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這樣說睡前故事,讓孩子一生受益!

幸福分享| 2019-05-08| 檢舉

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可是睡前故事到底有什麼用?又該如何講?講些什麼樣的故事?

這一大堆的問題,可能是很多父母心裡的疑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睡前故事的奧秘……

父母必讀!這樣說睡前故事,讓孩子一生受益!

每當夜幕降臨,讓故事伴著孩子安然入睡,孩子在夢裡幻想和故事中人物遊戲的情景,是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睡前禮物。

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小孩子童年能聽到許許多多的睡前故事,都是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親自來講述的。如今資訊發達了,各種印刷品和影音產品多如牛毛,媽媽講故事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講得越來越多,更喜歡跟孩子一起看圖講故事,更在意故事的功利性目的,還有家長乾脆放故事給孩子聽。

講故事的形式變了,教育意義還一樣嗎?

睡前故事≠睡前功課

媽媽們都希望通過講故事,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豐富孩子的心靈、啟發孩子的智慧,這些想法是好的,但是睡前故事帶著功利目的去講,難免會側重字詞與知識的灌輸,這樣的睡前故事其實已經變成了睡前功課,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

故事的強大魔力,是很多成年人意識不到的。真正好的睡前故事,不是讓孩子增加知識量,也不是讓孩子復述出某個情節,而是一種心與心之間、靈魂與靈魂之間愛的交流:故事從媽媽的內心流淌出來,像溫暖甜蜜的泉水一樣,流入孩子的內心,給他們的靈魂提供豐富的滋養。

孩子的想像力、情緒,乃至道德感的發展都是從故事裡來的,這些並不像會識幾個字,懂得多少知識可以量化,容易看得到成果,它的養分是全面的、潛移默化的,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父母必讀!這樣說睡前故事,讓孩子一生受益!

開燈拿著書講 vs 關燈娓娓道來

你是怎麼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呢?拿起一本故事書,坐在寶貝的床前,或是跟寶貝並肩倚在床頭,一邊給寶貝念故事,一邊指指點點,教寶貝認字或是看故事書

裡的繪圖?

你想,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看圖畫、認字,這真是一舉多得。可是,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苦惱?寶貝經常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時候還會來搶書;講完故事後也不容易入睡,經常越聽越興奮……

你有沒有試過關上燈,或只點一盞小台燈,把你熟識於心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相信那樣孩子會聽得更入神,也更容易進入夢鄉。

媽媽總是貪心地想讓孩子既記住故事,又記住文字,並能從畫面中加強記憶,但對即將入睡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量太大了,也不利於孩子對故事內容的吸收。

文字是死的,如果文字不能在孩子的腦海中喚起相應的畫面,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堆亂碼。而相比視覺刺激,聽覺刺激更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聽故事時,孩子的大腦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如果媽媽在幽暗的環境中講故事,孩子會根據媽媽說的每一句話,結合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和體驗,在腦海中完成一幅屬於自己的畫面,這其實比識字或被一幅別人創作的圖畫束縛住更重要、更有意義。

這種「內心圖景」對於兒童心靈和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僅僅淺表地看了圖、識了字,而沒有形成內心圖景,孩子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他難以發展自我意識,難以建立獨立的思維和判斷。

父母必讀!這樣說睡前故事,讓孩子一生受益!

每天講N個 vs 只講一個

睡前故事其實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事,卻讓許多媽媽搞複雜了。比如很多媽媽就把睡前故事列入孩子的閱讀計劃,認為孩子讀書越多越好,聽故事當然也是聽得越多越好。在許多家庭,每天晚上給孩子講2~3個故事甚至更多是很正常。

媽媽可能會有體會,故事講多了,孩子反而不容易滿足。其實如果媽媽講的故事沒有進入孩子的心靈,孩子會表現得比較浮躁,永遠期待有新故事。但這麼多故事,對孩子真正的影響是很小的。

孩子不斷地想聽新故事,只是為了尋求新鮮的刺激,這些刺激對於孩子來說,是嘈雜的,不被利用的。

媽媽們可能會發現,本來計劃講一兩個故事,孩子就睡覺了。沒想到孩子越聽越興奮,沒完沒了地要求「再講一個!再講一個!」成年人講得口乾舌燥,孩子卻毫無睡意,媽媽不禁有些煩躁。

