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說的是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成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由此可見,0~7歲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重要階段。

而現在的許多父母,工作壓力都比較大,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少之又少,許多孩子白天都是和家中的老人或是和保姆生活在一起,到了晚上才能見到自己的父母。孩子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在0~7歲這個關鍵時期,對孩子性格成長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家長下班回家後,即使再累也要陪孩子做這三件事。
1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是成長的基礎,獨立刷牙、洗澡、穿衣、折衣、整理床鋪、收拾玩具……
別看這些小事情,能夠讓孩子更自信的「做自己」。
為什麼年幼的孩子,看到大人們在一旁忙活時,也會想要模仿和參與,因為他們雖小,但內心已經覺得自己像大人。
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穿上衣服和鞋子,拿抹布把桌面擦拭乾淨、分類整理玩具時,巨大的滿足感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孩子感覺被需要並且會更自信。
但是,有些父母覺得孩子不懂或「幫倒忙」而不願意讓孩子參與,這樣不僅耽誤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還會給孩子落下懶惰的習慣。

2
培養孩子智力發育
睡前是難得的親子交流時間。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做一些益智遊戲,看繪本,唱歌,跳舞,講故事等,可以讓這些事情成為一種家庭儀式。
爸媽要相信,從小和父母一起睡前玩耍的孩子長大後的智商和情商都會更高,在社會上也會更出色。
3
搭建孩子心靈港灣
父母的一句問話可是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自尊和安全感的,這會讓孩子感覺到是被爸媽關注的。
丹佛大學心理學家Susan Harter說: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
家長每天的行動才是孩子未來的縮影,好習慣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命運的影響不容小窺。
我們要相信習慣的力量,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能讓孩子受益終生。同樣,一個壞習慣的養成,也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負面的影響。
就像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裡拋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6958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