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揚揚3歲,上幼稚園小班。最近發現他有脾氣了,只要不高興或者他的要求沒有被滿足,就抬手打人。老師也跟我們反映,他在幼稚園期間,隨意性大,在遊戲和活動時喜歡去推搡別的小朋友。經常和小朋友發生爭搶玩具的現象,只要是他自己喜歡的玩具,就一定要搶過來,一不注意就打人或咬人。
01、
其實,孩子愛打人,不同年齡有不同原因,千萬別粗暴對待。
對3歲以下的寶寶來說,「暴力」主要緣於TA的不會表達。
語言熟練度不夠
3歲以下的寶寶,還不能表達細微的心理感受,就用「身體」來表達。
對不滿意的事,就鬧就打,因為動作比語言更直接,更能引起注意。
缺乏人際交往技能
3歲以下的寶寶,還沒有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如果家長也不注意及時引導,那麼,當寶寶在與小朋友發生矛盾,就不會表達和處理,只能運用最簡單的打鬥的方式解決問題。
天天就屬於這種情況,他不知道如果不打人,能用什麼方式來與別人相處。

生活變化大,寶寶不適應
搬家、換保姆、上幼稚園等,這樣的生活變故,3歲以下的寶寶不適應,又不懂是怎麼回事,說不出來,於是,就打就打。
生理因素導致煩躁
餓了、累了、生病、出牙等,寶寶也會以打人的方式,來表達不愉快、不舒服。

瞭解了這四種原因,你就知道,3歲以下寶寶打人,並不是故意的,實在因為他們太小了,是早期情感和需要的一種表達。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行為,表達的都是內心的需求、動機和渴望。孩子也不例外。
3歲以上孩子打人的動機,無外三點:
獲得注意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夠,孩子覺得被冷落,或做了好事,父母的表揚不夠,孩子又特別希望父母的關注和重視,只好通過打人或破壞玩具,引起注意。
爭取權力
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想搭的積木搭不成,或正玩的玩具被人拿走了,孩子覺得情況失控,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就使用暴力。
模仿父母
模仿是人類天性。
任何成長經驗的獲得,都來源於對身邊重要親人,尤其是對父母的模仿。
有些父母發生矛盾時,不但爭吵還摔東西,甚至動手。
寶寶看見了,就會學習,遇到問題,也會用拳頭來解決。
因此,父母要謹慎言行,不要給寶寶當「反面教材」。

02、
那麼,如何應對、消除寶寶的「暴力」行為呢?四個小妙招送給你:
妙招1:講故事,正面引導
案例:任意破壞玩具、圖書,虐待寵物等
方式:
通過給被損壞的圖書、玩具,受傷害的的寵物編故事,設計情境,模擬情緒,讓孩子明白暴力行為的不好影響,增加孩子的同情心。
建議:
講故事時,家長要多運用表情、動作、語音語調等,儘量繪聲繪色,惟妙惟肖,讓孩子仿佛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感受到行為的不妥。
同時,教導孩子,再遇到類似問題,應該如何處理。

妙招2:讓孩子畫畫,「看見」自己的情緒
案例:喜歡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
方式:
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建議:
大人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意識到孩子暴力行為的背後一定有深層次的心理需要,讓孩子畫畫,表達出內心的想法。

妙招3:幫忙做家務
案例:亂畫亂丟東西、玩具等
方式:
準備抹布、掃把等,讓孩子清理,為自己的行為「埋單」。
建議:
較小的孩子可由父母帶領做家事,訓練其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

妙招4:隔離法
案例:行為粗野,破壞嚴重,如搶小朋友東西等
方式:
這種方法也叫面壁,讓孩子站到或坐到一個指定的區域,進行5~10分鐘的自我反省
建議:
不要當著其他孩子,以免傷害孩子自尊。隔離後,要問孩子是否知道錯在哪,或告訴孩子原因。

很多時候,寶寶暴力的原因並不單一, 需要父母仔細觀察,查找原因,巧妙應對,讓小小「暴力王」改掉暴力行為,變成小紳士、小淑女!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