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家庭教養是他的第一起跑線

SnYek| 2019-06-16| 檢舉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尤其是家長髮著脾氣對孩子講道理,只要開始質問說教,孩子便意識到你是不理解TA的,會從心理上形成抵抗,更加歇斯底里。美國語言學家阿爾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音調占了很大比重,會影響溝通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非語言資訊,通常非語言的溝通形式主要指面部表情的變化和肢體語言。

而 擁抱是孩子得到他人關心和撫慰的最直接方式。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裡有一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中國家庭,素來有算命的傳統。很多父母甚至從孩子一出生就請人為他測算八字,取個好名字,盼著他一生順遂,前程似錦。

父母之心,自是殷殷切切,拳拳可親。

殊不知,所謂命運,其實是一場因果。

正如《親愛的安德列》中所說: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註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你的脾氣,決定了孩子的教養;而教養,往往決定了人生。

孩子的命運,其實一早已刻在了你的脾氣裡。

你懂得溫柔,孩子便能學會包容

溫柔是庸常世界裡最耀眼的力量。

它不是懦弱,不是溺愛,更不是無條件的妥協。它是一種控制情緒的能力,是一種從容與世界交手的底氣。

你在孩子面前展現溫柔,孩子便展現給生活以忍耐,以冷靜,以包容。

義大利詩人阿爾達·梅裡尼在《我在別處》裡寫道:

請不要

把我放在那些總是抱怨

從不抬眼看四周的人旁邊。

請不要

把我放在那些不會說「謝謝」,

那些對夕陽視而不見的人旁邊。

生活是一場需要打起精神才能贏的較量,沒有人會願意與一個滿身戾氣、總是擴散負能量的人在一起。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家庭教養是他的第一起跑線

易怒,是新世紀最致命的精神癌症。別覺得孩子一無所知,孩子的眼睛,最是清水見底。當你沖著家人發火的時候,孩子會把一切看在眼裡。

不管是語言暴力抑或身體暴力,都會像刀子似地刻入孩子的心,造成不可逆的陰影。更殘忍的是,這些陰影可能會像基因一樣,一代代滲透下去。

被粗魯與暴力的籠罩的孩子,長大後也只能用髒話與拳頭和社會過招,最終被世界所擊敗。

你懂得鼓勵,孩子便能學會樂觀

在某個教育講座上,有位學者教授過一個口訣:教育孩子,要多用你的大拇指,少用你的食指。

朝上的大拇指,是鼓勵與誇讚,指向別人的食指,是訓斥與貶低。

在《傅雷家書》中,面對兒子傅聰信中訴說的挫折與苦悶,傅雷耐心地鼓勵道: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你的鼓勵之於孩子,是船上之舵。

那些一直在父母那裡得到鼓勵的人,會更有勇氣正面迎向生活的風浪,會更有胸襟笑對人生的磨難。

父母是孩子的來處,是愛的起點,也是在被生活的風刀霜劍嚴相逼後的一條溫暖的退路。

倘若父母都做不了孩子的港灣,人生的風雨又該何處去避?

倘若父母都給不了孩子認可與肯定,人生的風景又該何處去賞?

你懂得尊重,孩子便能學會理解

魯迅先生以筆作匕首,橫眉冷對,文風犀利,但面對孩子時,他卻從不擺大家長的威架子,而是平等待之,尊重孩子的看法與意志。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裡寫過一件小事:

有一回吃飯,家裡叫來一份福建菜館的魚丸。魯迅的兒子海嬰彼時尚年幼,他咬了一口說,這個丸子不新鮮。

但是其他人嘗了丸子,都覺得沒問題,所以沒有人相信海嬰的話,只當他在胡鬧。

這時候,魯迅把海嬰碟子裡的丸子夾過來嘗了嘗。一嘗,果然是不新鮮的。原來那些丸子,有的新鮮,有的不新鮮,恰好只有海嬰吃到了變味的。

魯迅先生便對大家說:「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家庭教養是他的第一起跑線

孩子並非父母的附屬品,頤指氣使只會締結傲慢之果;充分的尊重與理解,方能開出同理心之花。

擁有同理心的人,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能窺見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能體悟人間芸芸眾生的不易。

這樣的孩子,不會冷漠 ,不會狹隘,而會懷著一顆仁善的心與世界共處,與自己和解。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寬闊,更長遠。

你懂得溝通,孩子便能學會成長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來犯錯的。

蔡康永說過:「批評的目的在於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

理性而智慧的人,都懂得正確有效地溝通。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解答親子關係時,引用過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的一段話:

「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趁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面對犯錯的孩子,不把他當成發洩的對象,不進行無休止的謾駡,做好良性指引,才能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讓犯過的錯成為他踏實的腳下土。

善於溝通,不僅是說話的藝術,更是行走於世的開掛技能。

當錯誤發生後,愚人和智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忙著指責製造問題的人,而智者,先著手解決問題。

不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指責上,便能掌控更有效率的人生。

知乎上曾有一個話題是:有哪些事令你細思極恐?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當父母之前不需要經過考試。」

人在做,天在看;你在做,孩子在看。

不愛孩子的父母,萬中無一;但懂得如何愛孩子的父母,萬里挑一。

為人父母,固然想盡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與環境。

但真正的好環境,並不在於居所的豪華,不在於玩具的豐富,不在於衣著的新潮,而是在他走向社會之前,從家庭裡、從父母身上繼承可貴的品質。

這些品質如同精神血液,不斷地流淌在身體裡,匯成他們心跳的律動,伴隨他們往後踏上的每一條路。

寶馬駒、黃金屋、千鐘粟,都不如你的一份好脾氣。

什麼是命運?父母,便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家庭的教養便是他的第一起跑線。

別讓孩子,輸在你糟糕的脾氣裡。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8944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