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提到過這個詞。現代人,多將它用在男女情感中。不過,下面要講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為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第一個要講的課題,更是避不開的一個題目。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 (Erik Homburger Erikson) 將孩子的早期發展(0-6歲)分為三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和學齡初期。
其中第一個階段「嬰兒期」,孩子的心理成長主題就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千萬不要以為嬰兒期的孩子只是什麼都不懂的小東西,只要餵飽他就行。
事實上,這時期的孩子開始認識人、體驗周圍這個世界了。光溜溜的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後,如何適應、相信這個世界,是孩子面對的第一大課題。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是否出現、是否及時給予回應,是孩子能夠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基礎。
所以,要解決孩子在嬰兒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這和父母能否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至關重要。
父母這種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就將內化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助孩子更好的走向未來的世界。
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個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理時的有力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好的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孩子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信、自尊的基礎。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達到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現在的人們聊天,會比較頻繁的提到一個說法,即「我特別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是被拒絕的,容易焦慮,連同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
前不久,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自在。
強勢的人,有強迫症的人,自卑的人都不自在。他們不停的在耗費能量,以試圖證明什麼,或逃避什麼,以彌補早期缺乏的安全感。
所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以後走入社會時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而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則在0-6歲。所以,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
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我將這種現象漫畫化了如下—

漫畫裡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寶寶因為跟媽媽分開得了蕁麻疹。
得蕁麻疹這種現象,在小寶寶身上,其實很普遍。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醫上講憂傷肺,而肺主皮毛,很多時候孩子心裡焦慮的說不出來,怎麼辦?他會有一些軀體化的反應,實際上大人也是這樣。
醫學上,有一種疾病的名字叫【心因性疾病】,就是因為我們焦慮的太多,憂傷的太多,即使我們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但是實際上已經開始有了一些軀體化反應。
孩子不會表達,尤其是小孩子一歲以前。我們知道,分離焦慮主要發生在六個月以上。
六個月以上到一歲半之間,孩子都不能很清楚的表達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心裡想的是什麼。那麼,他怎麼來表示自己的憂慮或焦慮呢?他就是通過自己的一些軀體化的反應。
所以剛才漫畫裡,大家看到孩子得蕁麻疹的這種現象,並不少見。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很多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
媽媽沒有跟他們做好分離的儀式,導致孩子跟媽媽短時間分離後,表現出很多緊張,大哭、大叫,甚至是撕心裂肺的這種哭喊。
為什麼跟孩子分離的時候,孩子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的這種反應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

客體永恆性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六個月左右的孩子,一直到兩歲半左右,他們的思維方式,其實都不具有【客體永恆性】。
怎麼說呢?他認為眼前看得到的玩具,這個玩具就存在,如果把這個玩具拿開,這個玩具就不存在了,即使把玩具藏在他身邊的毯子底下,當他看不見的時候,他就認為它消失了。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一:客體永恆性】
這是兒童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在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時使用的一個概念:客體永恆性。
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
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物體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
孩子大約在1歲前後,才開始慢慢了解客體永恆的概念。
但是學會之前,孩子的邏輯是非常決絕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分別,幾乎都像是場悲壯的「生離死別」。
媽媽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是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有些孩子夜裡睡不安穩,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睡踏實。所以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的小腦袋裡正在想:媽媽就這樣走了嗎?
媽媽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因為中國人有坐月子的習俗,為什麼坐月子?因為坐月子期間在幫助媽媽和孩子建立一個非常非常親密的、安全的依戀關係。
三歲以前的分離焦慮,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時候遇到了危機。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會表現出什麼特點?
就是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
進入幼稚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成人進入社會後,都沒有辦法正常的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所以三歲以前的安全感建立非常重要,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分離焦慮,一定要好好地面對。若孩子有分離焦慮現象,比較簡單的辦法是,建立分離儀式。
比如對上班族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前要親親孩子,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孩子,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
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就要幫孩子建構安全感。
很多媽媽問,要怎麼樣給孩子安全感呢?下面先給大家四個最基本的辦法。
第一,我們要保證負責照顧孩子的人是穩定的。
也就是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頭三年,千萬不要家裡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如果是這種狀況,孩子就搞不清楚到底誰可以對他負責任,所以經常我們會說第一個主要的負責人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負責人一定要穩定,要嘛是媽媽,要嘛是爸爸,要嘛是固定的一位長輩。
穩定的狀態會給孩子穩定的安全感,所以切忌在孩子頭三年讓家裡變成一個菜市場。
為什麼?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也是從單一開始。
從一維到多維的過程,孩子嬰兒期只能喝奶,奶水裡有豐富的營養。如果嬰兒期你給他吃包子,給他吃米飯,雖然很好吃,但是他消化不了,吸收不了,那麼對他來說就不是好的東西。
我們經常給孩子很多關愛,可是實際上會發現這些愛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那麼這種愛就沒有價值。
所以請爸爸媽媽們切記,在頭三年一定要給孩子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二:孩子思維的一維性】
3歲以前,孩子的思維基本都是一維的。
孩子的一維世界裡,一切都很簡單,如果給他們母乳,那麼他們就不需要其他食物,甚至包括奶粉;如果是媽媽帶孩子,那麼他們就不需要其他撫養人。
只吃一樣東西,只認一個人,如此得以存活的,也只能是孩子。
這種一維性決定了孩子只需要那麼多,大人給得再多,孩子也吸收不了。
因此,在早期如果給孩子頻繁的更換撫養人,孩子的體質往往不會好。因為他們需要的是唯一,而不是多樣化;需要的是穩定,而不是改變。孩子們的身心,消化不了這樣的變化。
拿撫養人舉例。在中國,媽媽生完孩子後會坐月子。此時,孩子一般都和媽媽睡在一起,不會分床,更不怎麼出門。這與西方育兒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也讓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孩子對於自己所認定的這個唯一的撫養人更加依賴,所以孩子們大一些後的分離焦慮和認生等現象會更加普遍,表現也更加強烈。
這些強烈的表現不過是孩子愛媽媽的明證,是在獨特的、更加緊密的中國式家庭觀念下長大的孩子會有的正常表現。
第二,給孩子可控感。
什麼是可控感呢?
經常有媽媽問,是不是孩子一哭了我就應該去抱?孩子一餓了我就應該去餵?孩子摔倒了我就去扶?可是國外的育兒專家說的卻是媽媽不要著急,晾一晾他們沒什麼,你晾一晾他們,反而讓孩子覺得他不能用哭聲要挾你,那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我認為不是的。關於所謂的國外專家的這種觀點,專業上叫「哭聲免疫法」。大家可以搜尋「李雪愛與自由」的新浪微博,她的置頂微博中,就有這個觀點的詳細闡述。
從孩子安全感建構的角度說,為什麼說那種「晾一晾」的方法不靠譜?因為孩子沒有語言,他只能用哭來告訴你他想要什麼。
我們大人之間溝通,我可以問:你能幫我買份晚餐嗎?你回答:可以。小寶寶沒辦法說這些話。他想要表達一種需求的時候怎麼辦呢?只能用哭聲告訴你。
父母要對小孩的哭聲敏感。如果你對他的哭聲做過仔細的聆聽、分析,那麼你就不會因為他一哭就焦慮、著急。
很多時候,家長一聽孩子哭,頭就大了,就希望他們趕緊停止哭泣,於是就手忙腳亂。
其實,孩子哭的時候,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
要及時給孩子反饋,接納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撫,但不必立刻給出解決辦法。
比如孩子在小床裡哭了,你可以輕輕的搖一搖,輕聲哄孩子,但可以緩會再去抱寶寶。這樣一方面穩定孩子的情緒,一方面可以慢慢教會孩子學會適當的等待。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越敏感,孩子越覺得外界「靠譜」,安全感的建構也將更健全。

