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要去上班?」這句話和「我是怎麼生下來的?」一樣,是每個小孩都好奇的問題。這些問題正體現了孩子對於世界的思考,代表他們世界觀的初步形成。而我們的回答,也許就會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當孩子再問「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的時候,他究竟在問什麼?是在責怪你為什麼不在家陪他,這關乎愛。是在好奇你為什麼每天出去打拚,這關乎夢想。是在疑問你為什麼都要那麼早出門,這關乎責任。

前兩天,送潼潼去幼稚園的路上,我們遇到一些蹲在橋底下等活兒的工人。因為天氣寒冷,他們蹲在路邊蜷縮著身子,旁邊還立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自己能做的活計。
潼潼看了很好奇,眨巴著眼問我說:
「媽媽,他們為什麼坐在路邊啊?」
我嘗試著用她能聽懂的語言解釋道:
「他們在等著有人找他們,幹各種各樣的體力活,比如刷牆壁、砌磚頭、蓋房子、做木工之類的。」
「那他們為什麼不能坐在房間裡工作?」
「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和條件,或者他們本身也沒能掌握一些人家需要的本領。」
妞似懂非懂的樣子,雖然沒有繼續追問,但目光一直沒能離開。
其實,這並不是她第一次對 「職業」與 「工作」產生好奇了。
記得曾經我們遇到過一位乞討老人,在我們停車等紅燈時,她在路中央穿梭在停下來的車輛之間。潼潼看到了便問我:「這個奶奶在幹嘛呀?」
我說:「她在通過向別人要錢的方式來養活自己。」
潼潼繼續問: 「那她為什麼不去工作賺錢呢?」
「也許因為她太老了,或者身體不好,沒辦法工作,但又沒有其他的掙錢的辦法,所以只好來期待別人的給予。」
可能就是這樣 不經意的一次次好奇,投射了一顆幼小心靈對真實社會關係的一次次思考。
回答這樣的問題,對於父母來講還真的是一件技術活,因為我們的解釋,是開啟孩子對「職業」理解的第一次重要機會。

「媽媽,你可不可以不去上班?」
看過不少文章,大多都把6歲定為孩子進行職業啟蒙的黃金年齡。
就連美國,也在《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規定,孩子從6歲開始就要接受職業指導,要學會對自己的興趣、特長、特點、能力等方面進行 「自我認識」,要進行 「教育與職業關係的探索」。
小暖倒覺得,上面這些說的可能都是相對正式系統地與 「職業」這個詞接觸,如果說是對於職業的 最初「啟蒙」,其實也不需要那麼晚才開始。
當孩子們第一次對我們說:「媽媽/爸爸,你可不可以不去上班?」的時候,已經是對他們進行最初的職業啟蒙的最佳時機。
而我們當時的回答,或許已經在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在他們幼小的心裡將怎樣去理解工作的意義。
不用刻意迴避「工作是為了賺錢」這層意義
可能是因為我之前的工作就比較彈性,所以在家陪潼潼的時間一直很多,很多時候是等她睡覺的時間我再來完成工作,因此,潼潼一直習慣於有我在身邊的狀態。
於是從她一歲半以後,有挺長一段時間,每次我要出門去上班,她都會用眼淚跟我抗議。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潼外婆都會一邊抱著潼潼,一邊跟她說:「媽媽上班,才能掙錢給你買玩具帶你出去玩兒呀!」這話乍一聽倒也沒錯,再加之自己著急出門,並沒有和潼潼多做解釋。
但隨著她年齡增長,我開始覺得,她有必要對 「工作」與 「賺錢」之間的關係有稍微深入的理解。
某一次的睡前臥談,我跟潼潼聊了這個問題:
「賺錢的確是在媽媽工作的意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我們要吃飯,喝牛奶,穿衣服,看書讀繪本,去遊樂場玩,這些在我們生活裡經常出現的東西,都需要用錢來買。而如果要想得到錢,我們就需要要去工作,用工作的方式來獲得錢。」
我們有必要讓孩子知道工作與賺錢之間的關係,只是最好不要將「不得不去上班」、「為了生活無能為力」這樣的情緒傳遞給孩子。
我們或許並不是非常的熱愛自己的工作,有時候也會有些灰心甚至厭煩這日復一日的樣子,只是,當我們將工作所得到的財富投入到生活中,能讓自己與家人過得更好,誰又能說這樣的意義不算意義?
某個角度來說,換取金錢,這本身就是工作無可避免的重要意義。

