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教育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 家長或幼師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這時候就要考慮改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了。 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
1️⃣
假期,我們全家在餐廳裡吃飯,鄰桌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想喝飲料,父母以咳嗽的理由拒絕了。可看著別的孩子喝,這個孩子也想喝,就想自己伸手拿。
廣告
結果,他不小心把飲料弄倒了,潑到了身上。
「你到底要幹嘛?你看看你身上,這怎麼辦?」媽媽大聲吼著。
孩子站在那裡,手足無措地看著媽媽,開始抽泣起來,一句話也說不出。
媽媽把孩子拽過來,火急火燎地扒了衣服,又被媽媽推來推去,嘴裡一直都在抱怨孩子:不該去拿飲料,不讓喝偏要喝,怎麼說話都不聽。
而孩子呢,一直在哭——一邊哭一邊搖頭,並使勁兒掙脫媽媽的拉扯,向門口跑去,誰知正好撞上服務員端著的熱湯鍋。熱湯灑出來,把孩子的後背弄濕了一大片。幸虧孩子還穿著秋衣,湯也不是特別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看著那孩子燙紅的後背,又看看坐在我左右的一雙兒女,心裡真有點不是滋味。
這一幕,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已經跟孩子說了很多遍的事情,可孩子還是不聽,於是,「吼」就上場了—— 我們希望用自己的威懾力震住孩子,讓他在最短的時間內聽從自己的安排,卻不知道,「吼」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陰影,時間久了,還可能讓孩子叛逆,越來越不聽話。
廣告
相對於「吼」,有一個方法卻是很值得推廣的,那就是 「低聲教育」。
2️⃣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如果真的要批評孩子,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在《爸爸去哪兒》裡,陳小春因為兒子Jasper光著腳下地,立馬對他呵斥,大聲地問:「你幹嘛呢?!」Jasper眼睛膽怯地看著爸爸,根本無法表達出自己想幹嘛,直到陳小春放低了自己說話的音量,問Jasper:「想做什麼」,他才解釋說:「我想穿鞋子。」
後來,陳小春和Jasper說,如果是想拿鞋子,可以告訴我,我幫你;地太髒了,所以不可以自己下來。Jasper點點頭,說自己知道了。
如果陳小春沒有在說話的時候,做到及時改變自己的聲調,而是繼續大聲對Jasper吼,那麼結果很可能就是大人抓狂,孩子委屈,越吼越著急,接著上演一齣父子鬧劇。
廣告

3️⃣
低聲教育,不僅可以讓孩子集中精力聽自己說話,還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隨處可見大人高聲責駡孩子的場景,結果呢,孩子也高聲反抗,雙方情緒都很激動,最後大人很生氣,孩子也不服氣,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身邊有一個叫小軍的朋友,人緣特別好,為人處事也特別和善,可每次聽他和家人通電話,幾乎都是聲嘶力竭地說一件事,或者直接態度很差地說:「知道了。」
為什麼這麼好的一個人,跟家人說話卻是這樣呢?小軍表示自己也很痛苦,沒法跟父母好好說話,因為從小到大,他們都是用大呼小叫的方式和他說話,讓他做什麼都是命令式的,所以他也學到了用同樣的方式和他們說話。
廣告
在小軍的婚禮上,我見到了他的父母。真的如小軍所說,他的爸媽跟他說話,幾乎都是大呼小叫。因為婚禮上的禮盒少了幾份,不等小軍安排,他爸爸就開始叫喊:「做事從來都不細心,就這麼一個人!」小軍呢,也不示弱地說:「你們不幫忙也就算了,我都說我自己來解決,還叫喚!」
後來,小軍的爸爸也沒有解決禮包的問題,還是小軍和幾個同事商量說:「過兩天上班的時候帶過去。」

4️⃣
遇事不冷靜,開口就大聲責駡的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娘家鄰居夫妻倆都是火爆脾氣,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而他們家的女兒,卻是一個極為膽小的女孩。
她家是做麵條生意的,小時候就經常有男孩威脅她,讓她從家裡拿麵條出來給他,在火上燒著吃。女孩從來不敢告訴爸媽,就偷偷從家裡拿。有一次「偷」麵條時,剛好被媽媽看到,劈頭蓋臉就問她「為什麼要偷東西」。
廣告
後來,女孩高考填志願時,報了一所離家很遠的大學。上大學時,又因為性格過於內向,和別人無法相處,中途被迫休學一年。再後來,女孩主動提出去山村支教,再後來,她和家人斷了聯繫。
前年,女孩回來了,帶來一個男人和孩子。她嫁給了一個山民,日子過得很清苦,可是,她喜歡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婆家人很溫和,從來不大聲說話,一家人相親相愛。
鄰居怎麼都沒有想到,他們兩個大呼小叫的說話方式,對女兒的影響這麼大。
會發脾氣是人的本能,但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用智慧化解憤怒,是做父母的需要好好修行的。

5️⃣
本·強生說: 「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只要你開口說話,我就能瞭解你。」
廣告
語言的妙處不僅在於它的內容,更在於它的聲調。一個常常低聲說話的人,基本是一個能很好控制情緒的人,而一個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也自然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如何在平日生活裡,做到低聲教育呢?
批評孩子時降低音調
孩子在做錯事的時候,心裡就會拉起一道防線來保護自己。如果家長用暴怒的情緒和聲調對孩子嘶吼,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恐懼心理,反而聽不到家長在說什麼,更別說記住一些教誨了。當然,更不會打開心扉,跟父母講清內心的真實想法。
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辭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是可以批評教育的,但一定要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辭,不可以衝動地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說:「你就是這麼不聽話。」如此一句話,全盤否定了孩子之前的一切行為,讓孩子也不服你說的話。
正確的做法是,先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然後再對他們的錯誤做出分析,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如果只是籠統地貼標籤,孩子非但不明白你的意思,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廣告
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就事論事,說話針對事,不要針對人,這也是低聲教育的一個關鍵點,更不要去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因為受年齡的限制,在做事的時候難免會犯錯,但是,我們應該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而不是用他的錯誤去打擊孩子的積極心,讓他成為一個沒有自信心、做什麼事都縮手縮腳的人。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駡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所以,試著對孩子低聲教育吧。如果你能堅持用40分貝的音調與孩子溝通,不僅親子關係能夠得到改善,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也大有裨益。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低聲教育不是沒有原則地哄孩子,也不是無限度包容和放任他的錯誤哦。
139.99.62.1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