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所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允許「髒」是他們能夠自由生活的第一步,如果怕髒而禁止他們的行為,則會讓孩子失去很多。要知道,髒了的衣服可以洗,畫畫的地板可以擦,弄亂的房間也可以收拾。若因為怕髒,而讓孩子失去了主動求知、學習探索的能力就得不償失了。
說到創造力,小朋友在治療潔癖患者方面的創造力,大概是天生的。
試問誰家小孩不愛翻家裡的垃圾桶,沒有出門去撿過菸頭,面對著泥水坑,還能忍得住魔鬼的腳步呢?
我反正是被鍛煉出來了。
經歷過屎尿屁的洗禮,見識過自主用餐的大場面,當媽不到一年時間,我就直接繳了械。
所以講真,看到那些不僅守得住自己的陣地,還能拿出十萬分毅力去努力改造下一代的家長,我是感到佩服不已的。
奶奶的怕髒,殺死了孩子的主動性
就像上個星期我帶著孩子到早教中心去上課,碰到的一位奶奶。
那個月的課程主題是火車,一上課,老師在所有小朋友的驚呼聲中,請出了當天課程的主角 —— 長得很像小火車的千足蟲(考慮到大家的小心臟這裡就不放圖了)。
簡單介紹過之後,老師邀請小朋友都圍過去,看看千足蟲的身體摸上去是什麼感受,是硬的還是軟的,是溫的還是涼的,是乾燥的還是濕潤的。
小朋友們自然都興奮得很,一個一個迫不及待的樣子。
輪到我們的時候,坐在後面的奶奶及時拉住了旁邊的那個小男孩,對他說,「多髒啊,有細菌的,我們不摸,我們就看看。」
看小孩還是忍不住伸出了手,奶奶又神色凝重的加了個碼:「摸了會生病的,到時候就要去醫院打針。」
很好,7個小朋友裡頭,就他們家小孩默默縮回了手。
到動手操作環節,看老師把大桶的顏料搬出來,擠到盤子裡分發給下面的小孩,奶奶再次坐不住了。
「你小心一點啊,千萬別弄到衣服上。」
「哎呀,我不是提醒過你嗎!怎麼還是弄身上了,這多髒啊。」
「算了算了,你把東西放下,奶奶幫你畫吧,奶奶給你畫個最漂亮的。」
老師有些看不過去,告訴奶奶顏料都是可以水洗的,弄髒了不怕,實在擔心的話還可以穿一件罩衣。
結果奶奶大手一揮說:「沒關係,我來替他畫,都是一樣的。」
小孩果然不再吱聲了。

畫完畫,老師領著小朋友們排隊出去洗手,只有他們家不需要。
洗完手回來是最後的分享展示環節,所有小朋友捧著自己歪歪扭扭的畫,一本正經的給大家介紹。
只有那個小男孩,拿著一張整潔漂亮的畫,怯生生的站在那裡,下麵坐著一臉自豪的奶奶。
只是奶奶可能從來都沒有意識到,這節花了300塊錢的課,活生生被上成了30塊錢的效果。
就因為她怕髒。
媽媽的怕髒,殺死了孩子的活力
看到那個小男孩,我總想起小時候住在同一個大院裡的妹妹。
她的媽媽是醫生,也許是職業習慣的緣故,會在家裡樂此不疲的給小孩的東西消毒——
很多時候一到他們家,就是一股子消毒水的味道,跟醫院一樣。
那時候我家養了一對小貓,小貓長大了生了一窩小貓崽,本來說好了送給院子裡的小夥伴一人一隻。
所有人都歡歡喜喜的把自己的小貓領回了家,只有她,當天就被媽媽把小貓送回來了。
直到今天我還記得當時她的樣子 —— 拽著媽媽的衣角,想爭取又不敢說話,一邊聽著媽媽說「很髒的,有寄生蟲啊,這怎麼能給你自己養……」,一邊眼巴巴的看著原本屬於自己的那隻小花貓。
平常閑下來大家聚在一起聊起自家小孩,她的媽媽總是很驕傲的:「我們家蘭蘭啊,別的不提,愛乾淨那是沒得說的,白裙子穿三天都不用換。」
這時候旁邊的大人肯定就會開始附和:
「對啊對啊,滿院子的小孩裡頭就你閨女最省心了!哪像我們家那個,別說三天,能保持三個小時那就謝天謝地了喲。」
那時候聽到這樣的議論,心裡總會有一點不忿的。
可是現在想起來,一個四五歲的小孩,為了這個不髒,她要付出多少努力呢?

很多地方不能去,很多東西不能摸,很多事情不能做,很多時候,在心裡的興趣和衝勁剛剛冒出來的那一刻,就要努力的把它們全都摁下去。
她好像也漸漸的習慣了,大家一起玩的時候只有她一個人在旁邊幹看著,後來乾脆不再同我們混在一起,總是待在家裡。
只可惜事與願違,她並沒有如同媽媽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健康壯實的小孩。
反而常常生病,過敏嚴重,也慢慢變成了一個乖乖的、又有些呆呆的女孩子,就像一個乾淨漂亮的布娃娃。
我總覺得,她身上的活力,好像連同那些細菌一起,全都被她的媽媽殺死了。
只是對前者,媽媽用的是消毒水,對後者,媽媽用的是強制和恐嚇。
激烈的捆綁,不如溫和的幫助
家長的「不要,那個髒」,傳遞給小孩的是什麼?
是危險,還有麻煩 ——
世界是不安全的,到處都充滿了危險。
而你想要去探索,想要去嘗試,想要去觸摸,這些統統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會帶來麻煩,帶來不好的結果。
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直接用強制的方式,去給小孩劃出無數個禁區,告訴他們不要去,不要動,不要想。
不僅不要,還要綁住自己的手和腳,綁住自己的心,用恐懼去閹割自己的活力。
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會既惹不到一點麻煩,也遇不到一絲危險呢?
答案是死人。
因為死人才不會有興趣,不會有衝動,不會想要去探究。
而小孩大概是所有人當中興趣最多、衝動最強、探究欲也最大的一個了。
同樣面對的是「髒」,你擔心的是麻煩,害怕的是危險,他們想的卻是好玩不好玩,有沒有意思。
如此,大人想要去把他們徹底綁住,只能採用打壓、強制、恐嚇這樣激烈的手段,才會有效果。
這是生本能與死本能之間的對抗。
只是當你拒絕了未知,也就拒絕了驚喜,拒絕了危險,也就拒絕了活力,而當小孩真的被綁住,他的生命力也就被家長親手殺死了。
英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 孩子玩「髒遊戲」時身上被弄髒,但身體接觸的大量微生物,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統「認識」細菌而不會對其過敏。
最後,讀到海桑的一首詩,會更讓我們遵從孩子的天性,髒就髒著養吧。
一個小小孩,如果他乾乾淨淨衣帽整齊;
如果他規規矩矩,這可並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開口便是叔叔阿姨好、再見再見你好;
如果他四歲就能讓梨,這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小小孩,應該是滿地亂滾滿街瘋跑;
臉和小手都髒兮兮的還應該有點壞,有點不聽話;
他應該長時間玩著毫無目的的遊戲。
他是一隻自私、可愛,又殘酷的小動物;
他來到世上,是為了教育我們;
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而不是朽壞下去。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