除了「金錢」,工作也還有更多的意義值得去探尋
潼潼曾經許多次地問過:
「為什麼不能只讓爸爸一個人去工作賺錢,媽媽在家陪我玩呢?」
我跟她解釋過,兩個人的薪水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財富、眼界,但同時我更希望讓她知道的是, 除了金錢,我在工作中還能獲得什麼。
比如說,在我還是一個體制內媒體人的時候,我會告訴她,當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工作中時,我所獲得的成就感。
比如做新聞,我們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情,也能通過輿論監督的力量,讓我們的社會更好。
那時,潼潼總會守在廣播前去找媽媽的聲音。
我也會告訴她, 當我將自己所擅長的技能,發揮在工作中時所獲得的認可感。
比如我會說媽媽很喜歡寫東西,就像你喜歡畫畫一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我們心裡都會特別開心。
我還會告訴她,因為工作,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
有的教會我看待問題的新思路,有的成為我的好朋友,有的也會讓我學會如何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就像你的幼稚園裡有很多小朋友,他們會讓你獲得與一個人玩時不一樣的感受,媽媽在工作的時候也是如此。

再後來, 當我選擇辭職,把睡眠諮詢當作我的新職業時,我也會跟她有一番不一樣的探討。
她每天都會聽到我與好多媽媽聊天溝通,能看到我總是盯著攝像頭看那邊不同的小寶寶睡覺的場景。「工作」這件事情,對她來說就更具體了。
她現在知道,媽媽的新工作是幫助小寶寶睡得更好。她知道自己以前也睡不好覺,讓媽媽也很辛苦壓力很大,而現在她自己的媽媽是在幫助別的寶寶的媽媽,讓她們能不要那麼累。
而這份新工作,也讓她真正理解了我所說的:
「工作並不僅僅是為了錢,更是為了讓自己有價值感,能幫助到更多人」。

「媽媽,你為什麼不上班?」
其實,現在在咱們的身邊,全職媽媽的數量不在少數。
曾經就有朋友向我求助:幼稚園讓孩子都來講一講 「媽媽的工作」。
小朋友們有的說 「我的媽媽是醫生」,有的說 「我的媽媽是老師」,有的說 「我的媽媽在銀行上班」。而輪到朋友的孩子小雨,他只好如實回答:「我的媽媽不工作」。說完之後,小朋友們都笑了。
小雨回到家,跟媽媽念叨起這件事:
「我說你不工作,同學們都笑我。媽媽,為什麼你不上班呢?」
作為全職媽媽,朋友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孩子。她問我:「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跟孩子解釋呢?」
剛好那段時間,我在看一部劇,劇裡的人們都在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鬥著。
而當那個看起來沒什麼鬥志,更喜歡呆在家裡料理家務的女二被問到有關 「夢想」的話題時,她的回答真的讓我印象深刻。她說:
「我的理想就是當媽媽。」
當她以母愛般的愛與包容對待朋友親人,看到他們被照顧得熨帖幸福,自己成為可以給人溫暖、值得依靠的人,她覺得這就是自己最接近夢想的時刻。
「當媽媽就不能算作夢想嗎?世界上所有人都要自我開發嗎?」
劇中女二的質問,在這個女性追求獨立的年代,顯得那麼清奇可貴。

我將這個故事分享給了我的那個朋友,她也頗為觸動。
不是只有職場打拚的女性才叫人生贏家,做全職媽媽也一樣是對自我的追求和認同。
在我看來,其實朋友向我提的這個問題,涉及到的是職業的形式。
究竟什麼樣的事情,才能被稱作職業或者工作?
在我看來,所有工作的終極目標,都指向社會與人的發展與進步。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做全職媽媽,養育生命,難道不算一種非常重要的職業嗎?
這個世界上,當然有在無奈之下不得不選擇做了全職媽媽的人,她們其實更希望通過回歸職場找尋自我價值。但也有那些儘管有諸多艱辛不易,卻仍然在享受生命成長所帶來的驚喜和感動的全職媽媽,對於她們來講,能從母親這個角色中找到自我價值,又何嘗不可?

