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SnYek| 2019-05-07| 檢舉

月底學測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親戚小孩中不乏考生,落點分析、選校策略、輔導諮詢,為了填好六個志願欄位,全家好像打仗一樣戰戰兢兢、深怕高估或低就,或恐一失足成千古恨,前面一年、兩年或三年的努力功虧一簣。隔岸看著憂愁的考生、焦慮的家長及各界七嘴八舌的關心及建議,突然覺得對於選擇,為何如此茫然、這麼辛苦?

我目前就讀的芬蘭大學裡有個 Friendship Family 專案,

提供國際學生認識當地生活及文化的機會:

學校根據申請者的資料進行安排,

不同於傳統的 Host Family,

彼此的關係是朋友,

家庭不負責生活起居及住宿,

學校也僅扮演橋梁的角色,

後續的相處由雙方自行討論規劃。

我的家庭是由一對年輕的夫妻

及十歲小哥哥和五歲的妹妹組成。

芬蘭的生活相當有意思,

其中令我覺得頗新鮮的是這對忙碌的小兄妹:

第一次見面時哥哥缺席,

因為他去朋友家過夜,

之後我陸續參加妹妹的足球賽及泳池生日派對等活動。

聽媽媽說,小孩們平常都很忙,

放學後都有自己的嗜好:

妹妹從四歲開始上 Capoeira 課(註1)、

參加足球隊,

哥哥則持續上創意寫作課、學西班牙文、

偶爾打棒球。

假日的時候,小朋友的忙碌程度甚至更甚父母,

有一次我跟媽媽約喝咖啡,

因為兩個小孩分別去參加不同朋友的生日派對。

而這些課程及活動,

全都是孩子們自己評估、

爭取後所安排的活動,

父母全然支持並尊重。

一個幼稚園中班、

一個中年級小學生能夠自己張羅這些,

我感到不可思議。

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芬蘭的朋友們說,

他們很多人高中畢業後 並不急著進入下一個階段,

有的去旅行、有的選擇打工,

先看看這個世界,再決定下一步往哪裡去。

我在芬蘭認識的朋友當中,

高中畢業後一個去澳洲當 AuPair(註2)一年、

一個去法國的青年旅舍打工一年、

一個去蘇格蘭念大學、一個準備結婚。

我好奇這些決定是怎麼產生的,

他們雲淡風輕地說,

「想清楚、考慮好、想去、就去了」。

是阿,多麼單純扼要,

他們就駛著人生往各個方向出發。

但若他們不是從小習慣為自己安排決定,

面臨這些人生關口時能如此穩定果決嗎?

選擇也需要練習,

小至穿什麼、大至人生的方向:

服飾穿搭的技巧是越練越熟悉,

就算滑稽、或不夠保暖,

對於學生都無傷大雅;

學校科系選了覺得不合適,

可以轉學、轉系,或者輔系等。

失敗了,又何妨?

如果把這些練習機會都抽離了,

如何能期望時間到了就自動學會呢?

犯些小錯、跌倒幾次,

人生不會因此毀了,反而更深刻紮實。

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一張

比較歐美及台灣人才養成的圖表:

歐美的學生從學前到大學,

分階段地學習生活管理、環境探索、

夢想找尋、生涯抉擇及實務能力培養,

而台灣的學生從學前到高中都是讀書考試、

大學階段則除了讀書考試,

需要一次消化上述所有能力養成。

我不禁聯想,高中生學測後如此迷惘,

是不是也因為如此?

從小讀的學校、才藝班、補習班,

都是安排好的,直到大學時,

突然面對很多的選擇並必須決定。

對於一路跟著走的孩子而言,

豈能不措手不及?

大學畢業前夕,面臨更大的出社會抉擇,

這時社會突然嚴厲了起來,

草莓族、水蜜桃族、沒有想法、沒有計畫......等,

一個個指責往他們頭上套,

於是「畢業等於失業」的危言聳聽在學生們中流傳,

有些人或者延畢、或者讀研究所,能緩則緩。

當然,有理想有抱負、有好的發展的年輕人也很多,

然若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適性發展、過更好的生活,

我們不能假裝看不到這樣的狀況。

如果相信,就放心讓他為自己決定、 肯定他的評斷及嘗試;

如果放不下心,

月底學測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親戚小孩中不乏考生,落點分析、選校策略、輔導諮詢,為了填好六個志願欄位,全家好像打仗一樣戰戰兢兢、深怕高估或低就,或恐一失足成千古恨,前面一年、兩年或三年的努力功虧一簣。隔岸看著憂愁的考生、焦慮的家長及各界七嘴八舌的關心及建議,突然覺得對於選擇,為何如此茫然、這麼辛苦?

