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一茜微信吐槽女兒:好的親子關係,從好好說話開始

"

​好好和孩子說話吧,良好的親子溝通,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傷到孩子,沒關係,道完歉下次繼續;會有挫敗,會有沒做好的自責,但是痛苦的成長,都是值得的,好的模式會越練越熟。

作者:木木(爸媽精讀主筆)

前段時間,葉一茜在微博吐槽,說女兒森碟把天聊死了。

葉一茜想問女兒看完《哪吒》的感受,但滿螢幕都透露著女兒的拒絕。

有網友評論說:「你這一問一答的還算客氣的。我家13歲的兒子問N 句才答一句。

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拉著父母說話。

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年老母親再去翻看孩子的朋友圈,卻發現孩子已將父母屏蔽。

孩子為什麼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呢?

家長日積月累的負面溝通模式,在不斷的否定,批判中,冷了孩子的心。

心理學家說,中國父母最缺的,就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

這個能力,指的就是日常溝通中,家長關注孩子感受,和孩子把天兒聊舒服的能力。

仔細揣摩葉一茜和女兒的溝通模式,會發現她像一個考官一樣,不停的拋給女兒問答題和選擇題。

媽媽的聊天開啟模式,已經預示著母女關係的走向。

好好說話,其實不是用詞那麼簡單。

01

溝通的小船,是怎麼說翻就翻的

親子交流困難的家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幕:孩子一開口,就被大人粗魯的否定。

我:數學老師太煩人了!

媽:別的同學咋不說老師煩?好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爸,你就不能說話態度好點兒嗎?

爸:在家對你和顏悅色,出去了誰慣著你?

日久生厭,大人再想聽孩子說時,孩子開始變得沉默寡言。

孩子是會總結作戰經驗的神奇物種。

應付完學業壓力的孩子,已經很心累了,相處中只求彼此舒服放鬆。

如果遇見說話都要費心勞力的爸媽,敞開心扉的結果反而是說的多,錯的多。

與其在時間和情緒上和父母內耗,徒增心理陰影面積,不如躲回自己的世界,落得清靜。

沉默有的時候,是孩子保存自己心理能量的最後一道防線。

02

驕傲的父母,都是愛講道理的大怪獸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離異母親宋倩上了熱搜,很多網友在宋倩身上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

宋倩本來好心,邀請女兒一起看電影放鬆。

提議買票後,女兒在已經看過一遍的情況下,為了不掃媽媽的好心情,欣然答應一同前往。

但在影院,當宋倩得知女兒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向女兒怒吼道:

「你要是告訴我你已經看過一遍了,何必跑這兒來浪費時間,一個電影看兩遍,閒的呀!這有意義嗎?」

女兒說:「讓你高興不是意義嗎?」

宋倩怒吼道:「我不用!」

宋倩把女兒的好意,斥責為浪費時間。

這種否定孩子感受的溝通方式,是家長控制欲在溝通方面的體現。

這種控制欲來源於家長覺得自己是對的,不僅如此,還要用自己的感受,霸道代替孩子的感受。

是什麼讓家長在溝通中,存在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的氣場呢?答案是:做家長的驕傲。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在孩子面前的身高可謂是巨人,很多家長並沒有養成蹲下來,平視孩子眼睛說話的習慣。

這種居高臨下的肢體語言內化於心,家長就忘記了,要以平等的,謙卑的姿態,彎下腰去傾聽孩子。

飽滿的麥穗會低下頭,智慧的爸媽會彎下腰。彎腰就是,在溝通中,不以過來人的姿態,隨意論斷孩子的感受。

著名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分享過和女兒說的一段話。

女兒7歲學游泳時,非常害怕水,怎麼也學不會,越急越怕。

李松蔚老師並沒有站在大人的角度,扔給女兒一句:「這有什麼好怕的?膽小鬼!」

而是以小孩子的心態,體諒女兒的緊張情緒,告訴女兒:

