出生後,林琳和丈夫瞬間沒有了丁克的想法,而是對眼前這個粉嫩的孩子愛到了骨子裡。

為了孩子,林琳選擇了離開職場,對孩子的一切都親力親為。小傢伙倒也十分給力,吃喝拉撒都讓林琳特別省心。然而,隨著桐桐越來越大,林琳開始發現,以前的自己太天真了。比如,當前亟待解決的哄睡問題,就讓她頭疼得快要炸了。

她一直自詡這世上最隨和的母親,桐桐不睡她就陪著,等什麼時候玩累了睡著了,她再把兒子抱回床上去。可是,小孩子精力驚人,往往林琳已經困得小雞啄食了,桐桐還精神得像個小猴子。

偶爾丈夫不用加班,也會自覺接過哄睡大任。林琳的丈夫出了名的脾氣好,哄起孩子來倒也得心應手。可是,也許是他表現得「太好欺負」了吧,兒子一會要玩遊戲,一會要讓爸爸讀繪本,一會又想要喝奶,一個一個的要求層出不窮,每每哄睡成功都已經是凌晨之後。

丈夫工作辛苦,林琳不忍心他回家還這麼辛苦。可是,她又實在拿兒子沒有辦法。於是,只能這麼一夜一夜熬鷹一樣地熬了下來。

二、孩子總是不肯乖乖聽話,真的是孩子自己的問題?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哄睡經歷,每每失敗後,也會苦中作樂地調侃自己一把,「哎,誰讓自己命苦,生了個不聽話的皮猴子呢」。孩子不肯乖乖睡覺,真的是因為不聽話嗎?

事實上,是林琳和丈夫用錯了方法,給桐桐造成了誤導。

林琳的「等睡大法」,看似隨和,實際上是不作為,是逃避,而母親這樣的行為會給兒子桐桐造成誤導:我可以隨心所欲地玩,想玩到幾點就玩到幾點。反正在媽媽那裡,對我是沒有限制的。

林琳的丈夫呢,以為「取悅孩子」可以讓孩子乖乖去睡覺。結果,孩子卻以為,在這段父子關係里,自己是占據了優勢的,要尋找到歸屬感,就要操縱父親去為了他忙亂。

完全的事與願違有沒有?林琳以為自己隨和,孩子也會隨和。丈夫覺得自己脾氣好,孩子也會更講理一些。殊不知,一切反而適得其反。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其實,一切都是「生活態度取向」里的缺陷在作怪。

以色列心理學家尼拉·凱弗將「大人的抉擇和行為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定義為「生活態度取向」理論。他認為:

你從孩提時代開始,就積累著大量潛意識的決定,這些決定共同形成了你的生活態度取向。生活態度取向並不描述你是誰。它們代表著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種方式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決定。

如果覺得不好理解,也可以將「生活態度取向」理解為是「性格」。還拿林琳的案例來講的話,也就是說,林琳和丈夫的哄睡失敗,雖然根源是方法錯誤,但方法錯誤的根源,在於他們的性格因素,也就是「生活態度取向」。

生活態度取向共有四種:安逸、控制、取悅、力爭優秀

林琳是典型的「安逸型」生活態度取向,她總是想避免痛苦和壓力,所以才會「等睡」。可惜,這樣的逃避卻讓兒子鑽了空子,以為自己不受任何規則限制,可以隨性所欲。而林琳的丈夫則以「取悅」為生活態度取向,他以贏得孩子的愛來避免孩子的抗拒。可是,這樣的討好,對自己和孩子都缺乏尊重,只會適得其反。

至於以控制為生活態度取向的父母,因為害怕羞辱和批評,邊想著要控制自己、控制局勢、控制周圍的人。而這樣的控制,卻往往遭致反叛、抗拒、挑戰或者沮喪。「力爭優秀」的人呢,認為自己一定要做得比別人多,做得比別人好,孩子受不了這樣過高的期望值,要麼覺得力不從心,要麼直接放棄,甚至自暴自棄。

所以你看,孩子的不聽話,實質上是因為父母的生活態度取向在作怪。正如孩子們並不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目的一樣,大人也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而這些意識不到的東西,恰恰在對孩子造成著影響。

三、如何改進生活態度取向的缺點,讓優點發揮作用?

那是不是生活態度取向就都是缺點,沒有優點?也不是。比如以安逸為生活態度取向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受到隨和的好處,孩子長大後會自然而然地學會享受生活。而以取悅為生活態度取向的父母,教給了孩子友善、體諒,長大後他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為弱者站隊。

所以,看待生活態度取向,並不能一棒子打死,還是要辯證地去看。當你認識到你自己生活態度取向中可能存在缺陷,你就能夠找到方法克服它。你就能夠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那麼,如何改進生活態度取向的缺陷呢?

1.安逸型

安逸型的生活態度取向,缺陷是自由放任、驕縱孩子,讓孩子成為淘氣鬼。解決方法嘛,我們可以這樣:

建立日常管理,讓孩子參與制訂限制

放棄自由放任,和孩子一起制訂日常計劃,用孩子制訂的規則來管孩子,事半功倍。

教給孩子生活技能,允許孩子體驗他們的選擇帶來的自然後果

安逸型的父母,讓步太多,提前教會孩子部分生活技能,讓他們體驗他們的選擇帶來的後果,有助於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2.控制型

過度控制會招致孩子的反叛或抗拒。解決的辦法就是適當放手,不再大包大攬,讓孩子參與問題解決,和孩子一起做決定。

3.取悅型

取悅型的父母,當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回報時,會感到怨恨或者沮喪。而同樣地,孩子也會因此覺得怨恨或者沮喪。要改進這類的缺點,一定要引導孩子明白「己所之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就像人家明明想要的是蘋果,你非要給人一個桃子,還要人家對你表示感謝一樣,這樣的強加於人,其實是一種不尊重。此外,還要教會孩子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勿需事事取悅於人。

4.力爭優秀型

力爭優秀型的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期望值過高,孩子容易自信力下降。事實上,生活不只「對」與「錯」兩個標準,可以嘗試拋棄原本的人生準則,去仔細探尋下到底什麼對孩子是最重要的。更關鍵的是,要把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傳遞給他,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誰都不肯改。

俗話說,「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唯有了解我們的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以及它對我們與孩子的關係的影響,才能夠幫助我們通過時間和耐心成為最好的父母和最優秀的人。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26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