我目前就讀的芬蘭大學裡有個 Friendship Family 專案,

提供國際學生認識當地生活及文化的機會:

學校根據申請者的資料進行安排,

不同於傳統的 Host Family,

彼此的關係是朋友,

家庭不負責生活起居及住宿,

學校也僅扮演橋梁的角色,

後續的相處由雙方自行討論規劃。

我的家庭是由一對年輕的夫妻

及十歲小哥哥和五歲的妹妹組成。

芬蘭的生活相當有意思,

其中令我覺得頗新鮮的是這對忙碌的小兄妹:

第一次見面時哥哥缺席,

因為他去朋友家過夜,

之後我陸續參加妹妹的足球賽及泳池生日派對等活動。

聽媽媽說,小孩們平常都很忙,

放學後都有自己的嗜好:

妹妹從四歲開始上 Capoeira 課(註1)、

參加足球隊,

哥哥則持續上創意寫作課、學西班牙文、

偶爾打棒球。

假日的時候,小朋友的忙碌程度甚至更甚父母,

有一次我跟媽媽約喝咖啡,

因為兩個小孩分別去參加不同朋友的生日派對。

而這些課程及活動,

全都是孩子們自己評估、

爭取後所安排的活動,

父母全然支持並尊重。

一個幼稚園中班、

一個中年級小學生能夠自己張羅這些,

我感到不可思議。

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芬蘭的朋友們說,

他們很多人高中畢業後 並不急著進入下一個階段,

有的去旅行、有的選擇打工,

先看看這個世界,再決定下一步往哪裡去。

我在芬蘭認識的朋友當中,

高中畢業後一個去澳洲當 AuPair(註2)一年、

一個去法國的青年旅舍打工一年、

一個去蘇格蘭念大學、一個準備結婚。

我好奇這些決定是怎麼產生的,

他們雲淡風輕地說,

「想清楚、考慮好、想去、就去了」。

是阿,多麼單純扼要,

他們就駛著人生往各個方向出發。

但若他們不是從小習慣為自己安排決定,

面臨這些人生關口時能如此穩定果決嗎?

選擇也需要練習,

小至穿什麼、大至人生的方向:

服飾穿搭的技巧是越練越熟悉,

就算滑稽、或不夠保暖,

對於學生都無傷大雅;

學校科系選了覺得不合適,

可以轉學、轉系,或者輔系等。

失敗了,又何妨?

如果把這些練習機會都抽離了,

如何能期望時間到了就自動學會呢?

犯些小錯、跌倒幾次,

人生不會因此毀了,反而更深刻紮實。

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一張

比較歐美及台灣人才養成的圖表:

歐美的學生從學前到大學,

分階段地學習生活管理、環境探索、

夢想找尋、生涯抉擇及實務能力培養,

而台灣的學生從學前到高中都是讀書考試、

大學階段則除了讀書考試,

需要一次消化上述所有能力養成。

我不禁聯想,高中生學測後如此迷惘,

是不是也因為如此?

從小讀的學校、才藝班、補習班,

都是安排好的,直到大學時,

突然面對很多的選擇並必須決定。

對於一路跟著走的孩子而言,

豈能不措手不及?

大學畢業前夕,面臨更大的出社會抉擇,

這時社會突然嚴厲了起來,

草莓族、水蜜桃族、沒有想法、沒有計畫......等,

一個個指責往他們頭上套,

於是「畢業等於失業」的危言聳聽在學生們中流傳,

有些人或者延畢、或者讀研究所,能緩則緩。

當然,有理想有抱負、有好的發展的年輕人也很多,

然若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適性發展、過更好的生活,

我們不能假裝看不到這樣的狀況。

如果相信,就放心讓他為自己決定、 肯定他的評斷及嘗試;

如果放不下心,

更應該放手讓他開始練習為自己選擇承擔。

選擇需要練習、挫折需要熟悉,

不要剝奪孩子抉擇的機會,

因為他的人生,終究是他要自己負責。

芬蘭教育作為西方教育的典範,為什麼能一直領跑全世界,保持世界第一,這恐怕是全世界的父母都想知道的秘密。當然,中國和芬蘭國情不同,也許芬蘭學校對中國的孩子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可是,芬蘭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仍然能給我們中國父母帶來一些啟示。

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1. 尊重小孩的興趣愛好

芬蘭父母給小孩報的興趣班,絲毫不比中國小孩的少。但與中國父母不同的是,芬蘭父母沒有「證書」需求,他們更加看重的是小孩能玩的開心,找到興趣。芬蘭的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的目的,都是希望他們能有更多的選擇,讓孩子接觸更多的東西,找到自己真正喜歡並願意花時間去琢磨的東西。

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2. 電子產品不是洪水猛獸

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被稱為「遊戲之都」,曾經風靡全球的《憤怒的小鳥》就是起源於這裡。但是芬蘭的孩子卻少有沉迷遊戲的。在芬蘭的父母們看來,電子產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與其完全制止孩子使用,不如在自己的監管下,幫助孩子甄選出高品質的遊戲和產品,規定每天上網的時間。只要管理得當,小孩不僅不會沉迷網路,還能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3. 戶外運動

芬蘭是一個非常重視運動的國家,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颳風下雨,芬蘭的孩子一年四季都要進行戶外運動。在芬蘭的父母們看來,小孩要親身去體驗大自然的變化,用身體去瞭解環境,偶爾的磕碰導致的小傷也是小孩成長的一部分。

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4. 做家務

芬蘭人從小就引導孩子做家務,甚至做飯會成為學校的必修課程。孩子們不僅要學會做飯、清洗廚具,還要參與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分配金錢去購買生活用品。小孩子從小就要學會照顧自己,分擔家務,不能只會讀書,更要學會如何生活。

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5. 講禮貌

芬蘭人十分看重人人平等,芬蘭父母進入小孩的房間要敲門經過小孩同意才可以,小孩向父母要東西也要經過父母的同意,要說謝謝。芬蘭人認為,講禮貌要做到人人平等,不侵犯別人的利益,而芬蘭的父母,也正是從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以身作則地去教導孩子的。

從芬蘭看臺灣:關於「選擇」,我們為何害孩子們如此茫然?

最後,希望各位父母能有所收穫,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5973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