的確,睡前故事應該輔助孩子安然入睡,讓他們把故事帶入夢鄉,大腦和心靈在夢裡進行下一步的工作。所以,講什麼、怎麼講,就是很有講究的了。輔助孩子入睡的最佳手段就是重覆性故事。

想想看,當我們喜歡一本書時,也不是只看一次,而是反覆地讀,越讀越有感覺、越有味道,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

所以,給孩子講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要多注意重覆,一個故事起碼要重覆5~6遍,甚至可以一周都講一個故事。重覆的頻率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做出相應調整,越小的孩子重覆率應該越高。

媽媽在講述重

覆性故事的時候,孩子馬上就能預見下一個情節是什麼,大人可能覺得無聊,但對孩子來講是建立安全感的很好途徑。

成長中的孩子呼吸和心跳是不穩定的,有規律的生活,重覆性的講述,可以增進孩子呼吸與心跳的和諧,而只有當孩子調整好呼吸和心跳時,才能進行智性思考,也更容易接受故事內容的滋養。

不認真打好這個基礎,而是急於求成地給孩子塞一堆他不需要也不能消化的符號和「知識」,會造成他心智的紊亂。

父母必讀!這樣說睡前故事,讓孩子一生受益!

選擇恰當的故事

睡前故事的選擇,是媽媽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有的媽媽不懂得選擇,給3、4歲的孩子講《西遊記》、《水滸傳》,遇到比較恐怖的情節,不知道該不該按原文給孩子講?

還有的媽媽給學齡前的孩子講《格林童話》,孩子會被其中的情節嚇到。

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聽什麼樣的故事比較好呢?

相比其他的故事,累加故事和無意義故事,更符合學齡前孩子的身心韻律,這樣的故事情節簡單,甚至沒有情節,只是動作和語言的不斷重覆,在重覆中,孩子的呼吸和心跳會舒緩下來,也更容易入睡。

比如,鼴鼠在森林裡發現了一隻大手套,牠搬了進去。小免子一家跑過來:「鼴鼠先生,我們能搬進去,和你一起住嗎?」「可以呀」!(接著小松鼠、青蛙、大熊也跑過來,用同樣的語言重覆)可是當大熊擠進大手套時,小動物都被壓扁了,結果它們又一家接一家的搬出來……

媽媽可以也自己編故事,只要故事內容美好、友善、溫暖,並不需要法則和意義,也不要求與真實生活一樣,還可以進行適當地誇張。

而《格林童話》這類民間故事和其他複雜一些的故事,最好放在孩子已經上學後再給孩子講,那時孩子的心智已經發展到可以理解故事裡複雜的人物關係、激烈的衝突和深層的意義,並且能逐步區分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

不要說穿故事的意義

家長需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但這威信不是成年自封的,不是「我很厲害,我比你高大,我懂的比你多,我說的比較正確。」更不來自於媽媽在講故事時,經常教導孩子:「好孩子應該這樣做,×××真壞,寶寶不要學它。」

故事的意義很多時候不是一眼就看出來的,尤其對於《格林童話》這類民間故事,是幾千年古老智慧的積累,它的人物和情節都具有隱藏的象徵意義。成人由於受社會閱歷的影響,已經不能很好的理解了。

所以,不要告訴孩子故事在講什麼道理,也不要告訴孩子故事的意義是什麼,講給孩子聽,讓孩子自己理解就好了。孩子的心靈是單純的、透明的,他們說不出口,但會本能地從故事裡汲取養分。

成年人不要拷問他們,更何況我們想當然爾的意義其實根本不靠譜。這些意義是深深地植入了孩子的心靈,會在他們一生當中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領。

父母必讀!這樣說睡前故事,讓孩子一生受益!

父母是無可替代的

再好的故事音樂帶、講故事

APP等,都不如父母親自講故事。這個過程本就是一個增進親子關係的過程,孩子能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更多愛的話,我們又怎能假手他人?

怕占用自己的時間?睡前故事能有多久?20分or30分最多了吧?

怕自己講的不好聽?你的聲音本身比故事更有意義。另外,如果天天講、用心講,我還真不太相信有誰講不好故事。

更重要的,給孩子講故事的時間,其實,沒幾年……當孩子慢慢長大,不再依戀父母時,我們想講都沒機會了……

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609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