「每個人學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現在已經害怕十幾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學會了。」

女兒瞬間意識到,哦,原來爸爸也會害怕,我這麼害怕很正常,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父親的一席話,讓女兒有了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覺。

情緒好了,心態正了,熟能生巧的事,交給時間。

現在,李老師的女兒能像小海豚一樣,在水中自由自在,愉快地玩耍了。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指出: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我有一閨蜜,在公司是八面玲瓏的人際高手,深諳各種問題的解決之道,最近卻因為自己和女兒溝通方面的拙劣,感到很挫敗。

因為在公司高效慣了,出現任何問題,閨蜜的第一思路是,尋找解決方案。

這也養成了她習慣給別人提建議的溝通習慣。

但是親子關係卻不是一個處處需要講理的地方。

有一次女兒考試成績出來,情緒不好,悶坐在書房。

她一上去就拿著女兒的試卷,分析哪些錯誤應該避免。

等她滿有成就地做完任務拆解,卻發現女兒埋著的臉上,掛著淚珠。

這時她才意識到,剛才的分析,女兒完全沒有聽進去。

被沒考好的失望情緒包裹著,女兒已經很難受了,在母親一番方法論轟炸後,女兒沒心思去想錯題是什麼原因,卻明白了,在媽媽眼裡,考試成績,比孩子更重要。

閨蜜就像很多父母一樣,只看到問題,看到分數不如意,看不見孩子的委屈、不安,急於批評、糾正,讓孩子感到很受傷。

武志紅曾說,能被父母看見的孩子,有多幸運。

這個幸運,指的就是溝通中,父母看到了孩子背後的情緒。

而中國父母往往傾向在發生問題時,給孩子塞一通,連自己生活都指導不了的大道理。

在他們心中,把事情做對,比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更重要。

在一檔談話節目中,男嘉賓天天,希望在節目中打開和母親多年的心結。

天天試圖通過「北漂」的例子,告訴媽媽,「北漂」失敗了,還可以回家。

而自己身為北京人,因為家庭的壓抑和控制,失敗了連家都回不去。

這種有家卻不願回的孤獨,旁人看了,都覺得辛酸。

但是,媽媽卻又回到了說教的制高點,把兒子的脆弱說成心智不成熟。

這無異於兒子把傷口揭開給母親看了,母親卻拿錐子往兒子心口,劃拉肉,刀口疼的直流血。

兒子想讓母親看見,自己渴望回家的期待。

母親這時開始分析起來,為什麼「北漂」一族比北京孩子更有出息,因為他們更能吃苦。

我就問天天媽媽,這個世界上,能給孩子講道理的人很多,可以是老師,可以是百度,但能給孩子母愛的,有幾個?

為什麼本該來自母親獨有的溫柔,寬容,慈愛,在有母親那裡如此吝嗇?生怕給多了。

雖然不能責備母親太多,畢竟那個年代的父母,大多習慣忽略自己的感受,更別提正視孩子的心靈要求了。

但是,孩子有情緒,又期待父母能理解自己,這是真真切切的需求。

這種期待被父母看見自己情緒的需求,不亞於想要一個玩具,想吃一頓大餐。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是期待父母來滿足的。

孩子在乎的是,父母是否在乎自己的感受。

在反覆溝通無望的疲憊中,兒子嘆出一句:「算了。」起身離席,再沒回到演播室。

母子沒有必要非變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但如此擰巴的母子對話,扭曲的實際上是兒子心理的安全感。

這種成長中理解的缺失,嚴重到,兒子必須給家裡裝攝像頭,了解隨時闖進自己家的爸媽都做了什麼,才能安心。

就是這樣一件件小事,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壘起高牆。

當你有一天終於發現這份存在多年的隔閡,想要修復的時候 ,成長無法重來,孩子也不需要你了。

03

那些堅持好好說話的父母,最後都怎麼樣了

願意無條件接納孩子,和孩子共情的父母,最後都和孩子擁有了融洽的親子關係,自己也在這種和諧的家庭氛圍中,被幸福滋養。

霍思燕經常被兒子嗯哼寵成「女朋友」。

當給媽媽脫下襪子時,嗯哼摸著霍思燕腳上的疤痕,問霍思燕痛嗎?

