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覺出汗?你以為是正常的?

幸福分享| 2019-05-08| 檢舉

「孩子怕熱,我們都還蓋厚被子,她睡覺卻總是滿頭大汗。」似乎很多媽媽已經進入一個錯誤:將寶寶睡覺時「過量出汗」的現象理解成一種正常的生理表現。

而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

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

「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寶寶睡覺出汗?你以為是正常的?

教你如何判斷兩者差異

寶寶出汗——健康寶寶多數是因為置身於炎熱環境或在跑跳玩鬧之後、穿得過多或睡時蓋得太嚴、睡前喝了高熱量的奶粉等原因引起出汗。嬰幼兒期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出汗,只要安靜下來,出汗現象自然就會消退。

寶寶盜汗——是在寶寶安靜狀態下的。脾虛易感的小兒通常表現為生長發育較正常兒童差。並會出現夜啼,厭食,頭髮稀疏缺少光澤,面色蒼白,或萎黃,大便不凋(或乾燥或不成形),倦怠乏力,手足不溫,或手心熱,經常感冒,咳嗽等症狀。舌質淡,苔薄可能有剝脫苔,脈細無力。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出現這種症狀,媽媽們就要引起注意了。

寶寶睡覺出汗?你以為是正常的?

引起小兒盜汗的原因很多,應具體分析,辨證施治。一般來說寶寶盜汗的主要原因分兩種,一種是生理性的盜汗,另一種是病理性的盜汗,媽媽要先幫寶寶查清楚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寶寶盜汗。

一是生理性盜汗:

小兒時期,由於皮膚內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倘若小兒入睡前活動過多,可使機體產熱增加,或者進食不久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隨之增加,這些均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 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時內。

二是病理性盜汗:

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小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有一點要注意,盜汗並非是拘樓病特有的表現,應綜合分析,必要時檢查血鈣、血磷、鹼性磷酸酶以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具體的還有以下4種可能性

a

缺鈣引起的

症狀: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晃頭部,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禿」。

應對辦法: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因缺鈣引起的盜汗現象也就會逐漸停止。

b

結核菌引起的

症狀:假如寶寶不僅前半夜出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數是病症表現,最常見的是結核病。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

應對辦法:如懷疑寶寶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光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c

交感神經緊張引起的

症狀:心臟病、糖尿病或睡眠時呼吸不順暢,因身體內在的壓力促使交感神經始終處在緊張狀態,寶寶也會出現「夜睡盜汗」或是「手腳出冷汗」等現象。

應對辦法:父母可以帶寶寶到兒科診所或醫院檢查,聽聽心跳聲有否異常、摸摸肚子有無腫塊、上呼吸道是否通暢可能有無過敏體質等,以除去心中的疑慮。

d

餵養不當引起的

症狀:體質弱的寶寶常常在白天活動時或夜間入睡後,在頭、胸、背部成片狀出汗,這往往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

應對辦法:調整餵養方法,促進寶寶食慾,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糖的攝入量。必要時可採用中醫中藥調理脾胃不合。

寶寶睡覺出汗?你以為是正常的?

寶寶盜汗巧護理

寶寶盜汗並不同於簡單的出汗。需要媽媽精心地呵護,只有這樣,才能把盜汗這個「壞傢伙」趕走,還寶寶一個清潔、健康的身體。

a

保持皮膚乾爽

注意給多汗的寶寶勤換衣被,隨時用軟棉布擦身,以保持皮膚乾燥。寶寶身上有汗時,不要等衣服自行乾,要及時更換 ; 應避免直接吹風,以免受涼感冒。

b

多補水

多汗易造成寶寶口舌乾燥,健康受損,因此要多給寶寶喝水,餵以多種營養豐富的食物,保證代謝之需。飲食要清淡,避免汗液增多。

c

飲食豐富

對於盜汗寶寶,治療時不宜盲目用補品,媽媽可以調劑營養豐富的餐食,來幫助寶寶緩解盜汗症狀,建議給寶寶多吃綠色蔬菜和新鮮水果。

d

及時就醫

媽媽還應該帶寶寶看中醫,用溫補的方式慢慢調理身體;必要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微量元素,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小兒盜汗怎麼治療?

由於脾虛易感兒常表現為一組綜合症狀,因此治療也要採取綜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要學一些科學育兒知識,並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加強營養,合理膳食。

葷素搭配,粗細兼吃,糾正患兒的偏食,厭食習慣,以增強體質。

注意鍛煉身體。

如游泳、滑冰、球類、跑步等運動,可酌情安排。

避免接觸感染。

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場所去,室內不要吸菸,保持空氣流通。可用溫鹽水漱口。

可採用食療方法,增強脾胃功能。

如:山藥胡蘿蔔粥,山藥去皮切片,放胡蘿蔔,與白米同煮,早晚服食;還可以根據情況加蓮子、大棗、薏苡仁、黃芪等。

寶寶睡覺出汗?你以為是正常的?

小兒盜汗怎麼預防?

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

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臥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

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

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

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餵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可能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採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

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整理編輯:LuGod 圖片來源:網路 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6084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