第三,要跟孩子之間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
什麼是安全的依戀關係?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上面剛提到的,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敏感的,及時的反饋。
孩子的哭聲就在表達他的需要,如果你對他的需要越敏感,越敏捷,那麼他就會知道,原來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這時候他就會覺得安心,覺得穩定。
所以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在於媽媽對寶寶的需要的敏感度。
其次,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安全島。
什麼是安全島?即安全基地,可以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一件玩具,甚至是一種愛好。
孩子有情緒、不舒服、難受、悲傷、憤怒,任何一種情緒在這個地方宣洩的時候,他都會覺得安全、放鬆、自在甚至快樂。
就像我一個朋友告訴我的,他已經四十歲了,每次當他特別憤怒、悲傷,特別有情緒的時候,總會去他奶奶的墓前,給奶奶掃掃墓,放束花,一旦他做了這些以後,心裡就覺得特別舒服,不再有那些怨憤,也不再有消極情緒,又能重新投入到他的工作當中。這就是他的安全島,他的安全基地。
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著他的有父母,有老師,有同伴,有自己的愛好等等,他可以在任何對象那裡得到他的安全回饋,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建立這樣一個安全隔離的環境。
再來就是要有效的陪伴。
很多媽媽都說現在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陪我的孩子,我每天最多只能花一個小時的時間陪孩子。
可以,如果你只能跟陪孩子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一定要在這一個小時裡充分、有效的陪伴孩子。
什麼是有效?
不把你的煩惱帶回家,不把你的工作帶回家,在這一個小時裡,就跟孩子安安心心、快快樂樂的一起玩遊戲、讀讀書,跟他一起說說話,全心全意投入,這叫有效。
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時間太少,所以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安全感,這些都是藉口,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有藉口,一定要快快樂樂的全身心投入。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撫摸。
所有的孩子六個月到一歲的時候,最先發展的是什麼?
我們一般說的五感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所有的發展過程中,只有觸覺是被動發展的。
因為視覺也好,聽覺也好,隨處可以有,觸覺例外。如果你經常撫摸孩子,擁抱孩子,那麼孩子的觸覺發展可能更靈敏。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在長大後會發現一種問題,即觸覺飢渴。他小時候,一定曾非常希望當時爸爸媽媽能多摸摸他,多擁抱他,多親親他,而父母恰恰很少能夠做到。
實際上,這種要求過分嗎?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養料。
所以在孩子零到三歲之間,媽媽一定要充分擁抱孩子,親吻孩子,撫摸孩子。讓孩子可以藉由觸覺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