這款暖心寶寶是在哪充話費送的?給我來一打好嗎!

回顧霍思燕和兒子的相處,會發現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的媽媽,功夫都藏在她對兒子的說話方式中。

在一次節目中,嗯哼不小心踩到釘子後,嚎啕大哭,並憤怒地將釘子扔向遠方。

霍思燕沒有在兒子已經很痛的情況下,埋怨他說:「你怎麼那麼不小心。」

而是檢查完腳發現不是很嚴重後,溫柔地把兒子摟在懷裡,安慰道:「太尖了,踩上肯定會疼的。」

「踩上肯定會疼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被母親心疼的幸福感,已經通過話語,治癒了孩子一半的腳傷。

嗯哼就是在這種同理心的澆灌和接納下,被媽媽養成了暖男,給家庭帶來了很多珍貴的回憶。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最討厭父母對你說的哪句話?

點贊最高的一條是:你這種性格將來在社會上肯定吃虧。

有人說,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同樣,你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鋪著他未來的路。

給孩子說這種話的爸媽是否仔細想過,孩子的性格不一定會吃虧。

但是這種對孩子否定,瞧不上的心態,孩子因此而來的自卑,形成的討好型人格,拜爸媽所賜,還真會以後在社會上吃虧。

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孩子的說話習慣也會打上家庭的烙印。

當孩子因為不會說話,招人嫌棄的時候,無論工作還是婚戀,人際關係必然受到影響。

慢慢等孩子長大了,變的宅了,不願意找對象了,父母又開始責備孩子三十而不立。

殊不知,孩子對人際關係的恐懼,在溝通方面的拙劣,都是父母從小積累的溝通模式,埋下的種子。

04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在一個視頻中,面對生氣的女兒,父親蹲下來,溫柔地注視著女兒的眼睛說道:

「你可以生氣,可以生媽媽的氣,可以生我的氣,可以生妹妹的氣。但是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因為時間太久的話就會出問題。

你要接受它,你要尊重它,慢慢放下它,克服它。如果不能,你的世界依舊一片光明,我們仍然愛你。」

教科書級別的溝通,包含了以下幾步:

1、承認並接納孩子的感受。

2、 理解家長和孩子屬於不同個體,不用家長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3、感受沒有對錯之分,但某些行為需要受到限制。

父親先告訴孩子,她可以生家人的氣,承認並接納了孩子正常的情緒,沒有試圖去否定。

父親也沒有站在自己的角度,批評孩子:「這有什麼好氣的,你還有理了?」

真正的溝通,67%溝通的是情緒,33%溝通的是問題。

藏在言語背後的理解和深愛,孩子都能敏感地捕捉到,感受被愛的孩子,才會靜下心,聽父母真正說了什麼。

父親告訴孩子生氣太久會出問題,需要慢慢放下,示範了面對情緒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後不忘告訴孩子,即使生氣,我們依舊愛你。

一家人的煙火氣息,除了一蔬一飯,靠什麼三冬暖,春不寒?

是那些回憶起來,嘴角上揚的溫柔軟語。

這些每天飄進孩子耳朵的細碎,回到家中,在客廳的笑臉上,方能看得見。

好好和孩子說話吧,良好的親子溝通,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過程中可能會傷到孩子,沒關係,道完歉下次繼續。

會有挫敗,會有沒做好的自責,但是痛苦的成長,都是值得的,好的模式會越練越熟。

說話舒展了,家庭每一個成員都能從彼此的關係中,獲取能量。

作者簡介:木木,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原高校教師,育兒道路上,進化自己,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1426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