如果我是我的那個朋友,我會這樣告訴孩子:
「媽媽現在的工作,就是陪你長大。」
只要自己做的事情能幫助到別人,能有意義,自己的價值得到發揮,就可以算作某種工作或者職業。每天早晨八點出門去單位,六點下班回家,是工作;每天沒有固定的時間或者場所,但依然通過勞動賺取物質與精神上的收穫,也是工作。
我們對孩子進行「職業啟蒙」,需要讓孩子知道,職業是多種多樣的,同時,對職業的理解並不應該受時間、地點、形式等要素的局限。

「我長大想當清潔工!」
在我們小的時候,應該每個人都被問過長大想做什麼。
不論是醫生、員警、教師還是科學家,兒時的我們在說出這些答案的時候,可能 根本就不清楚這些職業都是幹什麼的,我們只是從成人贊許的目光中,知道它們值得被當做閃閃發亮的理想。
當時的我們,根本沒有做過什麼 「職業啟蒙」,卻自動在頭腦中將職業分出了 「好」與「壞」。
「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就去掃馬路!」
這樣恐嚇似的警告,不知從父母嘴裡聽了多少遍。
可偏偏有一次,我就遇到了一個說「長大想當清潔工」的小男孩。
在一次朋友們的聚會上,一位朋友打趣的問在場的孩子們,長大了想做什麼。一個朋友的小孩特別篤定地喊到:
「我要當清潔工!」
當在場的大多數人都把這話當作童言童語一笑而時過,有一個朋友特別認真地問了那個男孩:
「你知道清潔工都做要什麼嗎?」
沒想到,這個問題,打開了男孩的話匣子。他滔滔不絕地從清潔工具講到垃圾車,又講到垃圾轉運站和垃圾分類,他說自己特別想去開那些分揀垃圾的大機器。
男孩越講越興奮,而我也第一次感受到 「你長大想做什麼」這樣的問題有著何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認真地思考它,能夠幫助孩子深入到某種職業當中,更加細緻全面深刻地去瞭解。
「能將自己的喜好當做職業」,自然是我們為孩子做「職業啟蒙」的理想化意義。而為了這個目標,先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熱情,知道自己所擅長的地方,也就成了「職業啟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向孩子提問時,我們不應該為了從 「長大了想做什麼」的答案中獲得某種虛榮的滿足,而應該真正走進孩子內心,引導他們認識那份職業的內容,點燃他們的熱情。
就像那個想當清潔工的男孩一樣,當他癡迷於書本上那些複雜龐大但卻又秩序井然的垃圾分揀機器時,誰又能想到,這份好奇和渴望會將他引領到多麼深遠和寬廣的境地?
夢想再微小,也有磅礴的力量。
如果孩子未曾瞥見一顆星子的美麗,又怎麼會想到去探尋整個銀河的動人?
想起來潼潼,在我問她以後想做什麼的時候,她先後給過我兩個不一樣的答案。
一個是「我以後想要畫畫」,這個答案毫無意外,畢竟這是她最大的興趣所在;
另一個答案是「我想當媽媽」,她說出這個答案時那閃閃發光的眼神,我現在都難以忘記。
說到底,在我看來,「職業啟蒙」並非只藏在相關主題的繪本中,更應該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它的意義,不僅關乎到孩子未來的職業觀,更關乎到孩子的夢想、個人價值甚至幸福觀。
有句話說,「工作的意義,就是人生意義在一個特定層面上的映射」,這話一點都不假。
給孩子做「職業啟蒙」,其實是希望他們能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以後也可以在職業選擇上更忠於自己的內心。
終有一天,他們會明白,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以及如何對待工作,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我們如何過好這一生。
真希望,咱們的孩子們都能早早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 活得比咱們都通透,打心裡自由自在。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6165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