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教會孩子不輕言放棄「麻省理工教育實驗」

"

前幾天,千媽和大家聊了興趣班的話題。

《孩子上興趣班,從「一時興起」到找藉口逃避,父母怎麼做才能讓他堅持下去?》,講述了一個核心:

孩子所謂的興趣,很多時候是「一時興起」,遇到困難就開始鬧情緒。父母這時候要做的,不是糾結「要不要換個班」,而是應該做些有益地推動,幫助他堅持下去,堅持一段時間再來看,看看孩子有收穫有成就感後,是不是興趣自然就萌生了,仍沒有興趣,再換班也不遲。

今天,我想幫爸媽們解惑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為什麼有的孩子做事情,遇到困難就想放棄?

逃避興趣班是一種表現,還有很多類似的場景,我隨便講兩個,你們看看熟不熟悉:

畫畫或者搭積木,覺得不好看或者達不到他理想的效果,就變得很煩躁,愛發脾氣,說他幾句,乾脆甩手不做了;

只動嘴不動腦筋,遇到困難,首先不是想怎麼解決,而是一通哭鬧發泄情緒。

美國腦科學會將其稱為兒童在韌性方面表現出的差異,不具有韌性的孩子,遇到困難會輕言放棄。科學家們還發現,韌性不是天生的,它和孩子成長經歷中父母所選擇的養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麻省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做的一個關於韌性的教育實驗。實驗不見得全面、準確,卻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幫助我們更好的育兒。

1

麻省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在17年做了這個實驗。他們隨機找來兩組一歲零三個月的孩子,讓每組孩子看大人把玩具青蛙從罐子裡拿出來,再把一把鑰匙從門上拔下來。

不同的是,A組孩子會看到大人一開始都搞不定,每次都要努力一會才能完成。而B組孩子看到的是,大人一下子就搞定了。

之後,同時給兩組孩子一樣的音樂玩具,玩具頂端有一個「偽開關」,真正的開關藏在玩具底部。

每個孩子拿到玩具後,都可以玩2分鐘。科學家們發現,A組孩子嘗試自己按開關,尋找開關的次數比B組高出了整整一倍。

期間,當實驗者對孩子進行互動鼓勵,比如描述他們正在做的事情等,孩子琢磨玩具的時間又會增加。

實驗可能有點繞腦袋,我幫大家總結出了其中要義:

不論大人的言傳身教,還是過程中的互動鼓勵,都傳遞出了一個信息:我很支持你努力。接收到此信息的孩子,會堅持自己琢磨玩具,而不是放棄不玩,他們更具有韌性。

2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第一反應會覺得這個結論也不是很有新意。

它確實不是什麼新鮮的教育策略,但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真正的做到的家長也並不多。

舉個身邊的例子。

前幾天我帶千尋在小區的遊樂園玩。遊樂園裡有個網繩狀的攀爬架,一個四歲左右的男孩爬到頂部後不敢下來了,以男孩的能力,下來肯定沒問題,估計是他從上往下看,突然覺得很高,自個把自個給嚇到了。

我相信男孩爸爸也知道,此時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支持和幫助,只要耐心鼓勵,告訴他方法,肯定可以一步步挪下來。

但爸爸下意識脫口而出的卻是:

某某,快下來哦,男子漢大丈夫,這麼點高有啥好怕的。

孩子又急又恐懼,哇地哭了起來。

這一哭,更加刺激了爸爸的神經,氣男孩太\"怯懦\",周圍又那麼多人看著,乾脆搞起了「斯巴達式教育」:

今兒你要麼自己下來,要麼就別下來了!

我想,有了這次記憶,男孩再來遊樂園,多半會避開攀爬架,直接選擇放棄。而親眼見識這對父子陷入僵局,真實演繹了\"知易行難\"的道理,也讓我忍不住感嘆:

育兒啊,真正難的是把理念轉化為意識,做到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憑本能行動,要靠理性指引。

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就會發現我所言不虛。

當孩子搭積木,或者做什麼事情沒做好,發脾氣大哭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很鬱悶,心想這孩子抗壓能力也太低了吧,遇到這麼點困難就鬧情緒,衝出口的第一句話往往是:

有什麼好哭的嘛,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給孩子感覺不是支持,而是嫌棄)

孩子聽了這樣的話,一般會哭得更厲害。

這時候,很多爸媽為了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就會選擇轉移他的注意力,換個玩具哄孩子之類,總之趕緊撤離是非之地。

這樣做,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平息,但他失去了一次寶貴的韌性練習機會,並且,從不耐煩的大人身上,學到了「不行就放棄」。

為什麼道理明白,表達輸出卻是另外一回事呢?

主要還是因為急。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發展非常快速,這種快,既帶來了紅利,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壓力。

它折射在教育上,就是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以前我們默認6歲孩子做到的事(比如遇到困難會自己想辦法),現在會覺得三四歲的孩子就應該做到,反而忽視了正常發育規律。

學齡前,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正處於情緒腦掌管的時期,遇到困難想放棄是常態。

但這恰恰也是性格塑造的黃金時期,只要父母把握好機會,積極的支持(注意:這裡的支持是搭腳手架的意思,不是越俎代庖哦),幫孩子一次次堅持下來,這個過程就是韌性的累積!

3

對比來看,不急躁,接受孩子這個階段的特性,把支持落到實處的爸媽,往往都收到了好的反饋。

《媽媽是超人2》有一期里,馬雅舒的女兒米婭在練舞過程中,因為動作沒做到位,逃出了教室。

和大多數小朋友一樣,米婭趴在地上哭鬧著想放棄:媽媽,我不想去,我不要跳舞了。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馬雅舒的做法,不是斥責米婭趕緊回教室上課,而是自己也換上舞蹈服,陪米婭重新進入舞蹈室。

進了舞蹈室,先是跟米婭聊了聊老師的漂亮裙子,然後又陪她一起蹦蹦跳跳,在遊戲中練習動作。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米婭感受到的,是媽媽從態度到行動,全方位的支持:

不要擔心,我們一起來面對困難,努力做好這件事。

結果就是米婭不僅愉快地完成了舞蹈練習,還和媽媽之間的感情更加親密了。

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記得千尋學游泳時,教練跟我打預防針,說很多孩子卡在取浮板這關,哭著鬧著難搞定。

到千尋該取掉浮板時,我也挺擔心。剛開始,也是不管教練好說歹說,就是不肯取浮板,後來我借來可以浮起來的泡沫棒(功能和浮板類似),跟千尋講:媽媽會一直陪著你,我就在前面拿著泡沫棒,讓它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樣你會感覺很安全。我們先在淺水區試一個動作,就像小魚一樣……

我沒有說「你必須取掉浮板才能學會,或者你動作都ok了還非要背著浮板幹嘛」,而是選擇陪她一起,一點點堅持,一點點嘗試。

慢慢地,千尋發現自己就算沒有浮板也不會沉下去,就不再畏懼,動作也越來越熟練。

看她在水裡歡喜地游來游去,滿滿成就感的樣子,我也好開心。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只要留心,你會發現幾乎每天都有遇到,孩子積木搭不好就推倒,畫畫沒達到自己想要的水平會發脾氣,興趣班遇到困難找理由不想去等等……

很多父母或許都為此煩惱過,但換個角度看,這些都是提高孩子韌性的寶貴機會啊。而且,實踐多了你就能感受到,那些困難面前還願意堅持的孩子,不是天生更強,而是身邊有人不斷用自己的態度、行動告訴他:

孩子,有困難沒關係,我會在你身邊,和你一起努力!

孩子的勇氣,源自生命最初那些「我被支持」的正向記憶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26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