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SnYek| 2019-05-16| 檢舉

前幾天有一個媽媽在一大早就「火」了。她臉書上是這樣發的:「早上睡懶覺起個床幾十分鐘,吃飯半個小時都吃不完,一直磨蹭!給他講吃完可以玩,一點都聽不進去!我苦惱痛苦!生氣!可是沒辦法,好像已經把他慣成這樣了!打完他一會又恢復原樣了,怎麼辦?」

孩子的磨蹭,到底有什麼秘密呢?

有次小長假,我沒有去外邊玩,就每天帶兒子在附近的公園遛圈。

有一次路過一個撈小魚的小攤前,很多公園都有這個項目。

一個方方正正的鐵皮做的小水池裡放著一群小金魚,孩子們就拿著撈魚的小網在裡面撈小魚。

這個項目很適合兩三歲的寶寶鍛煉小手的靈活性,而且那些喜歡魚兒的孩子更是愛不釋手。

我看到小池邊坐了好幾個孩子,但有一個穿著黑衣服的小男孩非常惹人注意。

因為他的媽媽一直用手抓著他的小手在池子上比劃著,嘴裡也沒停下:「這邊,那邊,快點,你怎麼笨,快點,做什麼事都慢」。

孩子很不舒服的樣子,但站他背後的媽媽沒有覺得,他們身邊的小盆裡已經撈了很多的魚,不過都是媽媽的功勞。

真的想說一句: 為什麼不放手呢?

多少父母一邊催著孩子要快點,要求孩子獨立一點;一邊又緊緊地抓住孩子的手不放。

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慢慢地用小網跟著一條小魚,一直尾隨著,也可以小心翼翼地撈起,甚至放過這條嚇壞了的小魚,挺好玩的。

可在父母眼裡則不然,撈魚那就一定要撈一盆,一網撈上三四條才叫厲害。

兒子以前也經常撈魚,但我一般交了錢就不管他了。

靜靜地看著他,每次他也靜靜地用自己的節奏撈著。剛開始笨手笨腳的,後來還能一次撈好幾條,過來跟我炫耀戰利品的時候,就給他一個大大的贊。

等他的盆有很多魚的時候,提醒他把魚兒放回池子裡,否則大家就沒有魚可撈了。孩子總是很樂意把小魚放回去。

很多時候,我們怪孩子動手能力差,磨磨蹭蹭。 你有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不敢放手造成的呢?

兒童心理學家: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一個作家說: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教育就是慢藝術

教育,有時候就是慢藝術,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

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生命軌跡去長大。

朋友小莉前段時間就很抓狂。

婆婆說要來她家住一個月,本以為常年不住一起,臨時的一個月很容易過去。

婆婆天生急性子,還囉嗦。

第一天開始,就馬不停蹄地催促她兒子。

吃飯時,說「快點吃」;送孩子上學時,說「快點走」;孩子在房間做作業,她也時不時跑進去,說「快點做」。

看見孩子上廁所,也會下意識地催一句:「快點上。」

剛開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說:「媽,不著急,讓孩子慢慢來。」

婆婆眼神一撇,特別嫌棄地對她說:「你不催著一點,他哪能長大?!」

幾天後,孩子因為不適應,情緒波動很大,而且特愛慢吞吞的。

平常好好的行為,現在一下子就問題百出了。

不主動吃飯,不主動看書,不主動做作業。

眼看孩子不好好做,婆婆更加變本加厲地催。

她終於忍不住了,語氣很不友好地頂撞了婆婆:「 孩子就這年紀,你總是催催催,他也不能一下子長大啊!」

婆婆一賭氣,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實,按照她以前的養育方式,孩子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刷牙洗臉,看書寫作業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僅僅是讓自己喘口氣,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圍環境,認識世界和思考未來。

當然,孩子也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磨蹭,成為不負責任又拖拉的人。

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會給他更多思考的空間,在每次嘗試中學會自我處理、安排事情。

兒童心理學家: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媽媽的催促歌

很早之前,聽過一首《媽媽之歌》。

歌曲一出來,就在國外網站被瘋狂播放。

創作並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

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光乍現,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

起床,起床,快起來!

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

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

快起來!

然後記得疊被子!

會熱嗎?

會冷嗎?

你穿那樣出門嗎?

你的書,你的便當,你的作業呢......

整首歌曲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 「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

現實生活中,當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動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內疚不安,但催促的次數越多,孩子就會從內疚變成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父母的這一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效應,叫超限效應——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

總而言之,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發高漲。

孩子也會反思

心理學家說: 只有給足孩子時間去體驗,他們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誰,要做些什麼。

喜歡在屁股後面催促的父母,常常會擔心: 如果不催孩子,孩子會不會更加放飛自我,把該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

當然,可能會,但不會一直都那樣!

孩子也會討厭麻煩和問題,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導致的問題,自己也會反思和想辦法,然後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

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節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遠也弄不明白什麼事是自己的,什麼事是別人的,一旦生活出現問題,他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而會怨恨催促者。

兒童心理學家: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就算趕時間,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這樣做:

脆弱式表達,將「你快一點」變成「我希望......」

「你快一點吃飯,馬上校車就要來了。」

變成「媽媽希望你十分鐘以後可以吃完飯,然後我們有三分鐘的時間下樓,這樣就來得及坐校車。」

在家庭教育當中,脆弱式表達,會讓孩子更瞭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發孩子自覺的合作。

用強迫式或者緊迫式地表達,則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夠好,從而引發孩子消極抵抗、做事被動。

「如果你晚上八點半完成作業,你就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做自己愛做的事,如果是八點完成作業,你就有一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點完成作業,就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了。你會難過,媽媽也會惋惜。」

告訴孩子行動快慢的後果,這種提醒最好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別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緒的狀態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緒。

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是願意體諒父母需求的。

兒童心理學家: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焦慮的父母,是當下教育的一個通病。

很多人一邊指責著應試教育,一邊又給孩子不斷地加碼培訓,一個班又一個班的補課。

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很多興趣班不是孩子的興趣,很多的提升班讓孩子除了分數提升,其他能力一概不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

慢一點,不著急。

就算給孩子選擇特長培訓,也一定要是客觀理智的選擇,而不是盲目跟風。

當有了父母的尊重,很多改變就會發生。

沒有什麼比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獲得的經驗更有效了。

父母說了什麼,教孩子如何做什麼,孩子往往不會有很深的印象。

但是孩子自己做的事,取得的經驗會一直記得。

簡簡單單四步,面對孩子的磨蹭:

當孩子嘗試著去做的時候,請放手。

這是父母應有的一個態度,學會放手。

在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你不要緊緊拉住。

當孩子在做的時候,請守望著,不要替代。

幫孩子完成,肯定能贏得一時的方便,可養一個沒有主見,凡事都要爸媽做主的孩子,長久看未必是好事。

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給予説明,或者給孩子示範。

放手不是放養,不是不問不管,父母在成長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幫孩子一起,追尋理想。

在需要樹立規矩意識的時候,請不要說放手。

當孩子獲得成功後,給予鼓勵。

自信的孩子更能勇敢地嘗試,允許孩子犯錯, 積極地給予孩子鼓勵。

當孩子的正向行為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他們就會在自己的軌道上自覺地運行著。

就好像每個行星都有自己的軌道一樣,你不能去用外力粗暴地干擾。

孩子的磨蹭,大部分跟父母的引導有關。

面對孩子,要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太焦慮了?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父母多一些反省,就多幾分平靜。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669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