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還是管不好孩子?終於找到答案了!

幸福分享| 2019-05-13| 檢舉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還是管不好孩子?終於找到答案了!

作者:睿媽

上週高中同學聚會,我們的老校長也來了。大家都給他敬酒,感謝老校長的教育之恩。

老校長現在已經退休在家,他在任期間,帶出的十幾屆學生都很優秀。在教育和管理上確實很有一套。

但出乎意料的是,老校長的兒子很不爭氣,就學的時候就出了名的叛逆,到現在好像也沒混出什麼名堂,一家人還指著老校長的退休薪水生活。

當時我們也很不明白,校長教育出的學生那麼優秀,為什麼輪到自己的孩子就束手無策了呢?其實有很多的家長也有類似的困惑,為什麼知道的道理這麼多,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睿媽觀察了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發現有3個原因,很值得我們反思,相信很多家長看後,會深有感觸。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還是管不好孩子?終於找到答案了!

你是不是經常對孩子說「下不為例」?

常常聽到父母說這樣的話,「算了算了,不過下不為例!」。「好了,別哭了,媽媽幫你買就是。」...

你是否也是這樣的「好好父母」?這樣的父母的確容易做。說一句「算了算了」「下不為例」,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自己省心,孩子也高興。

暫時滿足他的要求,下次不順著他的意就行了。 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在該拒絕或者批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也就在這樣的「妥協」中放任自己,甚至變本加厲。

因為你破例一次,他還會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最下不了狠不下心。等到第二次,很可能又一句「下不為例」就過去了,而忘記孩子已經無理要求了兩回。

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孩子也一樣,讓他嘗到一次甜頭, 後面就沒有罷休的時候。

很多孩子,最初學會對媽媽提要求的時候,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媽媽的不是堅定的拒絕,孩子就會繼續堅持,甚至用哭鬧來要挾媽媽。這一招最能試探出媽媽耐心和極限。

但如果媽媽非常堅決,孩子就逐漸放棄讓媽媽順從自己的念頭。相反,如果媽媽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只要嘗到了一次甜頭,孩子就會抓住媽媽的弱點,繼續用任性執拗的方式讓媽媽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正確的做法是,涉及到原則性的事情,該不答應就不能答應。

比如孩子吃飯不好好吃,非得要吃家裡沒有的零食。你就得讓他明白,無論再怎麼鬧,這個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賴也沒有用,下次他就不會再如此了。

對於過分的要求,沒有「下不為例」可言。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還是管不好孩子?終於找到答案了!

你會懲罰孩子嗎?什麼時候該懲罰?

談到懲罰孩子,不要理解為把懲罰當成教育孩子的「尚方寶劍」,隨意懲罰。懲罰歷來是管教孩子的一種手段,但一般是在「說服教育無效」的情況下使用,它在任何時候都只是「輔助手段」。

對於上小學的孩子來說,一般不會犯多大的錯誤。但如果孩子太執拗、固執、任性,無論怎麼教育都無動於衷,而有些行為若不立即制止,很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養成不良的習慣,再糾正起來難以奏效。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得採取懲罰的教育手段。

懲罰孩子一般是在孩子的行為習慣或道德品質出現嚴重錯誤的時候。比如,孩子說髒話或罵人,怎麼教育都不見效 ; 喜歡動手打人,欺負弱小,批評訓斥都無效 ; 撒謊、欺騙人,屢教不改,等等。

孩子犯了錯誤,要讓他自己承受後果,讓他明白有些事情是「自作自受」。比如,總是欺負別人,小朋友們都不理他了,這就是遭到了「自然後果」的懲罰。

但如果是一些非行為習慣或道德品質方面,如在智力開發或文化學習上出現了問題,不要輕易使用懲罰。因為這樣做,很容易使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過程蒙上痛苦和不愉快情緒的陰影。

有原則的懲罰

懲罰孩子要遵守三個原則:

一是不可濫用。

不到萬不得已時,一般不用。

二是公正合理,恰如其分。

要根據孩子所犯錯誤的情節輕重、性質以及態度確定懲罰的方式,最好讓其心悅誠服地接受。過輕,起不到積極作用 ; 過重,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或引起逆反心理。

三是懲罰要看孩子的個性特徵、性別特徵。

要讓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得了,避免產生副作用。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還是管不好孩子?終於找到答案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649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